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靜
摘 要:農村外出務工人員是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但是其子女的教育面臨諸多問題:父母的教育能力與孩子的教育需求之間的差異及受教育機會、求學過程中存在不公平等。原因主要是:戶籍制度與人口流動需求不相適應、個別教育部門的“短視”與“管理缺位”造成的。對策:戶籍制度改革,改變“城鄉(xiāng)分治”的格局,加大教育資金的投入,放寬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子弟學校辦學條件,專項扶持等。立足人才培養(yǎng),在和諧社會構建中實現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公平,促進他們早日成才,已成為當前一個重要的命題。
關鍵詞:成才;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子女;和諧社會;教育公平;對策
城市農村外出務工人員是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對中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貢獻巨大。但是,隨著一些適齡兒童隨父母入城,其入學、升學等教育問題也逐漸凸顯,并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目前,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問題不僅成為最突出的教育公平問題之一,而且還逐步成為影響小康進程的障礙。因此,立足人才培養(yǎng),在和諧社會構建中實現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公平,促進他們早日成才,已成為當前一個重要的命題。
一、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子女教育現狀
據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外出務工人員數量為15 335萬人,其中6歲~14 歲義務教育階段適學兒童隨同父母進入城市的約有760萬人。隨著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大量進城務工,其子女教育面臨著諸多問題。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子女教育主要表現為三種狀態(tài):父母在城市務工,子女留在家鄉(xiāng)上學,成為“留守兒童”;隨父母進城上學,成為“借讀兒童”;既不在家鄉(xiāng)讀書,也不在城市讀書,成為事實上的“失學兒童”。本文主要研究隨父母進城上學借讀兒童問題。經調查,目前借讀兒童的教育現狀為:
(1)有時教育機會不公。受教育機會,是衡量教育是否公平的一項重要指標。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子女的受教育機會是否公平,主要集中反映在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子女的就學渠道等方面。目前,這些兒童的就學渠道主要有:部分在一些公立中小學借讀,一部分就讀于戶口所在地政府在流入地所辦的學校,進入民助公立(或公助私立) 學校學習,就讀于民工子弟學校。
(2)有時就學過程不公。與城市孩子同處一校的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子女,受戶籍的限制,大多要繳納高昂的贊助費或借讀費等。 接受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子女的城市公立學校,目前主要有以下兩種:一類是城市中基礎薄弱的學校,二是城郊的鄉(xiāng)鎮(zhèn)學校。在公辦學校就讀的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子女,經常是“插班”或者是被“單獨編班”。
(3)有的居住環(huán)境較差。務工農民收入水平雖高于在家鄉(xiāng)務農的收入,但按照城市收入水平衡量,其絕對收入水平仍然偏低,生活較為艱難。多數從事餐飲服務行業(yè)、建筑業(yè)、零售業(yè)和其他服務業(yè), 一般在城鄉(xiāng)邊緣地帶租廉價房居住,還有很多住在臨時工棚。開小飯館、小商鋪的白天開門做生意, 晚上關門全家即在狹小鋪內搭板睡覺。并不良好的居住環(huán)境,影響了子女的學習和成長。
二、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問題化解對策
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子女義務教育問題,不是一個孤立的教育問題,而是社會發(fā)展中、在我國經濟體制轉型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因此,這一問題的解決必須依靠全社會的齊心協力。
(1)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鄉(xiāng)一體化進程。中國目前現有的戶籍制度是與以前計劃經濟一脈相承的。這種制度在限制人口流動和城鄉(xiāng)分割的同時,有時可能也加劇了城鄉(xiāng)貧富差距,從而有時也導致局部地區(qū)城鄉(xiāng)經濟差距較大。所以說,改革現有戶籍制度中不合理的因素,革除對進城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子女的限制,對加快我國現行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實現城鄉(xiāng)公平具有重要的意義。就適齡兒童義務教育階段來說,正是由于戶籍壁壘的客觀存在,從而造成了外出務工人員子女在城市中無法享受與城市學生同等受教育的權利。要想改變這種狀況,就要加快推進城鄉(xiāng)二元戶籍制度的改革。首先,逐步取消農業(yè)戶口與城市戶口的所謂二元結構,建立健全流動人口的動態(tài)管理制度;其次,削減戶籍的諸多不合理社會附加功能,改變戶口與教育、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醫(yī)療衛(wèi)生、社會保障、住房等公民權益掛鉤的現狀,加快實現城鄉(xiāng)一體化。
(2)加快城鄉(xiāng)統籌發(fā)展,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按照義務教育國家辦的原則,城市各類公立學校應該是接受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子女入學的主渠道。但是,目前各類公立學校巨額的借讀費、名目繁多的贊助費對進城務工的農村外出務工人員而言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目前,流動人口中務工人員大都集中居住在城郊結合地區(qū),這些地區(qū)的許多學校主要是由一些村鎮(zhèn)學校轉變而來,有的教師、教學設施薄弱。所以,政府應著重加強城市與郊區(qū)結合部的教育資源優(yōu)化,解決區(qū)域內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子女入學的緊張現象。教育政策應該以公平為首要目標,減少社會排斥、大力鼓勵社會融合。要把外出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從體制外納入到體制內,從而使這些適齡兒童完全融入學校的教育秩序中。解決的渠道:應以城市公辦學校為主,民辦教育為輔助手段,合理調整現有教育資源的分配,充分使現有教育資源的利用達到最大化。當地政府應對這部分空閑的教育資源有效地加以利用,用來增強流動人口比較集中而教育資源薄弱的公立學校,從而提高這部分學校為外出務工人員子女就學服務的能力、提高外出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質量,或者直接改造成為以招收務工人員子女為主的學校,以便更好地滿足流動兒童就學需求。
(3)加大教育資金的投入,改革現行財政體制。目前我國的義務教育是以戶籍制為基礎的,一直實行的是“分級辦學、分級管理”的模式,義務教育經費往往由地方政府負擔。因為外出務工人員子女沒有流入地的常住戶籍,從而無法享受由當地政府財政負擔的義務教育經費。近年來,各地出現的民辦學校包括專門招收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子女的簡易學校,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不同流動群體的需求,為其子女就學提供了機會。因此,對于那些辦學相對規(guī)范、教學質量有所保障的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子女學校,流入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應給予積極的扶持和幫助,促使其不斷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4)放開公辦學校,讓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子女實現就近入學。有關文件規(guī)定:“進城務工就業(yè)農民,其流入地政府負責進城務工就業(yè)農民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工作,要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為主。地方各級政府特別是教育行政部門和全日制公辦中小學,要建立健全進城務工就業(yè)農民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工作制度和機制,使進城務工就業(yè)農民子女受教育環(huán)境得到明顯改善,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程度達到當地水平?!庇纱舜_立了“流入地政府為主”和“公辦學校為主”解決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子女上學的“兩為主方針”。流入地政府應降低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子弟學校的辦學門檻,積極鼓勵社會辦學。
少年兒童是祖國的希望、民族的未來,他們終將挑起歷史的重任。聯合國《兒童生存、保護和發(fā)展世界宣言》中指出:“兒童的幸福需要最高一級的政治行動。”滿足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子女教育的需要,促進他們早日成才,是實現社會公平的必要環(huán)節(jié)。能否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關系著這些孩子的成長成才,關系著城市的長遠發(fā)展,關系著社會穩(wěn)定與和諧社會的構建。
參考文獻:
[1]皮祖遷.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問題淺探[J].農村教育,
2008(2).
[2]林茜彬.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問題的現狀及對策[J].吉
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1).
[3]萬銘玉.從和諧社會視角看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問
題[J].農村教育,2010(2).
(江蘇淮安市水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