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平
摘 要:學生負擔過重,已是有目共睹,是全社會都在議論的問題。學生除了直到深夜還未完成的家庭作業(yè)等這些有形的負擔外,更為嚴重的問題是還有一種無形的負擔——精神負擔也在壓抑著他們。的確,無形的負擔比有形的負擔更重,壓力更大,更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那么,這一問題如何解決?怎樣創(chuàng)設(shè)樂學的課堂情境使學生學得輕松愉快呢?結(jié)合十幾年的教學實踐,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試圖減輕學生的精神負擔方面進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
關(guān)鍵詞:情感投入;科學合理;心理體驗
一、重視情感投入,以真誠和熱情去啟迪學生的心智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情感是啟迪心智的金鑰匙,“親其師”方能“信其道”。因此,教師在45分鐘的課堂教學中,如果能善于處理教材,把思想品德課中抽象的概念、原理同有趣味性的事例結(jié)合起來,運用課堂語言的藝術(shù),通過教學節(jié)奏的調(diào)節(jié),融情于教,用真摯的情感啟迪學生的心智,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熱情,那么就會減輕學生的精神負擔,提高教學效果。只要教者用心、用真情投入,思想品德課教學是能夠做到這一點的。
二、運用錄像、電視、投影等多媒體教學手段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
隨著我國經(jīng)濟建設(shè)和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先進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已越來越多地被老師應用于思想品德課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課堂充滿生機,使教師講授的知識生動形象、更具感染力,知識容量更加豐富。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習,能調(diào)動學生多種感官的感知作用,深入體會教材的內(nèi)涵,既便于儲存記憶,又便于展開聯(lián)想。學生進入此課堂環(huán)境中可以增強視聽功能,在歡愉的環(huán)境中解脫精神負擔,從而獲得主動權(quán),理解了課文重、難點,提高了學習效率。
三、教師需要掌握一種科學合理評價學生的制度,注重全體性和全面性
作為一名思想品德學科的教師,更應該懂得,在當前形勢下為了重新評價學生需要教師尊重學生的人格,建立和諧的師生關(guān)系,需要教師掌握一種科學合理評價學生的尺度。
素質(zhì)教育是一種提高全民素質(zhì)的教育,“全體性”是素質(zhì)教育的根本屬性。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要“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給予每個學生“都能發(fā)展,都能成才”的信心,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地減輕精神負擔,以輕松的心態(tài)來完成自己的學業(yè)。
四、教師應從高高的講臺上下來
課堂上,學生目光注意的最多的是教師,而教師也在時刻注意著學生,師生之間的直面而視可以說是課堂教學有別于電視教學(或遠程教學)的顯著特點之一。減輕學生的精神負擔不僅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多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多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多掌握科學合理評價學生的制度,而且要使教學過程也同樣洋溢著情感。美國“進步教育運動”曾提出一句著名的口號:“教師不要站在學生面前的講臺上,教師應站到學生背后去。”而我覺得教師應站到學生中間去。
那么在教學過程中,如何體現(xiàn)這一精神呢?
1.我嘗試用關(guān)注和贊揚來調(diào)節(jié)教師在學生面前的位置
例如:我任教的某學生,曾參與過偷竊,他犯下的錯誤,就像一道陰影,壓抑著他的學習和生活??扇说囊簧姓l沒有過錯,何況是年少的學生呢?因此,我時常關(guān)注著這個學生的變化。平時,我從不對他說:“你看,你有什么地方是好的”之類的批評的話,相反,在課堂上我曾有意識地連續(xù)三次大聲贊揚過他,一次是贊揚他不抄作業(yè),雖然問題回答得不夠全面,但很有特色;一次是當堂鞏固的小測驗,我贊揚他是班中最有希望學好思想品德課的學生之一;第三次是他和我說他家里有《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本,他翻看過。我在班中表揚他學保爾精神。那一年的中考,他的思想品德這一科得了92分,超過縣平均分28分。很難說我已幫助他改正了錯誤,但我能說,我使他有了新的向往,新的追求。
多少年來,教師總是站在高高的講臺上指責學生,希望借此使學生獲得進步。然而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關(guān)注和贊揚比指責更能使學生震動,更能增強學生學習的內(nèi)驅(qū)力,更能使學生壓抑著的情感得到舒展。
2.心理體驗的認同,也能調(diào)節(jié)出理想的師生位置
例如,在學生為自己的回答感到羞愧時,我談一談自己曾有過的難堪;在學生失敗與苦惱的時候,我談一談自己曾有過的失敗與苦惱。心理學研究成果告訴我們,人類情感的認同感能縮小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因此,教師與學生對同一個問題的認同感,對學生具有更大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作為教師,我們要減輕學生的學業(yè)負擔,但更應留心于易被我們忽視的壓在學生心里的精神負擔。當然,要想徹底打破壓抑著學生的精神負擔,絕非以上幾點就夠了,這只是小小的探索。愿這小小的探索,能激發(fā)更多的教師去關(guān)注學生的精神負擔。
(作者單位 廣東省紫金縣藍塘中學)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