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勇 費錫品 王向東 石安秀
【摘要】《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明確了要“重視生物科學史的學習”,生物科學史教育能夠使學生理解科學的本質,體驗科學研究的方法,感悟科學探究的精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因此,科學史教學在未來的生物教學中占據(jù)重要地位。
【關鍵詞】生物科學史 有效教學 發(fā)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3-0178-01
一部生命科學史就是一部激動人心,催人奮進的史書。在生物教學中恰當?shù)蒯槍唧w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fā),適當?shù)倪x取或處理相關的生物科學史,將其作為教學內容的一個組成部分,融入單元課題的教學之中,引導學生從有關科學史的學習中接受教育和啟發(fā),培養(yǎng)學生吃苦耐勞,敢于動手,勤于動腦,敢于探究的能力。
我國古代大思想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tài),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tài)度,而使不動腦筋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因此,我個人認為, 正確地選取生物科學史來傳授知識能夠激發(fā)學生內在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讓同學們愉快地學習知識和享受課堂。從而開發(fā)出學生的真實潛力,提高學習效率。一個國家未來的競爭在于科技的競爭,而科學技術的培養(yǎng)要從青年學生抓起??茖W教育就是對他們的培養(yǎng)的最好方法之一,所以,在未來的生物教學中,生物科學史將在課堂上占據(jù)著重要地位,有很好的發(fā)展趨勢,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一、科學史教學能夠充分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好的開始就等于成功的一半”,讓學生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讓他們產生企盼、渴知,欲答不能,欲罷不忍的心理狀態(tài),由此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引發(fā)學生的積極思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例如:在講酶作用時,先把科學家發(fā)現(xiàn)酶的過程呈現(xiàn)給學生一個鐵籠子里裝著一塊肉,放入小鳥的胃里,過一段時間不見了,這時學生就會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到這個問題上來。
一石激起千層浪,此時學生發(fā)現(xiàn)不能用頭腦中已有的知識來解釋一個新問題或發(fā)現(xiàn)新知識與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相悖,產生了“認知失衡”,在學生努力求知,變“失衡”為“平橫”的過程中,學習主體活力得到了有效體現(xiàn),思維得到了發(fā)展,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但同時也得向學生指出,科學史本身也是一個不斷修正和完善的過程,從而又激起他們想探究興趣。
二、利用史實材料能夠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
在生物教學中,幾乎每一章都有各自的重點和難點。每一位教師攻克難點的方法也不一樣。本人認為,很多難點利用科學史來講解科學家的實驗更容易讓學生理解和接受。例如:在講授《細胞核的結構和功能》一節(jié)的時候,讓學生理解細胞核功能就比較困難了,這時候,我們就可以利用科學家做過的幾個有關細胞核的實驗。通過實驗,讓學生從易到難,從感性到理性,由淺入深,化抽象為具體的求知認識,這符合學生認識邏輯,從而攻克難點。具體做法如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傘藻嫁接實驗,通過這個實驗,學生可以清楚地認識到細胞核控制著生物體的遺傳性狀。然后又通過向學生展示變形蟲切割實驗,從而讓學生得出細胞核控制著生物體的代謝過程,從這兩個史料著手,給學生以感性認識,讓學生在原有認知結構的基礎上主動構建新的知識,得出“細胞核控制生物體遺傳和代謝”。這一理性認識,達到預期攻破教學難點的效果。
三、科學史教學有利于教師教育水平的提高
科學家的經(jīng)典實驗中涉及的知識除了生物知識外還有物理、化學等知識,所以在教學中光有生物學專業(yè)知識常常不能滿足研究的需要,還需化學、物理等相關知識。這就需要教師要不斷完善自己的生物專業(yè)素養(yǎng),構建多元化知識結構。教師在處理教材中科學史部分時要使學生真正體驗探究的過程,教師自己首先要進行理論學習,在備課上下功夫。在教學中不斷實踐、不斷功進、不斷提高。
總之,生物教學是一種獨具特色的表演藝術,而科學史就是這部藝術的靈魂。只有抓好生物科學史教育,在教學上最終才能取得教學相長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馬麗.生物教學中的語言藝術
[2]張仁玉.高中生物科學史教學現(xiàn)狀研究
[3]姜麗.生物教學中科學史的教育價值及有效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