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柵凌
摘 要:隨著我國對學前教育越來越大的投入,人們對學前教育的關注度也隨之提高。學前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會公益事業(yè),辦好學前教育,關系億萬兒童的健康成長和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關系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為了更好地發(fā)展學前教育,提高幼兒教師的綜合教學能力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
關鍵詞:學前教育;兒歌彈唱;教學能力;綜合素質
1 培養(yǎng)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兒歌彈唱能力的重要性
兒歌彈唱是幼兒教師應該掌握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學能力之一,也是幼兒園教學中最常見的教學手段。無論是在幼兒園日常教學工作中,還是在幼兒教師組織幼兒進行日常游戲活動中,都離不開幼兒教師彈與唱的參與。那么對于專門培養(yǎng)幼兒教師的學前教育專業(yè)來說,提高學生的兒歌彈唱能力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
2 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學習兒歌彈唱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
2.1 音樂理論知識的重要作用
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多數是非音樂專業(yè)的學生,沒有接受過專業(yè)的音樂教育,對于音樂理論知識也是一無所知,然而為了更好地學習兒歌彈唱,學好樂理知識是很關鍵的一步。
改變缺乏理論知識這個現狀,首先要使學生認識到理論知識的重要性,樂理是一門音樂理論共同基礎課,是從事音樂教育及相關專業(yè)必修的一門課程,有了理論知識的支撐,才能夠更好地完成其他知識的學習。在彈唱一首歌曲時,必須要正確把握作品的風格、基調,編配出恰當的伴奏,這些都是理論知識的應用。而且學習樂理知識有利于提高音樂素養(yǎng),理論知識可以幫助學生聽辨各種節(jié)奏及標準樂音,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欣賞、分析和理解作品內涵,樂理的一些基本概念雖然簡單,卻能提高學生的音樂認知能力和審美能力,從而提高音樂素養(yǎng)。
其次,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學習樂理的興趣,使學生能夠輕松愉快地學習樂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才會主動積極、輕松快樂地去學習。在教學中,教師應營造愉悅的課堂氛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樂理的主動性,使課堂教學變得生動起來。最常用也是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將樂理知識總結成游戲,讓學生在玩中學,在不知不覺中就學會了所學的知識點。另外,通過欣賞音樂作品來學習樂理,這不僅能激起學生的興趣,還能使學生對知識的印象加深并且更加牢固。例如,在講倚音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選擇倚音較多的作品來讓學生欣賞,用這種方式將這些沒有聲音的知識,通過各類音樂作品,使它們發(fā)出聲音,讓學生在感性的認知中掌握書本中的知識。如果教師只是單純的照著書本來教,學生對知識的印象一定不深,并且不容易記憶,學習效率也不高。
2.2 鋼琴彈奏技能的必要性
在兒歌彈唱中,“彈”這一項技能是絕對不能缺少的。當前,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的鋼琴彈奏能力普遍較差,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鋼琴彈奏技巧不扎實,基礎訓練強度不夠。對各種音階、琶音的熟練程度不夠,手指在琴鍵上跑動的能力差,因此就會在為歌曲伴奏時顯得手忙腳亂,更談不上伴奏的豐富多彩了。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學生從鋼琴基礎練起,最初要學會基本的、規(guī)范的彈奏方法:非連音奏法、連音奏法和跳音奏法。學習非連音奏法有利于讓學生體會和掌握用重量彈奏,而對于手指本身沒有很多獨立活動的要求,練習時,先將手臂慢慢提起,略高于鍵盤,讓手處于自然狀態(tài)的下垂,手指必須要自然彎曲,然后手臂慢慢地自然落下將手指按在鍵盤上,指端要在鍵盤上站穩(wěn),一定要注意指關節(jié)和掌關節(jié)不能塌陷。在基本掌握了非連奏法后,就可以開始學習連音奏法了。連音奏法學習的關鍵的力量的轉移,彈奏每一個音時要使放下的手臂重量從一個手指轉移到另一個手指上,要感覺到每一個音在進行時的傾向,兩個音三個音連奏的練習可以同時進行,由于每個學生之間都有差異性,所以對有些學生來說,有時三個音一組的連奏比兩個音一組的連奏更容易體會重量的轉移。最后一種是跳音奏法,彈奏跳音時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手不能緊張,跳起來時,整個手一定是放松的,還有一點是要在非連音奏法比較鞏固以后,再開始跳音奏法的學習,這樣能更容易、更快地掌握跳音奏法的要領。這些基本的奏法練習,都是為后面的學習打好扎實的基礎。
(2)手型保持不好,容易出現“塌指”。好的手型,關鍵是指掌關節(jié)與拇指,小指關節(jié)的站立,手腕與黑鍵鍵面基本保持在一個水平高度,掌關節(jié)站好并略突起,使手掌形成拱形。而要保持好手型就必須讓手指獲得支撐力,手指支撐力,要求手指三個關節(jié)承受重力時的穩(wěn)定,其中手指第一關節(jié)又最薄弱,如遇有“重壓”,不能保持自然狀態(tài)的穩(wěn)定,就出現了“塌指”。那么學生在彈基本練習時,先用較小的力度,便于保持手指第一關節(jié)自然狀態(tài)的穩(wěn)定;專門練習支撐力時,用手腕提起手,手指離開鍵盤,手部自手腕下垂,然后下落,其中一個手指做觸鍵的準備;在練習的同時,要加強對手指第一關節(jié)的注意力,由于塌指彈出來的聲音都是散的,所以聽覺上想象要發(fā)出集中的聲音,另外是視覺上,要盯住第一關節(jié),不準塌下來,在觸鍵的一剎那有稍稍“繃住”的感覺。針對“塌指”做好練習,這一問題就會隨之解決。
(3)不正確的指法。指法是最基本的鋼琴技術之一,但在實際的彈奏中,許多學生都沒有意識到指法的重要性,認為只要音符彈對了,指法對不對都沒關系,這是不正確的。指法類似于寫字的筆順,想要寫好字,必須懂得下筆的筆順。正確的指法要以每個手指的獨立為前提,同時又會有利于發(fā)揮每個手指的特長,如彈奏一首兒歌,如果指法不正確,那就沒辦法準確地表達出歌曲中所要表達的情緒、語氣等。那么指法練習的教材,可以選用哈農的《鋼琴練指法》,在練指法的同時,琶音與和弦連接的練習也可以一同進行,在兒歌彈唱中,練習好了琶音與和弦連接,也就能更容易彈奏出豐富、流利的伴奏。
2.3 聲樂演唱能力的表現性
彈唱時不注意歌唱的聲音位置以至于聲音不夠響亮飽滿,忽視歌唱時的情緒和表情,歌唱時咬字吐字不清晰,鋼琴伴奏與歌聲的主次關系不明確等問題,都是在兒歌彈唱時容易出現的一些問題,當存在這些問題的時候,一定要盡快地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將問題改正過來。彈唱時,一般以唱為主,鋼琴伴奏為輔,兩者緊密結合,就更容易提高彈唱的水平。
兒歌彈唱中聲樂演唱能力主要是從這幾個方面進行訓練:演唱姿勢、氣息、咬字吐字和演唱情緒。
(1)彈唱時以坐姿為主。所以,演唱時兩肩要放平,后背挺直,這樣便于更好地運用氣息,那么根據歌曲的情緒需要,也可以在不影響彈唱的同時運用一些肢體語言來與幼兒們進行互動,吸引幼兒們的注意力,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例如,一些節(jié)奏感較強的歌曲:《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粗心的小畫家》,可以引導幼兒根據歌曲的拍點用頭部左右律動,增強歌曲的節(jié)奏感。
(2)演唱時的氣息。從聲音產生的原理來看,如果沒有氣息作為動力就不能發(fā)出聲音,而歌唱時所要發(fā)出的聲音音量又遠遠超出了日常的狀態(tài)。endprint
摘 要:隨著我國對學前教育越來越大的投入,人們對學前教育的關注度也隨之提高。學前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會公益事業(yè),辦好學前教育,關系億萬兒童的健康成長和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關系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為了更好地發(fā)展學前教育,提高幼兒教師的綜合教學能力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
關鍵詞:學前教育;兒歌彈唱;教學能力;綜合素質
1 培養(yǎng)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兒歌彈唱能力的重要性
兒歌彈唱是幼兒教師應該掌握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學能力之一,也是幼兒園教學中最常見的教學手段。無論是在幼兒園日常教學工作中,還是在幼兒教師組織幼兒進行日常游戲活動中,都離不開幼兒教師彈與唱的參與。那么對于專門培養(yǎng)幼兒教師的學前教育專業(yè)來說,提高學生的兒歌彈唱能力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
2 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學習兒歌彈唱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
2.1 音樂理論知識的重要作用
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多數是非音樂專業(yè)的學生,沒有接受過專業(yè)的音樂教育,對于音樂理論知識也是一無所知,然而為了更好地學習兒歌彈唱,學好樂理知識是很關鍵的一步。
改變缺乏理論知識這個現狀,首先要使學生認識到理論知識的重要性,樂理是一門音樂理論共同基礎課,是從事音樂教育及相關專業(yè)必修的一門課程,有了理論知識的支撐,才能夠更好地完成其他知識的學習。在彈唱一首歌曲時,必須要正確把握作品的風格、基調,編配出恰當的伴奏,這些都是理論知識的應用。而且學習樂理知識有利于提高音樂素養(yǎng),理論知識可以幫助學生聽辨各種節(jié)奏及標準樂音,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欣賞、分析和理解作品內涵,樂理的一些基本概念雖然簡單,卻能提高學生的音樂認知能力和審美能力,從而提高音樂素養(yǎng)。
其次,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學習樂理的興趣,使學生能夠輕松愉快地學習樂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才會主動積極、輕松快樂地去學習。在教學中,教師應營造愉悅的課堂氛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樂理的主動性,使課堂教學變得生動起來。最常用也是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將樂理知識總結成游戲,讓學生在玩中學,在不知不覺中就學會了所學的知識點。另外,通過欣賞音樂作品來學習樂理,這不僅能激起學生的興趣,還能使學生對知識的印象加深并且更加牢固。例如,在講倚音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選擇倚音較多的作品來讓學生欣賞,用這種方式將這些沒有聲音的知識,通過各類音樂作品,使它們發(fā)出聲音,讓學生在感性的認知中掌握書本中的知識。如果教師只是單純的照著書本來教,學生對知識的印象一定不深,并且不容易記憶,學習效率也不高。
2.2 鋼琴彈奏技能的必要性
在兒歌彈唱中,“彈”這一項技能是絕對不能缺少的。當前,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的鋼琴彈奏能力普遍較差,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鋼琴彈奏技巧不扎實,基礎訓練強度不夠。對各種音階、琶音的熟練程度不夠,手指在琴鍵上跑動的能力差,因此就會在為歌曲伴奏時顯得手忙腳亂,更談不上伴奏的豐富多彩了。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學生從鋼琴基礎練起,最初要學會基本的、規(guī)范的彈奏方法:非連音奏法、連音奏法和跳音奏法。學習非連音奏法有利于讓學生體會和掌握用重量彈奏,而對于手指本身沒有很多獨立活動的要求,練習時,先將手臂慢慢提起,略高于鍵盤,讓手處于自然狀態(tài)的下垂,手指必須要自然彎曲,然后手臂慢慢地自然落下將手指按在鍵盤上,指端要在鍵盤上站穩(wěn),一定要注意指關節(jié)和掌關節(jié)不能塌陷。在基本掌握了非連奏法后,就可以開始學習連音奏法了。連音奏法學習的關鍵的力量的轉移,彈奏每一個音時要使放下的手臂重量從一個手指轉移到另一個手指上,要感覺到每一個音在進行時的傾向,兩個音三個音連奏的練習可以同時進行,由于每個學生之間都有差異性,所以對有些學生來說,有時三個音一組的連奏比兩個音一組的連奏更容易體會重量的轉移。最后一種是跳音奏法,彈奏跳音時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手不能緊張,跳起來時,整個手一定是放松的,還有一點是要在非連音奏法比較鞏固以后,再開始跳音奏法的學習,這樣能更容易、更快地掌握跳音奏法的要領。這些基本的奏法練習,都是為后面的學習打好扎實的基礎。
(2)手型保持不好,容易出現“塌指”。好的手型,關鍵是指掌關節(jié)與拇指,小指關節(jié)的站立,手腕與黑鍵鍵面基本保持在一個水平高度,掌關節(jié)站好并略突起,使手掌形成拱形。而要保持好手型就必須讓手指獲得支撐力,手指支撐力,要求手指三個關節(jié)承受重力時的穩(wěn)定,其中手指第一關節(jié)又最薄弱,如遇有“重壓”,不能保持自然狀態(tài)的穩(wěn)定,就出現了“塌指”。那么學生在彈基本練習時,先用較小的力度,便于保持手指第一關節(jié)自然狀態(tài)的穩(wěn)定;專門練習支撐力時,用手腕提起手,手指離開鍵盤,手部自手腕下垂,然后下落,其中一個手指做觸鍵的準備;在練習的同時,要加強對手指第一關節(jié)的注意力,由于塌指彈出來的聲音都是散的,所以聽覺上想象要發(fā)出集中的聲音,另外是視覺上,要盯住第一關節(jié),不準塌下來,在觸鍵的一剎那有稍稍“繃住”的感覺。針對“塌指”做好練習,這一問題就會隨之解決。
(3)不正確的指法。指法是最基本的鋼琴技術之一,但在實際的彈奏中,許多學生都沒有意識到指法的重要性,認為只要音符彈對了,指法對不對都沒關系,這是不正確的。指法類似于寫字的筆順,想要寫好字,必須懂得下筆的筆順。正確的指法要以每個手指的獨立為前提,同時又會有利于發(fā)揮每個手指的特長,如彈奏一首兒歌,如果指法不正確,那就沒辦法準確地表達出歌曲中所要表達的情緒、語氣等。那么指法練習的教材,可以選用哈農的《鋼琴練指法》,在練指法的同時,琶音與和弦連接的練習也可以一同進行,在兒歌彈唱中,練習好了琶音與和弦連接,也就能更容易彈奏出豐富、流利的伴奏。
2.3 聲樂演唱能力的表現性
彈唱時不注意歌唱的聲音位置以至于聲音不夠響亮飽滿,忽視歌唱時的情緒和表情,歌唱時咬字吐字不清晰,鋼琴伴奏與歌聲的主次關系不明確等問題,都是在兒歌彈唱時容易出現的一些問題,當存在這些問題的時候,一定要盡快地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將問題改正過來。彈唱時,一般以唱為主,鋼琴伴奏為輔,兩者緊密結合,就更容易提高彈唱的水平。
兒歌彈唱中聲樂演唱能力主要是從這幾個方面進行訓練:演唱姿勢、氣息、咬字吐字和演唱情緒。
(1)彈唱時以坐姿為主。所以,演唱時兩肩要放平,后背挺直,這樣便于更好地運用氣息,那么根據歌曲的情緒需要,也可以在不影響彈唱的同時運用一些肢體語言來與幼兒們進行互動,吸引幼兒們的注意力,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例如,一些節(jié)奏感較強的歌曲:《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粗心的小畫家》,可以引導幼兒根據歌曲的拍點用頭部左右律動,增強歌曲的節(jié)奏感。
(2)演唱時的氣息。從聲音產生的原理來看,如果沒有氣息作為動力就不能發(fā)出聲音,而歌唱時所要發(fā)出的聲音音量又遠遠超出了日常的狀態(tài)。endprint
摘 要:隨著我國對學前教育越來越大的投入,人們對學前教育的關注度也隨之提高。學前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會公益事業(yè),辦好學前教育,關系億萬兒童的健康成長和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關系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為了更好地發(fā)展學前教育,提高幼兒教師的綜合教學能力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
關鍵詞:學前教育;兒歌彈唱;教學能力;綜合素質
1 培養(yǎng)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兒歌彈唱能力的重要性
兒歌彈唱是幼兒教師應該掌握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學能力之一,也是幼兒園教學中最常見的教學手段。無論是在幼兒園日常教學工作中,還是在幼兒教師組織幼兒進行日常游戲活動中,都離不開幼兒教師彈與唱的參與。那么對于專門培養(yǎng)幼兒教師的學前教育專業(yè)來說,提高學生的兒歌彈唱能力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
2 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學習兒歌彈唱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
2.1 音樂理論知識的重要作用
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多數是非音樂專業(yè)的學生,沒有接受過專業(yè)的音樂教育,對于音樂理論知識也是一無所知,然而為了更好地學習兒歌彈唱,學好樂理知識是很關鍵的一步。
改變缺乏理論知識這個現狀,首先要使學生認識到理論知識的重要性,樂理是一門音樂理論共同基礎課,是從事音樂教育及相關專業(yè)必修的一門課程,有了理論知識的支撐,才能夠更好地完成其他知識的學習。在彈唱一首歌曲時,必須要正確把握作品的風格、基調,編配出恰當的伴奏,這些都是理論知識的應用。而且學習樂理知識有利于提高音樂素養(yǎng),理論知識可以幫助學生聽辨各種節(jié)奏及標準樂音,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欣賞、分析和理解作品內涵,樂理的一些基本概念雖然簡單,卻能提高學生的音樂認知能力和審美能力,從而提高音樂素養(yǎng)。
其次,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學習樂理的興趣,使學生能夠輕松愉快地學習樂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才會主動積極、輕松快樂地去學習。在教學中,教師應營造愉悅的課堂氛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樂理的主動性,使課堂教學變得生動起來。最常用也是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將樂理知識總結成游戲,讓學生在玩中學,在不知不覺中就學會了所學的知識點。另外,通過欣賞音樂作品來學習樂理,這不僅能激起學生的興趣,還能使學生對知識的印象加深并且更加牢固。例如,在講倚音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選擇倚音較多的作品來讓學生欣賞,用這種方式將這些沒有聲音的知識,通過各類音樂作品,使它們發(fā)出聲音,讓學生在感性的認知中掌握書本中的知識。如果教師只是單純的照著書本來教,學生對知識的印象一定不深,并且不容易記憶,學習效率也不高。
2.2 鋼琴彈奏技能的必要性
在兒歌彈唱中,“彈”這一項技能是絕對不能缺少的。當前,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的鋼琴彈奏能力普遍較差,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鋼琴彈奏技巧不扎實,基礎訓練強度不夠。對各種音階、琶音的熟練程度不夠,手指在琴鍵上跑動的能力差,因此就會在為歌曲伴奏時顯得手忙腳亂,更談不上伴奏的豐富多彩了。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學生從鋼琴基礎練起,最初要學會基本的、規(guī)范的彈奏方法:非連音奏法、連音奏法和跳音奏法。學習非連音奏法有利于讓學生體會和掌握用重量彈奏,而對于手指本身沒有很多獨立活動的要求,練習時,先將手臂慢慢提起,略高于鍵盤,讓手處于自然狀態(tài)的下垂,手指必須要自然彎曲,然后手臂慢慢地自然落下將手指按在鍵盤上,指端要在鍵盤上站穩(wěn),一定要注意指關節(jié)和掌關節(jié)不能塌陷。在基本掌握了非連奏法后,就可以開始學習連音奏法了。連音奏法學習的關鍵的力量的轉移,彈奏每一個音時要使放下的手臂重量從一個手指轉移到另一個手指上,要感覺到每一個音在進行時的傾向,兩個音三個音連奏的練習可以同時進行,由于每個學生之間都有差異性,所以對有些學生來說,有時三個音一組的連奏比兩個音一組的連奏更容易體會重量的轉移。最后一種是跳音奏法,彈奏跳音時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手不能緊張,跳起來時,整個手一定是放松的,還有一點是要在非連音奏法比較鞏固以后,再開始跳音奏法的學習,這樣能更容易、更快地掌握跳音奏法的要領。這些基本的奏法練習,都是為后面的學習打好扎實的基礎。
(2)手型保持不好,容易出現“塌指”。好的手型,關鍵是指掌關節(jié)與拇指,小指關節(jié)的站立,手腕與黑鍵鍵面基本保持在一個水平高度,掌關節(jié)站好并略突起,使手掌形成拱形。而要保持好手型就必須讓手指獲得支撐力,手指支撐力,要求手指三個關節(jié)承受重力時的穩(wěn)定,其中手指第一關節(jié)又最薄弱,如遇有“重壓”,不能保持自然狀態(tài)的穩(wěn)定,就出現了“塌指”。那么學生在彈基本練習時,先用較小的力度,便于保持手指第一關節(jié)自然狀態(tài)的穩(wěn)定;專門練習支撐力時,用手腕提起手,手指離開鍵盤,手部自手腕下垂,然后下落,其中一個手指做觸鍵的準備;在練習的同時,要加強對手指第一關節(jié)的注意力,由于塌指彈出來的聲音都是散的,所以聽覺上想象要發(fā)出集中的聲音,另外是視覺上,要盯住第一關節(jié),不準塌下來,在觸鍵的一剎那有稍稍“繃住”的感覺。針對“塌指”做好練習,這一問題就會隨之解決。
(3)不正確的指法。指法是最基本的鋼琴技術之一,但在實際的彈奏中,許多學生都沒有意識到指法的重要性,認為只要音符彈對了,指法對不對都沒關系,這是不正確的。指法類似于寫字的筆順,想要寫好字,必須懂得下筆的筆順。正確的指法要以每個手指的獨立為前提,同時又會有利于發(fā)揮每個手指的特長,如彈奏一首兒歌,如果指法不正確,那就沒辦法準確地表達出歌曲中所要表達的情緒、語氣等。那么指法練習的教材,可以選用哈農的《鋼琴練指法》,在練指法的同時,琶音與和弦連接的練習也可以一同進行,在兒歌彈唱中,練習好了琶音與和弦連接,也就能更容易彈奏出豐富、流利的伴奏。
2.3 聲樂演唱能力的表現性
彈唱時不注意歌唱的聲音位置以至于聲音不夠響亮飽滿,忽視歌唱時的情緒和表情,歌唱時咬字吐字不清晰,鋼琴伴奏與歌聲的主次關系不明確等問題,都是在兒歌彈唱時容易出現的一些問題,當存在這些問題的時候,一定要盡快地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將問題改正過來。彈唱時,一般以唱為主,鋼琴伴奏為輔,兩者緊密結合,就更容易提高彈唱的水平。
兒歌彈唱中聲樂演唱能力主要是從這幾個方面進行訓練:演唱姿勢、氣息、咬字吐字和演唱情緒。
(1)彈唱時以坐姿為主。所以,演唱時兩肩要放平,后背挺直,這樣便于更好地運用氣息,那么根據歌曲的情緒需要,也可以在不影響彈唱的同時運用一些肢體語言來與幼兒們進行互動,吸引幼兒們的注意力,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例如,一些節(jié)奏感較強的歌曲:《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粗心的小畫家》,可以引導幼兒根據歌曲的拍點用頭部左右律動,增強歌曲的節(jié)奏感。
(2)演唱時的氣息。從聲音產生的原理來看,如果沒有氣息作為動力就不能發(fā)出聲音,而歌唱時所要發(fā)出的聲音音量又遠遠超出了日常的狀態(tài)。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