張素華
【摘要】人類社會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歷史,歷史記載了社會發(fā)展路線、重要事實、時代特征等內容,與社會生活有著密切相關。然而,就如今的中學歷史課而言,教學目標混亂,忽視了歷史教學對學生全面發(fā)展的作用。本文就高中歷史內容進行分析,探討出有效的方法幫助學生記憶歷史知識點,實現(xiàn)歷史教學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高中歷史 知識點 方法和策略
隨著教育的改革,新課標要求教育要以“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作為教學的三維目標,以實現(xiàn)對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培養(yǎng)。學校的教育也是從三維目標而出發(fā),來設計教學內容、方法等,從學生的主體性考慮,發(fā)展學生的知識創(chuàng)新思維。然而,就歷史教學來說,也是讓學生掌握相關的歷史事實、文明成果,能通過歷史來進行考古發(fā)現(xiàn)、文獻閱讀、調查訪問,能弘揚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等實現(xiàn)三維目標,以歷史的學習來幫助學生拓展思維,為人類的文明進步貢獻力量。
歷史是一門知識豐富、內容繁雜的學科,與物理、化學、數(shù)學等學科都不太相同,在歷史教學中很難將知識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學習,大多知識都是需要死記硬背,并能在考試中靈活運用的。就如今的歷史教學而言,教學目標豪無規(guī)劃,缺乏了歷史內容的實用性和現(xiàn)實性,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把歷史當作趣味學科來進行,不能從根本上幫助學生記憶歷史知識點。因此,就歷史知識特點分析,學生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理解記憶知識點:
一、時間順序推移記憶知識點
歷史記載的都是按照時間順序發(fā)展變化的重要事實,是從不同時代特征來記錄的,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因此,根據(jù)歷史學科時間性的特點,教師在準備歷史教案時,要注意歷史內容的發(fā)展特點和相關性,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的思維和方法,為學生主動去學習歷史內容創(chuàng)造的有利條件,讓學生在教師的輔導下深刻理解巧計歷史知識點。如教師在整堂課中以時間順序作為推進教學內容的方法,學生也可以采用時間順序來發(fā)展相關性的記憶知識點,把內容放在時間橫軸或縱軸記憶。例如:在記憶“美蘇爭鋒——美蘇兩極格局的形成過程”的知識內容時,可以以時間為準,從美國“冷戰(zhàn)”到1946年“鐵幕演說”、1947年“杜魯門主義”再到1947年“馬歇爾計劃”的事件分時記憶。
二、單元知識點總結
一個單元都是一件歷史事實的講解,單元內容包含很多小知識點,各個方面都是相互聯(lián)系發(fā)展的。因此,教師在設計這個單元的教學過程時,要選擇重難點,通過教學策略方法來輔導,幫助學生掌握本單元的重要內容,從而提高自己、充實自己。比如: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1)的第一單元,內容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發(fā)展變化的,《鴉片戰(zhàn)爭》和《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是事件的延續(xù)變化。所以學生在記憶鴉片戰(zhàn)爭的內容,可以根據(jù)單元總結知識點,把單元中鴉片戰(zhàn)爭的影響、條約、意義等各個方面總結記憶,在遇到有關鴉片戰(zhàn)爭的試題,可以運用歷史知識點解析問題,并且通過鴉片戰(zhàn)爭的學習,認識到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
三、框架對比知識內容
高中歷史有近代史、古代史、世界歷史等不同的歷史書,其中記載了中國發(fā)展史、世界各國發(fā)展史的內容,并詳細講訴發(fā)展史的過程、特點、作用等方面。然而,正因為歷史內容的繁雜枯燥、時間的變化,使得學生難以理解記憶,特別是對準確時間的記憶,是極其困難的。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學習學科內容的基礎。因此,教師在總結單元知識點時,可以提供學生更簡便的框架記憶,讓學生通過主動學習去劃分內容,運用框架來對比記憶不同國家、不同歷史階段的事實。例如:學生在學習美國的民主共和國和英國的君主立憲制時,可以采用框架對比美國和英國的異同,深刻理解民主共和制與君主立憲制之間在國家元首稱謂、產生方法等的不同,巧計兩者都是資產階級專政等內容。這樣的框架巧計法,有利于學生將舊知識與新知識有效的聯(lián)系起來。
四、專題分類知識點記憶
專題分類都是針對整學期的內容來進行復習,是為了期末考試而進行的提高訓練,為成績的提高創(chuàng)新了復習方法。因此,對于高中生的歷史學科內容,教師可以為學生指導專題復習的策略和方法,把有關聯(lián)的內容分類為同一專題進行,從而鍛煉自己的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例如:在學完中國古代史時,可以用“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作為一個專題,把中國古代的所有政治制度分類在一起學習,深刻理解“分封制—宗法制—郡縣制和皇帝制度—君主專制政體”的內容,掌握各種政治制度的特點、作用、影響、關系等,再了解到漢朝州刺史、唐朝三省六部制等的特點、發(fā)展過程。另外,專題分類記憶法也可以在用在平時的學習中,幫助自己更好的掌握單元之間的知識內容。
五、試題練習記憶重難點
知識的記憶不僅要動腦深記,還需要把知識運用到實踐練習中,通過動腦來理解課程內容點,加深自己的印象,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在學習過程中,學是手和腦的配合過程。然而,現(xiàn)在的高中學生光掌握知識,不能在實踐練習中靈活運用,無法將知識之間聯(lián)系起來理解記憶,是以死記硬背做為最好的學習方法。因此,歷史教師要注重學生知識的靈活運用,為學生提供更多練習課程內容的機會,讓學生從練習試題中總結??純热荩⑸羁汤斫獬?純热萏N含的知識。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提出有趣的問題,問學生“什么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它為什么能幫助唐朝繁榮昌盛?”,并給予學生提示和幫助,讓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回顧課程內容的關鍵點,以創(chuàng)新的觀點回答問題,從中拓展自己的學習思維。
六、學生按時分組交流知識內容
學習需要學生之間相互交流,把自己對知識的理解講解給學生聽,從而在交流的過程中變更策略和方法,以知識之間重難點的不同理解來增長各自的知識。例如:當高中歷史(必修1)第一單元《鴉片戰(zhàn)爭》完結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之間分組探討交流,談談他們對本單元《鴉片戰(zhàn)爭》的認識和理解,通過歷史學習獲得怎樣的新知識,并讓學生能在交流過程中相互學習,相互進步。然而,分組交流要安排好時間、交流內容,探討的課題要以實用性和現(xiàn)實性作為標準,讓學生能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學會反思。
總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堅持“以學生為主,以教師為輔”的要求,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教學方法,把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調動起來,讓學生能自覺地學習課程知識,通過高中歷史的學習來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幫助自己認識到中國的發(fā)展變化。同時,學生不能忽視歷史的作用,不能把歷史學科當作獲得樂趣的課程,要在認真的學習過程中,巧計知識內容的重難點,以知識的學習提高自己的解題能力,把深記的知識與試題練習來加深印象,從而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全面發(fā)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