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榮
摘 要: 在我國特有的多種教學模式下,高職教育由于長期不受人們重視,致使一部分高職院校教師教學手段落后,教學方式不先進,從而導致教學效率低下。本文在探明高職物理課程的特點后,分析了高職物理教學現(xiàn)狀,明確了影響課程有效性的主要因素,闡釋了教學觀點。
關鍵詞: 五年制高職 物理教學 有效教學
物理學是一門在科學實踐基礎上歸納、總結而產(chǎn)生,實踐性、操作性很強的基礎學科,是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的基礎。物理教學是以概念分析、邏輯分析為主,輔以大量觀察和實驗的方式傳授知識。五年制高職院校生源系初中畢業(yè)后直接升入高職院校的學生,基礎知識相對薄弱,理解能力、邏輯抽象思維能力相對不強。高職院校與普通高中相比,基礎課教學課時大幅減少。傳統(tǒng)的物理教學方式是教師利用幾個簡單的物理演示實驗和粉筆在黑板上講解學生難以完全理解的教學內容。如何強化物理教學的效果成為物理教師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創(chuàng)設和諧的課堂教學情境,樹立服務意識
有效的課堂教學來源于良好的教學情境,促使學生對生活、對知識展開思考。提出合適的值得探究的問題,教師需要利用合理的構想、恰當?shù)牟牧?、精練的語言引發(fā)學生對某些問題的關注,并致力于形成鼓舞人心的令人興奮的課堂氣氛。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探索愿望。教學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認識沖突,激發(fā)學生求知欲,使學生的思維在問題思考與探索中得到促進和發(fā)展的過程。
1.創(chuàng)設能引起學生觀察興趣的問題情境
觀察是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的先決條件,平時只要多加留心,仔細觀察身邊的事物和現(xiàn)象,經(jīng)過探究一定會發(fā)現(xiàn)很多有趣和有價值的問題。如教學“平拋物體運動”時,可先讓學生觀看一段錄像(播放飛機投擲炸彈的錄像),最后定格在飛機下有三枚炸彈的畫面。后讓學生提出一些與物理知識有關的物理問題,學生經(jīng)討論后提出了“飛機做什么運動?飛機上投下的炸彈做什么運動?左邊三顆炸彈在同一豎直線上,右邊三顆炸彈為何不在同一豎直線上?炸彈的運動軌道如何?”等問題,從而引入新課教學。
2.創(chuàng)設能否定學生已有經(jīng)驗的問題情境
例如:在學習閉合電路的功率時,學生知道當外電路電阻與內電路電阻相等時,電源輸出功率最大。這時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圖示,E=2V,R=8,問當r取1、2、4、8中的哪個值時,電源輸出功率最大?學生會認為r=8電源輸出功率最大,而實際上是r=1時電源輸出功率最大。再如:在學習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前,教師可用電路作演示,E■為新電池,E■為用久了的舊電池,L為2.5V的小電燈泡,先將開關S合到E■燈L很亮,然后將開關合到E■。由于思維定勢,此時許多學生根據(jù)初中知識得到L將被燒掉,但是結果小電燈泡非但沒有燒掉,其亮度反而比接E■時還要暗,大家都發(fā)出了驚奇聲,提出了“為什么電壓高了燈反而變暗了呢?”等問題,最后經(jīng)充分討論分析總結出了“閉合電路歐姆定律”的規(guī)律。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打破學生思維定勢,讓學生從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尋找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途徑,而從產(chǎn)生合理的、新穎的解決問題方法。
二、剖析物理概念,變抽象為形象
在物理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模擬方式,可以形象地闡釋物理概念,使物理規(guī)律的解釋更具真實性和說服力。在《機械波》教學中,學生對橫波和縱波不易區(qū)分,更無法想象波在傳播過程中質點的運動情況。而現(xiàn)實條件無法演示機械波傳播過程中質點的運動。利用課件不僅能模擬橫波和縱波的波形,更能利用動畫模擬機械波傳播過程中質點的運動情況,從而降低學習難度,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又如,在研究平拋物體運動規(guī)律時,物體在豎直方向上做自由落體運動,在水平方向上做勻速直線運動,平拋運動是兩個運動規(guī)律的合成。利用仿真物理實驗課件的動畫能較好地說明這個情況。
三、以實驗為平臺,講授物理知識
在教學過程中,不再系統(tǒng)地講述完整的物理學理論知識,而是將專業(yè)所需要的物理概念以實驗的形式加以呈現(xiàn)。比如,動力學內容往往是理論教學的重點,可以選取其中的幾個概念,也就是學生后續(xù)專業(yè)課學習中所需要的物理量進行講授,以物理量為核心對相關知識進行擴展。例如,轉動慣量是機械類專業(yè)學生在后續(xù)專業(yè)課學習中經(jīng)常要用到的概念,以中學物理知識為基礎,從質點概念引出了剛體概念;從描述質點運動的物理量位移、速度、加速度引出了描述剛體轉動的物理量角位移、角速度、角加速度;運用類比法從質點運動學公式引出了剛體定軸轉動的運動學方程;從描述質點慣性大小的物理量——質量,類比引出了描述剛體定軸轉動的轉動慣性大小的物理量——轉動慣量,后又對轉動慣量這個物理量通過實驗進行測定。本次實驗舍棄了復雜的理論論證和公式推導,著重講解各物理量的物理意義及相互關系,完全可以滿足機械設計基礎和機械制造基礎兩門專業(yè)課對相關知識的需求。從理論到實踐,加深了學生對轉動慣量的認識,學生對該部分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相對容易得多??潭瘸摺⒂螛丝ǔ?、千分尺、光杠桿的使用操作是物理課程中長度測量實驗項目。在實驗中貫徹了比較法、機械放大法、光學放大法,目的在于教會學生基本長度的測量,微小長度的測量,以及長度的估算。同時,總結出了有刻度儀器的一般使用方法:一看、二測、三讀、四記?!耙豢础?,是測量時的第一步,就是要看儀器的“0”點、最小分度值和量程。對不同的測量儀器側重點有所不同;“二測”,是測量時的第二步,就是在明確儀器的“0”點、最小分度值和量程之后的實際測量過程;“三讀”,是測量的第三步,讀數(shù)時視線和刻度面垂直,對可估讀的儀器,要估讀到最小分度的下一位;“四記”,是測量的最后一步,就是要使用科學計數(shù)法并注意有效數(shù)字的位數(shù)。對于這個通用方法,我們在刻度尺的使用、游標卡尺的使用、千分尺的使用、物理天平的使用、多用電表的使用等多個實驗中反復強調,不斷強化。在實驗教學過程中,融入理論知識,如系統(tǒng)誤差、隨機誤差的概念,各種誤差產(chǎn)生的原因、消除及減少誤差的方法,基本的誤差理論和誤差傳遞知識,根據(jù)不同的測量精度選擇不同儀器方法,等等。
四、采取分層次教學,讓學生都學有所得
在傳統(tǒng)教學中,往往是教師圍繞學生群體制定統(tǒng)一教學目標,忽略了學生認知水平和個性特征差異,給一部分學生帶來壓力和學習障礙。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分層次教學。分層次教學繼承傳統(tǒng)“因材施教”原則,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的接受能力設計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分層施教。大致可分為:目標制定分層,課前預習分層,課中導學分層,課后作業(yè)分層幾個部分。使“差”生能掌握教材基礎知識,具有初步技能;中等生能較好地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優(yōu)等生則要求進一步拓寬視野發(fā)展思維,提高能力,創(chuàng)造性地完成學習任務。分層次教學,可為學生提供廣闊的、自主的學習空間,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各有收獲,各有所得。
總之,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運用有效策略,能激活學生的物理思維,達到最佳教學效果,從而提高教學質量。當然教學策略是多樣的,只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探索、創(chuàng)新,就會找到更多、更好的教學方法。對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有效策略的實踐,證明了課堂教學具有藝術性、智慧性,可以使學生充分認識到物理的意義,減輕學生認為物理枯燥無味的顧慮,有效增強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李卓奇.互動新課程—教師成為研究者的轉變.國家行政學院,2005(39).
[2]許成芝.高中物理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中國科技信息,2005(23).
[3]馬延宏.高中物理教學策略的應用與研究.中國輕工教育,20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