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慶偉
摘 要:“向課堂45分鐘要質量”,這是新課程改革對廣大思想品德課教師提出的要求。課堂是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空間,45分鐘是教學質量的生命線,師生是課堂45分鐘的共同參與者。有效的課堂組織應該是在課堂45分鐘的時空環(huán)境中,師生相互作用,從而產(chǎn)生良好的效果。這樣的課堂組織,不僅能完成教學任務,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還能把課堂教學推向新的
高度。
關鍵詞:新課改;思想品德課;課堂組織
在課堂45分鐘中,課堂組織教學是否有效決定著教學的成敗。筆者發(fā)現(xiàn),有些教師雖能深入鉆研教材,精心設計教案,但講課時卻收不到滿意的效果,整節(jié)課下來沒有什么質量。究其原因,就是課堂組織能力的欠缺,沒有能夠通過有效的組織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參與性。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無效的勞動是每個教師和學生都面臨的最大的潛在危險?!彼?,有效的課堂組織應該是我們教學工作者的不懈
追求。
一、新課改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課課堂組織要求教師改變傳統(tǒng)的角色,從“主講人”轉為“主持人”,師生互動
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老師是權威,主宰著課堂,上課伊始到下課教師就是一個主講人,把自己的所知所感灌輸給學生。這種“填鴨式”的教學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由教師“滿堂灌”“講深講透”,甚至提出不切合實際的要求,相對來說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需要,甚至加重了學生的負擔。這樣的課堂當然吸引不了學生的興趣,收不到滿意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修訂)》指出:“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通過調查、參觀、討論、訪談、項目研究、情景分析等方式,主動探索社會現(xiàn)實與自我成長的問題,在合作和分享中擴展自己的經(jīng)驗,在自主探究和切身體驗的過程中增強道德學習的能力。”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的角色就要從“主講人”轉為“主持人”,從“權威者”轉為“平等者”,牢固樹立以生為本的觀念,做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策劃者、合作者,師生互動,讓學生真正參與進來,改變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使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才能真正提高教學質量。當我們實現(xiàn)了角色的轉換,那就意味著我們獲得了新生。例如,我們八年級思想品德第一單元:“相親相愛一家人”實際就是要學生用心去感受自己的家,去理解自己的父母,正確處理與父母之間的矛盾,從而能以實際行動去回報自己的家。教師就要引導、啟發(fā)、挖掘學生內心的情感,把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鼓勵每一個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在這里教師是“主持人”,學生是主體。
二、新課改下的思想品德課課堂組織要求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筆者贊同課堂教學分為七個基本環(huán)節(jié),分別是:新課導入→設定目標→課內自學→交流反饋→提問導學→課內探究→達標檢測。課堂組織如果不到位,可能使學生心不在焉,興趣不高,被動聽課,甚至造成課堂秩序混亂,導致教學設計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不能落實,影響教學效果,達不到教育教學目標。
從走進教室的“起立”響起,就意味著教學過程的開始,也是課堂組織的開始。教師應目視學生,稍停片刻,穩(wěn)住學生情緒,讓學生做好上課的心理準備。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課導入要堅持啟發(fā)式原則,采用日常生活中能吸引學生眼球的事例,精心設計,讓學生迅速進入教材創(chuàng)設的情境之中,為上好一節(jié)課奠定基礎。
教學目標是課堂45分鐘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師生都必須對一節(jié)課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具有共同的認識,所以,每節(jié)課均可把教學目標明確地向學生提出來,然后師生為這個目標共同努力。
組織學生自學才能將課堂還給學生。適當?shù)丶右砸龑?,讓學生帶著明確的任務進行自學,可以培養(yǎng)學生閱讀、思考、邏輯思維能力,從而構建出高效的課堂。
學生討論更要有明確的主題和要求,不能放任自流、天馬行空。要分小組討論,而不能單打獨斗,帶動人人參與、熱烈討論,引導學生想說→敢說→多說,積極發(fā)言。
提問導學的設問要有針對性,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問題,鼓勵學生大聲發(fā)言、大膽表述,并給予積極的評價,從而發(fā)揮提問的作用,把教師的教和問直接轉化為學生的學。
課堂上的探究活動也不是單純地為了活躍課堂,搞得越多越好,而是應該追求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實效性,教師必須把握活動的方向,注意時間和節(jié)奏的合理安排,提升學生的思想覺悟。
課堂檢測要有的放矢,與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相配套,才能起到鞏固作用,并且要有評價、講評。
總之,課堂組織要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同時注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組織,讓學生不知不覺地被吸引,在投入學習中形成良好的課堂氛圍,從而提高思想品德課的課堂教學效率。只有在動靜結合、收放有度、科學設置、合理布局、方法多樣的課堂組織下,才能保證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有序、有效,學生的各方面能力才能得到鍛煉和提高。由此可見,組織教學比知識教學更重要。
三、新課改下的思想品德課課堂組織要求隨著課堂教學向課外延伸
1.課前備課
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眰湔n是課堂45分鐘的必要準備,是整個課堂教學的總策劃,是提高課堂質量的先決條件。事實上,教師課堂組織的成敗在課堂教學之前就已經(jīng)注定了,因
為教師的備課與課堂組織密切相關。新課程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更要求思想品德課教師在備課階段考慮周全課堂組織的各個步驟、各項注意事項、各種突發(fā)可能性和解決辦法、各類活動如何組織開展等。只有這樣,教師在課堂上才不至于臨陣磨槍、束手束腳,才能做到條理清晰、左右逢源、隨機應變,學生也能學得輕松、融會貫通、觸類旁通。
“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苯處熤挥性谡n堂之外不斷進行知識的積累與更新,訓練教學基本功,增強教學藝術修養(yǎng),充分考查和研究教學對象,取長補短,精益求精,才能提高課堂組織的能力,也為自己的成長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課后反思
教學的認識過程基本規(guī)律是:認識—實踐—再認識?!敖虒W過程只有既遵循認識的一般規(guī)律,又充分注意學生認識的特點,才能組織和進行得科學而有成效?!苯處熗ㄟ^課后反思,盡快地對如教學目標的落實情況、教學內容重難點的處理和學生的理解掌握情況、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選取是否適當、教學活動的組織安排是否科學、時間和進度的分配是否合理等情況作出判斷和分析。教師通過反思所獲得的這些信息,既能對課前備課的認識和教學實踐的效果進行評價,又能及時總結自己教學的優(yōu)缺點,記下成功的經(jīng)驗和失敗的教訓,并發(fā)現(xiàn)一些問題,分析原因,提出自己的教學見解,甚至提出有一定創(chuàng)造性的見解,以更好地提高教學水平。這樣,認識又上升了一個層次。所以,許多優(yōu)秀教師都很注意課后對自己教學活動進行反思,為以后的課堂組織活動質量的提高創(chuàng)造條件。
有效的課堂組織能幫助我們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達到教育目標,從而把課堂教學推向新的高度;有效的課堂組織還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發(fā)生質變,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學思路和教學風格,從而脫離教書匠成為教
育家。
參考文獻:
[1]喬偉霞.淺談教師課堂組織能力.學周刊,2012(21).
[2]王亞維.教師如何組織課堂教學活動.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2(10).
[3]劉知明.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初探.新課程:下,2012(02).
(作者單位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華僑職業(yè)中專學校)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