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軍
小學語文“成長課堂”的構建初探*
●邵軍
成長課堂的研究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今教育界研究的熱點問題。本文結合教學實踐研究,闡發(fā)了構建小學語文“成長課堂”的教育意蘊、價值依據(jù)以及實踐策略。
語文教學;成長課堂;理念;策略
“成長”本是生物學研究的概念,運用于教育領域,就衍生為一種教育理念,一種價值取向。從不同的角度,可以作出不同定義。從人的成長內涵來看,“成長”包括身心的發(fā)展、情感的豐富、智慧的生長、道德的提升。從生命教育角度看,成長是個體在時空緯度上不斷獲得生命時空、不斷形成積極的生命體驗的過程;是讓個體生命從現(xiàn)實基礎走向發(fā)展可能的過程;是學習者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成長課堂是將“成長”的價值取向和品質追求運用于教育領域,以“成長教育”理論、“生態(tài)學”和“人本主義理念”等為理論支撐,以充滿生機活力的教學活動為載體,以學生生命發(fā)展為出發(fā)點和歸宿的一種全新、全方位、立體的教育嘗試。就教學目標而言,關注人的成長,從人成長需要角度出發(fā),確立“身心的發(fā)展、情感的豐富、智慧的生長、道德的提升”;就師生關系而言,倡導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的關系,注重關注學生的成長和教師的發(fā)展,教學相長,共同成長;就課堂教學而言,應呈現(xiàn)出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生態(tài)環(huán)境,應充滿生命的活力。一言蔽之,成長課堂正是從關注生命成長的視野關注課堂中的每一種成長元素,重構教育理念、師生關系、實踐范式,并以此為基點建構出的新型課堂。
(一)教育發(fā)展的需要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人們越來越對教育目的有了清晰的認識:教育不只是傳承文化知識,也不只是促進人的社會化。秉承這樣的觀點就是追求用教育對人加以“塑造”。其實,教育的本質不是“塑造人”,而是“讓人成為他自己”——讓人能夠自主成長。這便要求教育應以人為本,將“讓人一生幸福成長”作為根本價值。因此,當下這種關注知識學習的應試教育必須改革,不斷引導教育關注生命的發(fā)展。基于這樣的教育目的,教育方式必須進行改革:由傳統(tǒng)的“教師傳授式”或“學生回答式”轉變?yōu)椤皩W生建構式”,讓學生在語文課程建構中獲得知識,形成能力。由此說,“構建小學語文‘成長課堂’”是教育發(fā)展與改革的核心目標。
(二)語文課改的需要
目前,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對語文的工具性已形成共識:語文是人類交流的工具,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工具,也是人類文化傳承的工具?!缎W語文課程標準》認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和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從語文的性質和《語文課程標準》中對語文課程的具體要求我們不難看出:語文教學的終極意義不是傳承語文知識,也不是為了培養(yǎng)語文技能,而是為了滋養(yǎng)生命成長;不是為了追求語文成績,也不是為了獲得什么成功,而是為了促進生命成長。也就是說,通過語文課程的學習,幫助學生形成與發(fā)展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提升他們的生命價值??梢?,“構建小學語文‘成長課堂’”是語文教學的要求,是語文課程的自然需求。
(三)生命成長的需要
教育的本真意義是促進學生生命成長。學生生命成長是讓他自己從“現(xiàn)實基礎”走向“生命可能”亦或“成長需要”。這一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是教師或他人無法代替的,必須是“他自己”才會“讓他成為自己”。用教育哲學中“學生的最偉大之處就是他們有一種可能性,或曰學生就是一種可能性”的思想衡量會發(fā)現(xiàn):“構建小學語文‘成長課堂’”,為滿足學生自我發(fā)展的可能性提供了有利條件,即學生自主發(fā)展和個性成長只有借助于“小學語文‘成長課堂’”才能幫助實現(xiàn)。
(一)讓學生參與語文教學設計
1.讓學生參與教學目標的定向
學習目標雖不屬于課堂教學程序的范疇內,但屬于課程的整體及具體教學內容,是課堂的統(tǒng)率,是教學活動的核心和靈魂。只有制訂合理、可操作的學習目標,才能使學生明確主動學習的方法、目標、要求,從而踏上學習的快車道。課前,讓學生帶著“寫什么”“怎么寫”“為什么這樣寫”建構知識和技能目標,帶著“學什么”“怎么學”“為什么這樣學”建構過程和方法目標,帶著“悟什么”、“怎么悟”、“為什么這樣悟”建構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如預學五年級《滴水穿石的啟示》這篇課文,學生帶著“閱讀框架”,經(jīng)歷這樣的思維過程:“寫什么”——“滴水穿石奇觀的來歷”、“中外名人靠滴水穿石精神成就事業(yè)的事例”、“滴水穿石的啟示”?!霸趺磳憽薄n文先描寫滴水穿石奇觀的來歷;然后通過具體事例證明這一觀點,在闡述事例時,通過具體數(shù)字直接說明;最后揭示“啟示”?!皩W什么”——主要學習作者說明事理的方法和學習“滴水穿石”的精神?!霸趺磳W”——反復朗讀,仔細體會,憑借語言材料感悟?!拔蚴裁础薄獙崿F(xiàn)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霸趺次颉薄プ≈攸c,認真揣摩,用情朗讀;聯(lián)系生活,仔細分析,用心體驗。有的同學在讀中能夠探究出這些“問題”,有的同學只能探究其中部分問題。探究出“問題”的,形成了學習目標:①“滴水穿石”本意和喻意是什么?②明白古今中外凡成就事業(yè)的人,都離不開“滴水穿石”的精神;③懂得要實現(xiàn)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探究不出“問題”的,先要解決自己學習中的障礙,這個學習障礙首先成了自己的第一學習目標,在解決障礙的基礎上,逐步形成比較科學的學習目標。
2.讓學生參與學習方案的制訂
課前,教師根據(jù)所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擬定由學生還是由教師設計課文“探究方案”。學生根據(jù)教師或自己參與設計的“探究方案”進行學習,能“學會的”和“會學的”自己學,“學不會的”和“不會學的”生成問題,等待課堂共同探究。課文“探究方案”通??稍O計“基礎知識”、“閱讀探究”、“搜集分享”三個板塊內容,讓學生關注知識積累、閱讀實踐和課外拓展。尤其注重讓學生在閱讀中帶著“寫什么”、“怎么寫”、“學什么”、“怎么學”、“悟什么”和“怎么悟”等共性問題閱讀,促進他們自主思考,自我建構,自生問題。這樣的“探究方案”不僅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而且讓他們知道學習內容和方法;不僅引導他們閱讀文本,而且指導他們動手實踐;不僅注重共性指導,而且體現(xiàn)個性學習。學生按照“探究方案”預學的過程,是自我閱讀和自主實踐的過程,是自我教學的過程,是自己學習的過程,也是教師“讓學”的過程。他們在“預學”中,學會從文本中自主獲取知識,并在實踐中自主運用知識。這樣的“預學”是教,也是學,且體現(xiàn)共性要求下個性的“學”,凸現(xiàn)學習者個性學習方式的“學”。學生在這種閱讀建構的過程不斷從自己的“現(xiàn)實基礎”走向“成長需要”,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讓生命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二)讓學生參與語文教學活動
1.讓學生自主學習
(1)讓展示。教師在上課前要對學生自主預學后的“探究方案”完成情況進行必要的“展示”,了解他們預學的收獲和困惑;然后,再針對預學實際效果組織教學。因為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現(xiàn)實基礎”,即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閱讀方式和閱讀習慣都存在著差異。學生通過自主預學,他們在自主閱讀過程中的閱讀收獲也是有差別的。語文課堂教學中“讓展示”便是尊重差異,運用差異,讓學生在差異交流中共享成長。具體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說自己的學習,讓學生先說說讀懂“寫什么”(預學匯報:圍繞課題課文寫了哪些內容?),再通過學生質疑,圍繞“寫什么”,探究“怎么寫”(結合預學,弄清課文布局謀篇)。這樣的過程既是讓學生展示學習成果的過程,又是了解他們學習情況的過程,還是讓他們進行“自教”和“互教”的過程。(2)讓探究。通過自主預學和展示學習,學生自己解決了“會學的”和“能學會的”,“學不會的”和“不會學的”也得到及時匯總,這些問題將是課堂需要探究的教學目標。所以,此時教師的“教”不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系統(tǒng)講授,而應是從學生預學后的“現(xiàn)實起點”出發(fā),走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想要解決的“問題”。教學中,教師更多地是點撥、提升,或規(guī)范其不準確的表述,或解答其疑惑,或糾正其錯誤,幫助學生建構新知識,感悟語文思想方法;通過問題的解決,獲得某類問題圖式,形成相應的問題解決策略。如學習第三冊教材《美麗的丹頂鶴》,學生通過預習,自己能讀通課文,知道“寫什么”,并且生成問題:課文怎么寫丹頂鶴美的?此時,教師應圍繞“怎么寫”引導閱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通過“一身潔白的羽毛”、“脖子和翅膀邊兒卻是黑的”、“頭頂就像嵌著一顆紅寶石”,展示它的色彩美;通過“它的腿長,脖子長,嘴巴也長”,展示它的體形美;通過“引吭高歌”、“展翅飛翔”“都顯得那么高雅”,展示它的姿態(tài)美;通過“仙鶴”,展示它的名字美。
2.讓學生自主實踐
不少教師認為教學課堂任務完成后讓學生做作業(yè)便是語文實踐,是實踐學習。其實,如果教師讓學生進行一些諸如反復抄寫詞語、抄寫課文等簡單重復的訓練或者讓他們做那些自己思維無法解決的問題,這樣的訓練只是練習,并非是真正的學習。這個教學過程不屬于真正意義上是“實踐學習”。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提醒我們教師,在實際工作中要“始終把握住兩套教學大綱”,并建議“盡力為你們的學生識記、記熟和在記憶力保持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教材而創(chuàng)造一個智力背景”。對于語文學科,這個“智力背景”是什么?《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因而,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薄岸嘧x多寫”“大量的語文實踐”就是語文學科的“智力背景”,學生生命成長離不開語文實踐,但需要的不是那種枯燥機械式的訓練,而是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景中,融進了文章情感和內涵、包涵著學生對學習濃厚探究興趣的語文實踐,是充滿著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和用自己的智慧解決問題的語文實踐,只有讓學生置身于這樣一個背景,學生才有可能在其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如此,才是“實踐學習”。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領悟了習作方法,該如何說和寫?如何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這些都需要通過學習實踐進一步探究。為此,我們在閱讀延伸方面進行一些探究:其一,在預學指導中,我們讓學生針對課文大膽質疑,鼓勵學生進行課外搜集。其二,每節(jié)課后設計一個小練筆,或是文章的重點段落,或是文章的寫作方法,指導學生仿寫、練寫,將讀寫練習有機結合,有效地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學生在實踐中不斷豐富自我,不斷成長。其三,在課后,我們將結構、中心與所學課文相似的“同質閱讀”納入閱讀教學,引導學生鞏固課堂上已建構的“現(xiàn)實基礎”,提升自己的“成長需要”。如學習《少年王冕》后,筆者設計了這樣一項作業(yè):(1)同樣是寫人的文章,它和前一單元的《諾貝爾》一課寫法有何不同?(2)印發(fā)《儒林外史》第一回,讓學生閱讀,全方位了解王冕其人。這樣的課后作業(yè)設計,為學生的語文實踐創(chuàng)造了一個大的語文背景,引導他們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把學生引向更廣闊的語文原野。
(三)讓學生參與語文教學評價
1.讓學生學會評價自己的學
每節(jié)課后,讓學生對照課前預設的學習目標,結合教師的總結評價及自己的學習狀況,反思自己的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情感等,通過反思,學生發(fā)現(xiàn)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改進。尤其是當學習結果和學習過程存在不一致時,引導學生回顧自己的學習過程就顯得更重要了。因為有些學生盡管已經(jīng)獲得了學習結果,但并不意味著他們的學習過程是合理的,思維方法是正確的。這時,與學生一起檢查學習,能讓學生不為表面知識所蒙蔽,而認識到學習過程中的不合理性,使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和諧統(tǒng)一。如對學習內容的反思:“這節(jié)課我學習了什么?掌握了哪些語文知識?”對學習策略的反思:“這節(jié)課我學到了哪些思考問題或語言學習的方法,哪些是有效的?”還可以引導學生從經(jīng)驗和教訓方面進行反思,如:“你遇到問題時,是獨立思考,還是等待老師講解?經(jīng)過自己分析解決的問題是不是印象更深刻?”等等。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反思,是一種更深層次的學習過程,是促進知識同化和遷移的重要途徑。學生經(jīng)過反思,不僅能及時將學到的新知識進行梳理,而且還能溝通新舊知識間的聯(lián)系,有利于學生建構知識體系,更好地發(fā)展思維,還有利于指導學生進行新的語文學習實踐。
2.讓學生學會評價自己的“教”
每節(jié)課或每篇課文教學后,還可以讓學生回顧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對同伴的幫助,是否教同伴學習,教的方式是否適合同伴的學習,評價自己對同伴學習的影響;反思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和學的幫助,個體建構的課程資源對自己學習、同伴學習和教師教學有哪些幫助,今后建構時應注意哪些問題,評價自己對課程建設的影響。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評教對文本內容和學習方法進行重構,從而實現(xiàn)了生命和語文課程的共成長。
[1]馮建軍等.生命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李建成.成長,教育定義[M].北京:中國礦業(yè)大學出版社,2010.
[3]李建成.讓學生主動參與建構自己成長需要的課程[J].人民教育,2012(19).
[4]王尚文.走進語文教學之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5]汪潮.論“讓學觀”[J].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2010(5).
[6]楊娟.“讓學”——我的數(shù)學教學主張[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2(3).
[7]趙一民.讓學生不斷在“現(xiàn)實基礎”和“成長需要”之間行走[J].語文世界:教師,2012(5).
(責任編輯:金傳寶)
邵軍/江蘇洪澤縣岔河鎮(zhèn)中心小學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3年度立項課題“構建小學語文‘成長課堂’的研究”(課題編號:D/2013/02/563)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