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外聯(lián)合辦學形式下的法學雙語教學的本質是法學專業(yè)課,而不是法律外語課,其總體目標是專業(yè)知識目標、外國語言目標和外語思維目標三者的集合;其教學方法應采用復合層次的課堂講授以及學生小組課堂討論、主題演講、案例模擬演練等互動形式。由于法學理論和制度的抽象性較強,其教學模式應主要采用粗淺型或中英文滲透型雙語教學,同時根據講授內容的難易程度調整英文講授的比例。法學雙語課程應采用靈活多樣的考核方式,將考核融入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實現(xiàn)從知識記憶考核到綜合素質考核的轉變。
[關鍵詞]中外聯(lián)合辦學;法學;雙語教學
中外聯(lián)合辦學作為一種新的高等教育辦學模式,在我國迅速發(fā)展并成為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途徑。我國高校中外聯(lián)合辦學通常采用的是“3 + 1”或“2 + 2”形式,即學生先在國內高校學習3( 或2年) 年,然后在國外高校學習1年( 或2年) ,完成學業(yè)后可同時取得國內和國外高校的畢業(yè)證。與普通高等教育相比,中外聯(lián)合辦學以培養(yǎng)適應國際化競爭要求的創(chuàng)新人才為目標,因此在國內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需要采用獨特的教學模式,即雙語教學。雙語教學階段是學生適應國外學習生活的重要手段和必要的過渡,是指使用母語和外語進行學科教學,其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掌握特定學科知識,并運用兩種語言進行學習和交流的能力。
一、法學雙語教學的定位與總體目標
(一)法學雙語課程的本質是法學專業(yè)課性質
法學雙語教學的本質是法學專業(yè)課,而不是法律外語課。法學雙語教學的本質體現(xiàn)在法學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和外語語言的運用這二者的關系上。
法律英語課程以與法學理論知識、司法實踐中所適用的外語詞匯、語法、修辭、句型以及體裁為教學內容,側重法律外語的學習,目的是提高學生在法律領域駕馭外國語言的能力。
法學雙語課程與法律外語課程之間的聯(lián)系在于:法學雙語課程需要全部或部分地以外語為教學語言,法學雙語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外語運用能力,而法律外語課程同時也兼有向學生傳播法律專業(yè)知識的作用。[1]法學雙語課程與法律外語課程之間的區(qū)別在于:法律外語教學強調的是外語的理解與應用,應全部以法律語言的學習和掌握為目標;法學雙語課程教學應保證學生對法學專業(yè)內容的掌握,應根據專業(yè)知識內容的難易、重點和學生的接受能力隨時調整外語的授課使用比例。
法學雙語課程是通過外語進行法學專業(yè)內容的教學,使學生在法學專業(yè)課學習過程中既學習了法學知識,又養(yǎng)成了外語在法學領域內運用的能力,但其本質上的根本目標應是法學知識而不是外語語言。法學雙語教學的根本是法學學科內容的學習,應側重于法學知識的傳授;而外語作為教學用語言,是傳達法學學科內容的媒介,是獲取知識的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
(二)法學雙語教學的總體目標
中外聯(lián)合辦學形式下的法學雙語教學的總體目標是專業(yè)知識目標、外國語言目標和外語思維目標三者的集合。專業(yè)知識目標是指完成法學學科的專業(yè)知識傳授,這是根本性目標;語言目標是指將外語作為專業(yè)學習用語,提高學生的專業(yè)外語聽、說、讀、寫能力,引導學生接觸更多的專業(yè)外文文獻,培養(yǎng)學生在法學理論和司法實踐中綜合運用外語的能力,為學生今后適應全英文的教學環(huán)境和國外的教學方法奠定良好的基礎,最終達到讓學生能夠在法律語境下使用外語作為工作語言的要求;外語思維目標是指培養(yǎng)學生同時使用母語和外語進行思維,在掌握專業(yè)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外語思維方式,并能根據交流對象和工作環(huán)境的需要在這兩種語言之間進行順暢自如的思維、表達切換。
圍繞掌握法學專業(yè)知識、提高外語語言技能及培養(yǎng)外語思維這三個目標開展雙語教學,對學習者而言是以外語為信息表達方式和思維方式學習法學學科知識,對教師而言是通過使用母語和外語講授法學知識,使學生能以不同的語言思維方式掌握法學專業(yè)知識。[2]
二、法學雙語課程的教學方法改進
法學雙語課程的課堂教學如仍局限于教師講授專業(yè)理論知識的授課方式,則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程度很低,無益于復合型和開放型人才的培養(yǎng)。教師在雙語教學中應積極創(chuàng)設投射情境,將學生引入到學習內容環(huán)境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參與性,強化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多維互動。[3]
(一)復合層次的課堂講授
對于法學專業(yè)理論及基本制度,仍需要教師予以講授。在課堂講授中,首先將提綱、關鍵詞、法律條文、案例等有關資料采用中英文對照形式做成多媒體課件,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專業(yè)術語及其法律意義,然后通過口頭語言、板書、英語解釋、漢語解釋等多種方式,使學生能理解掌握。[4]
(二)學生小組課堂互動
在教學中,可把全班學生固定分為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由5-6人組成。教師可根據授課的內容或其他需要,提出一定的問題或主題,要求各個小組內部進行相應的討論,然后再讓各個小組推舉代表課堂發(fā)言;如小組之間有不同觀點和結論的,再讓各個小組之間相互辯論。學生的發(fā)言可以完全用外語表達,也可以部分使用外語,也可以只使用漢語,以此促進學生的課堂參與,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并逐步培養(yǎng)使用外語思維方式表述、分析法律問題的能力。[5]
(三)主題演講
法學雙語教學中的主題演講是由學生用外語針對某個專業(yè)問題進行闡述,然后由其他學生提問,教師最后講評。演講的題目可由教師指定也可由學生自己擬定,這是專業(yè)知識和外語表達緊密結合的一種方式,是對某一理論或制度的綜合分析。學生需要自己準備演講PPT和解說文稿并在課堂上進行闡述。學生在準備過程中可以咨詢教師,教師對主題演講的題目和內容可提出相應的建議和意見。[6]
(四)案例模擬演練
案例模擬演練教學法是法學實踐教學的一種,將司法實踐中的典型案例納入到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扮演法庭上的不同角色并承擔相應的工作責任。學生在具體的案件中進行充分地分析論證,可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法律問題的能力。采用雙語案例模擬演練,既可增強對法學專業(yè)知識的理解,也能促進外語語言技能的提高,[7]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思考能力和自主學習動力。但對于學生而言難度較大,不但涉及法學專業(yè)知識的應用,還涉及外語的正確表達,所以需要教師的精心組織和細致輔導,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三、法學雙語教學的模式選擇與考核方式
(一)教學模式的選擇
雙語教學通常有三種形式:(1)粗淺型。采用外文教材,外文和中文混合的課件,教師用漢語講授;(2) 滲透型。采用外文教材及外文課件,教師用外文與漢語交替講授;(3)熟練型。采用外文教材及外文課件,教師全部用外文講授。
教學模式的選擇要與學生的英語水平及課程難易程度相適應,對知識記憶型的課程可以采用全英文教學,而對法學這種較為抽象而難以理解的課程應主要采用粗淺型或中英文滲透型混合教學。同時也可以根據講授內容調整英文講授的比例,對難以理解的概念性及制度性內容應使用粗淺型和滲透型講解,首先讓學生能夠理解專業(yè)知識,再考慮學生外語表達和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而一些闡述性的內容則可以采用全外文講授。[8]
(二)考核方式的調整
如果采用傳統(tǒng)的平時成績與期末閉卷考試權重為3:7相結合的課程考核方式,客觀上會造成學生不重視平時積累,臨時突擊期末筆試的學習定勢,這導致了法學雙語課程所蘊含的培養(yǎng)外國語言環(huán)境下的法律思維能力、訓練外語文獻的研讀能力和強化涉外法律事務工作能力以及法學專業(yè)外語應用能力等多種特定的意義得不到充分體現(xiàn)。
中外聯(lián)合辦學的法學雙語教學的考核方式應改變靜態(tài)考核方式,摒棄以期末閉卷考試成績作為學生課程學習評價主要標準的做法;應采用靈活多樣的考核方法,將考核融入在平時學習的整個過程中,實現(xiàn)從考核記憶知識到考核學生綜合素質的轉變??己朔绞娇刹捎谜n堂提問、小組討論、課程論文、主題演講、實務操做等多種方式,將學生平時課堂發(fā)言、主題演講、模擬法庭中的表現(xiàn)以一定的比重納入最終的成績評定之中;期末考核以外語題目考查為主并配置一定的口試內容,應設計一定的案例考查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通過課程考核方式的改變,使學生對課程學習的參與度加深,促進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強化學生的外語聽、說、讀、寫能力及對法學專業(yè)外文資料的理解、分析、運用能力,培養(yǎng)學生運用法學理論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現(xiàn)以培養(yǎng)學生雙語應用與專業(yè)知識應用能力為主要目標的雙語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樊云慧.對高等學校開展法學雙語教學的思考[J].高教探索,2013(1).
[2]韓永紅.論法學雙語教學的定位:一種精英化教學模式[J].南方論刊,2011(9).
[3]朱飛.對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雙語教學的淺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1(5).
[4]龍龍.論法學雙語教學必須堅持的教學原則[J].長沙大學學報,2011(3).
[5]郭煜曉.對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雙語教學的思考[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8).
[6]曾建蘭.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雙語教學策略分析[J].保險職業(yè)學院學報,2012(6).
[7]倪志娟.法學雙語教學課程設置與教學模式研究[J].濰坊學院學報,2012(5).
[8]肖彥、鐘燕.課程雙語教學問題研究[J].財務管理,2010(8).
[作者簡介]郭鵬,華南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