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旺東,賀文蓮
(婁底職業(yè)技術學院思政課部,湖南婁底 417000)
“仁儀禮智信”(“五?!保┦侵袊鴤鹘y(tǒng)文化極其珍貴的遺產,也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的“品牌”。高等職業(yè)教育擔負著為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培養(yǎng)高技能人才的歷史重任,如何切實提高高職德育工作的實效性,我們認為,加強“仁義禮智信”教育是解決目前高職德育問題,提高德育實效性的有效途徑。
高職院校異軍突出,為我國經濟發(fā)展輸送的大量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yǎng)中堅持就業(yè)導向,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育,形成了有別于普通高校的獨特目標和模式,但重工具理性,輕價值理性;重技能培訓,輕道德養(yǎng)成;重實用,輕倫理現(xiàn)象比較嚴重,特別是高職學生因“五?!比笔?,道德行為中存在種種偏差。具體表現(xiàn)在:
孟軻認為:“惻隱之心,仁也?!薄叭省奔础叭蕫邸保簿褪浅姓J別人的資格,把人當作人來愛。有的學生在課堂上旁若無人的說笑打鬧,目無老師;課后大聲喧嘩,完全不顧他人感受,隨時“以我為中心”,唯我獨尊,同學之間缺乏謙讓,稍有不如意就拳腳相加,有的甚至出現(xiàn)極端個人主義的殘忍的行為。人與人之間、與自然之間,缺乏真正的“仁愛”,因而個人主義思想潛滋默長,最終導致人的獸化甚至獸行[1]。
孟軻說:“羞惡之心,義也?!奔吹懒x,合乎正義和公益的。有的學生以學習認真為“笨”,埋頭學藝為“呆”,尊敬老師為“拍馬屁”,幫助他人為“傻”,他們以這樣的笨、呆、傻而感到羞恥。他們心目中沒有真、善、美的標準,對真正的真、善、美不屑一顧,甚至嗤之以鼻,厭惡之情溢于言表,心中的道義何在?這些美丑不分、善惡倒置的學生正是人的異化的一種[1]。
盂軻說:“恭敬之心,禮也?!庇械膶W生心中沒有“師道尊嚴,父慈子孝,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等基本禮儀之道。他們認為家長的苦口婆心為“嘮叨”,老師的教導為“啰嗦”,他人的勸導為“多余”。沒有理會父母、老師、長者的一番苦心,又哪里有恭敬之心?平時口中臟話連篇,行為粗魯無禮?!按帧⑴K、亂”成為他們獨特的個性,也成為他們人際交往中最大的障礙。
盂軻還說:“是非之心,智也?!奔粗腔邸⒁娮R,有才識、明道理[1]。學生只有具有一定的知識、技能,才能投入社會實踐,才能有興利除弊的是非能力。這也是墨翟所說“博乎道術”,道術即知識技能,博為廣博,意為廣泛獲取知識技能。有的學生以基礎差,不感興趣,學不學無所謂等為借口,課前不預習,課堂不學習,課后不復習。但他們想到自己的就業(yè),就焦慮不安。孔子說“智者無惑”,而他們的惶惑正是“智”的不足產生的一種不健康的心理偏差。也與他們殘缺的價值取向休戚相關。
孔子說:“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焙脨耗巳酥锉灸?,動物也能作出本能的好惡選擇,但是只有“仁者”才能做出理性的判斷,所謂“好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情中有理,理中有情。才是最明智的決斷?!叭硕蝗剩鐦泛?”由此看來,“禮”、“樂”只是形式的東西,“仁”才是最為根本的內在的。教育的藝術就在于把他周圍的東西加以人化,讓受教育者感受到人性的東西。只要教育者認識到這一點,在知識講授過程中,就能自覺地實踐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是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如在課堂中滲入這種克己愛人的精神內涵,則人與人之間能融洽和諧相處,團隊精神合作精神蔚然成風,隨處可見?!捌堉居谌室?,部門無惡也。”只要心向往“仁”,就可以改惡向善并從善如流。首先,仁者必須積極地、主動地承擔起對于他人和社會的義務。他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能做到“見利思義,見危受命?!比收哌€必須堅強弘毅,因為他們要以天下為己任,并為此終身奮斗不息。正如“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但這里的個人發(fā)展不是只強調“自我”,而不管他人的極端個人主義的發(fā)展,而是“己欲利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以完善人格為目標、和群體和諧一致的個人發(fā)展。同時,在道德教育過程中,傳承孔子的“不怨天,不尤人”,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天人相應”“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也”,強調人類全體只有同自然和諧、持久的共存與發(fā)展,才能與自然、天道關系接近[2],才能把仁愛擴充到自然,即“愛自然”。他們心中就會考慮自然界毀壞,資源浪費,環(huán)境惡化和生態(tài)危機等社會問題。潛移默化使學生自覺形成對人類持續(xù)發(fā)展的責任感?!疤烊撕弦弧钡氖澜绫囟ㄊ怯粲羰[蔥的“綠”色世界[3],就可緩解自然科學深感無助的人與自然的沖突,人與人的沖突,以及人內心的不平衡等問題,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孟子認為教育應明“人倫”?!叭藗悺奔慈说?、仁義。在孟子看來“人倫”就是五對關系:“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盡管它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不失為評判真、善、美的一種道義標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朋友有信”入手,讓學生認識到師道尊嚴固然可貴,其實教師和學生更多的是朋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嚴于律己,注重言傳身教和人格感化。在一切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和行為中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言而有信,行中守信。依此而行,那么“父子有親,長幼有序”都會像“朋友有信”一樣浸入學生的心靈。學生心中一旦有了這種親、序、信等評判標準,就會理解真、善、美的內涵而不會盲目的去嗤笑別人的好學之舉,尊師之道。他們行為中會不自覺的流露出“義、親、別、序、信”,道義之風悄然而至,對人性的改造與凈化起到了無法估量的作用。提升人的道義感,它才變得如此的輝煌,如此的有價值。必須承認,在我們人性里邊,遠非有那么可愛與美好。事實倒可能相反,人性之中,有大量的惡和不善的成分,這些成分妨礙了人類走向文明程度很高的文明。為了維持人類的存在與發(fā)展,道義的生成使人類走向文明成為可能。若干世紀過去之后,這個道義所含的意義,也就不斷的變化與演進,但是它慢慢地沉淀下來一些基本的、恒定的東西,比如說無私、真摯、同情、扶危濟困、反對強權、抵制霸道、追求平等、向往自由、呵護仁愛之心等等。
孔子認為“禮”是立國之本?!胺蚨Y,先王以承天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人也是如此,“不學禮,無以立”。教育者可利用教學的感通性、溝通性,在課堂上,在知識的傳授過程中隨時呈現(xiàn)對知識、對學生、對自然的恭敬之心,辭讓之情。讓學生深深感悟到對人的辭讓,對知識的尊重,對自然的熱愛是如此美好,這正是“禮”美妙之處,也正如孔子所說“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在一切教學感通中,教師如果用道德來誘導學生,用禮讓來感染他們,學生就會有廉恥之心,恭敬之意?!胺蚨Y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薄岸Y,不妄說人,不辭費。禮,不逾節(jié),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踐言,謂之善行。”可見行修言道,正是禮的本質?!坝卸Y有節(jié)”正是學生在紛繁社會交往中以不變應萬變的立足之本。
孔子曾說:“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戎;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比省⒅?、信、直、勇、剛是學生應具備的道德品質,如果沒有知識學問為基礎,行為上就要出現(xiàn)偏向,好的道德品質就難以提高。在道德教育過程中,求智的過程也就是求真、求實、求利的過程,也就是獲得知識,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它和“仁、義、禮”所指的求真、求善、求美真正整合起來,這樣的“仁、義、禮”真善美才更具體真實,這樣的“智”才不會迷失方向。教師既要重點強調“智”,又要不失時機、抓住一切時機進行“仁、義、禮”的滲透。
環(huán)境即荀況所說的“注錯習俗”,或者說“漸”。他認為“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有什么樣的風氣,就有什么樣的習性。東南西北的各族孩童,生而啼聲無異,及其長,習性各異,原因就在于此。面對社會的種種道德問題,一些具有道德判斷能力的學生能夠保持自我。但高職院校的生源特點,決定了高職院校部分學生缺少思想判斷能力和識別能力,他們往往被迷惑蒙蔽和控制,缺少人生方向,內在精神無所歸依。這有賴于在文化環(huán)境方面,不斷營造一種濃厚的反映時代氣息的、又具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底蘊的校園文化氛圍。道德教育則使營造一種有“仁、義、禮、智、信”特色的校園文化成為真正的可能。所以,教師應在教學中講授仁、義、禮、智、信等道德思想,在思維活動中提高對仁、義、禮、智、信的認識,在解決問題的方法探討過程中激活仁、義、禮、智、信等道德思想,在知識歸納過程中概括仁、義、禮、智、信思想。讓學生在充滿仁、義、禮、智、信的氛圍中耳濡目染。愈是發(fā)自內心深處的良知和價值觀,愈容易與潛意識深深契合[4]。這些仁、義、禮、智、信的思想會在他們心里流轉回蕩,他們會深深摯愛仁、義、禮、智、信,其舉止談吐中也會不失儒雅的風范,這樣的氛圍會讓他們終身受益。
綜上所述,高職道德教育中“五?!比笔бl(fā)的種種偏差,是可以通過學校管理者、教師及學生的共同努力加以調控和回歸的。這種回歸,是濃郁的校園文化的回歸;是教師道德素養(yǎng)的自我提高,真正稱得上教師的教師,應該是“人師”、“人友”、“人范”和“人梯”的兼有者[5];是知識技術的融會和整合,也是讓學生獲得具體的謀求生存和發(fā)展(即“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的融會和整合。高職院校應通過教育的重新定位、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教學活動和濃郁的校園文化的形成,引導道德教育的回歸,再現(xiàn)“五?!摈攘Γ寣W校、教師和學生在各自發(fā)展過程中,追求自身的完善。學校成為“緣情致知”的搖籃;教師成為“厚乎德行,博乎道術”的師者;學生真正成為“仁者不憂,義者不懼,禮者不慮,智者不惑”的有用之才。
[1]廖 可.儒學人文精神視域下的內在超越之道[D].長沙:中南大學,2006.
[2]陶繼新.美國哈佛大學著名學者杜維明教授訪談[N].中國教育報,2004-04-12(3).
[3]楊叔子.現(xiàn)代高等教育:綠色科學人文[J].高等教育研究,2002(8):3-6.
[4]彼得·圣吉.第五項修煉[M].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6.
[5]曾釗新.教育哲學[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3.
(責任校對 游星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