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麗仙
摘 要 課堂提問是貫穿整個課堂的,因此,巧妙的提問在教學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設計問題的水平,所提問題的質量都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英語課堂的問題設計才能使學生置于“欲罷不能”的學習境地,極大地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最終收到高質量的英語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 提問;思維;創(chuàng)新;互動;有效性\
“五嚴”規(guī)定的實施旨在減輕中小學生負擔的同時提高教學效果,使減負增效落到實處,這就要求中小學教師要變“苦干”為“巧干”。如何將有限教學時間的教學效果最大化是當前教師必須研究的問題。
長期以來,課堂教學效率不高,原因之一是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對課堂提問沒有反復斟酌,這一環(huán)節(jié)是課堂浪費時間的主要部分。
回顧自己的課堂教學,我的課堂提問往往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問題脫離生活。
語言來源于生活,又回歸到生活。很多中學生對英語缺乏興趣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認為英語學習與現(xiàn)實生活沒有緊密的聯(lián)系,能否學好英語對現(xiàn)實生活并沒有較大的影響。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能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提出一些實踐性較強的問題,對提高學生的語言學習技能和豐富其語言知識大有裨益。
2.問題枯燥無趣。
有趣味性的提問能寓教于樂,能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在輕松活潑的課堂氣氛中積極思維,并使其學有所獲。
3.問題超出能力。
學生的知識水平、接受能力、表達能力等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新課改倡導賞識教育,要求教師尊重個體差異。為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
教師的課堂提問可以對學生進行分層要求,對英語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可提一些信息型或記憶型的問題,也可以設計用Yes或No來回答的問題。對中等水平的學生可以提一些理解型問題,并在理解的基礎上獨立組織語言將分散在課文里的信息加以概括和綜述;對于英語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提一些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問題,如設計Wh??Questions讓學生進行綜合分析,判明真?zhèn)危页鲈?,并作?chuàng)造性回答。
筆者現(xiàn)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筆者以牛津英語教材8A Unit 4 Mainly revision的教學為例。我把這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定為本單元重點詞匯、句型及語法。在45分鐘的時間內要完成那么多重點知識的復習顯然有一定難度。但我仍然想面面俱到地復習。課堂開始時,我設計了一個聽力練習,讓學生在聽完1-2句有關動物的描述后猜出該動物的名稱,同時我又以每種動物的首字母作為該題的編號。本來是想讓學生在聽不出的情況下能有所暗示,但這正是我多學情不夠了解的體現(xiàn)。我還沒來得及播放錄音,學生已猜出該動物的名稱。由于多媒體的牽制,我只能繼續(xù)播放錄音,白白浪費了2-3分鐘的寶貴時間,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一開始就感覺到課堂的松散。
之后我還設計了一個Describe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先運用所學知識完成profile,然后分別從外貌、特征、能力、食物和所面臨的危險進行完整的描述。我讓學生進行了3分鐘討論后再進行描述。但出乎意料的是學生討論的熱情并不高。課后我進行了反思,雖然這項任務聽起來不太容易,但由于這是一節(jié)復習課,大部分內容學生都已接觸過,因此學生無需討論,基本都能獨立完成這項任務。
由于前半節(jié)課的估計不足,導致后半節(jié)課時間緊張。最后的Discussion環(huán)節(jié)因時間倉促我取消了討論,直接讓學生回答What action should we take to protect wild animals?對課文內容熟悉的學生一下子說出了課文中列舉的措施,如:make nature reserves bigger,build more nature reserves,etc.,而除此之外,學生短時間內幾乎表達不出其它的措施,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從以上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到對學情估計不足的提問設計會嚴重影響教學的進度及效果。反之精心設計的問題能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熱情、啟發(fā)學生的思維與想象、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運用英語交際的能力。因此要有效提高課堂效率,使課堂提問進一步優(yōu)化,不但要研究問題的類型,表達方式和提問的策略、技巧等,還要優(yōu)化提問的標準和原則。
筆者認為課堂提問應遵循以下原則:
1.目標明確
問題設計必須以教學目標為導向。
2.層次清晰
學生認識問題往往由淺入深,層層推進,因此設計問題時,要由易到難,由感性到理性,由現(xiàn)象到本質。
3.具有趣味性和時代性
趣味性的提問能寓教于樂,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輕松活潑的課堂氣氛中積極思維,并學有所獲。
4.貫徹交際性
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而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必須在使用過程中完成。
除了上述原則之外,教師的提問還應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中學生對事物具有一定的理解力,他們不愿做被動的接受者,服從者和模仿者,而是力求成為主動的探索者和發(fā)現(xiàn)者。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加強課堂師生相互質疑的互動。教學是一個不斷“設疑”、“質疑”、“釋疑”、再“設疑”的過程。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提問的權利不應該只屬于教師,相反學生所提的問題才是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而課堂上師生的互動正是能夠幫助學生自主學習、解決問題的一個很好的形式。同時,配合著生生互動,生問生答等其他的形式,課堂才更顯活躍,學生的思維才能夠真正的調動起來。
總之,為了設疑激趣,問題要巧而精;為了設疑創(chuàng)新,問題要活而新;為了設疑增信心,問題要適當而富層次性;為了設疑增互動,問題要結合情景,富有真實性。這樣,英語課堂的問題設計才能使學生置于“欲罷不能”的學習境地,極大地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最終收到高質量的英語課堂教學效果。為了讓學生融入課堂,學有所獲,我們將不斷探討,深入研究,沿著這條道路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