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波
摘 要:創(chuàng)設具有故事性、形象性、啟發(fā)性的歷史情境,帶領學生跨越歷史時空,身臨其境地感知有靈魂的歷史,這是提供給學生發(fā)現(xiàn)歷史最好的缺口。
關鍵詞:史料;體驗;故事
建構主義認為,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和問題設計,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和學習的中心目標巧妙地聯(lián)系起來,然后以學習的中心目標為核心,自上而下地建構知識網(wǎng)絡,在知識的建構過程中強調(diào)情境的創(chuàng)設和問題的設計。因此,有血有肉的歷史情境使我們教師揭開塵封的歷史,打開一個缺口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和感悟歷史。
一、精選史料
史料是指各種有歷史價值和參考價值的圖書資料,相比歷史遺跡、口碑傳說等其他類型的歷史資料,具有更豐富、更完整、更系統(tǒng)的特點。用好史料,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歷史意識和人文素養(yǎng)。高一歷史政治文明史離不開法律教學,由于生活體驗的不足,中西思維的差異,學生學習難度大,我引用法律原文,創(chuàng)設問題,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片段1:《十二銅表法》
這個知識點的難處是學生對其評價把握不準,無法辯證地理解《十二銅表法》既維護了貴族的利益,又在一定程度上是平民的勝利。
材料一:在夜間竊取耕地的莊稼或放牧的,如為適婚人,則處死以祭谷神;如為未適婚人,則由長官酌情鞭打,并處以賠償雙倍于損害的罰金。
設問:法律注重懲罰什么行為?這樣的懲罰實際上是在維護誰的利益?
學生根據(jù)材料,可以得出法律注重保護私有財產(chǎn),我進一步提問,當時的羅馬各階層中,哪一類人的財產(chǎn)會比較多,從而讓學生得出是維護貴族的利益。
材料二:利息不得超過一分,超過的,處高利貸者四倍于超過額的罰金。對于自己承認或經(jīng)判決的債務,有三十日的法定寬限期。
設問:對利息進行上限設定,有三十日的法定寬限期,對哪個階層會比較有利?
學生從材料中的有效信息進行思考,就得出一定程度上限制貴族濫用權力,保護了平民的利益。
史料的來源有很多種,有專家論述,有圖片或視頻資料,而引用相關歷史文獻,特別是當事人的第一手文獻,有利于學生直接、全面地觸摸歷史、了解歷史、感知歷史。
二、注重體驗
建構主義主張教學情境的設置,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與情感升華,讓學生在學習文本知識的同時,得到精神的熏陶,在情境中培養(yǎng)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促使其良好人格的形成。
片段2:《1787年憲法》
在學習完基礎知識之后,我請學生模擬國會、總統(tǒng)、最高法院三個機構的最高領導人,進行答記者問,讓學生回到“歷史現(xiàn)場”。
“請問國會議長,如果總統(tǒng)先生違法,你們是否有權處置?如果有,如何處置?”
“2011年7月18日,總統(tǒng)奧巴馬您對日前參議院通過的法案行使了否決權。請問,總統(tǒng)先生,這個被否決的法案是否永遠不能被通過了呢?2013年10月1日,美國聯(lián)邦政府的非核心部門關門,請問,總統(tǒng)先生你為什么不能直接給自己政府的職員發(fā)薪水?”
“最高法院大法官,聽說,您再過11天就90歲了,已經(jīng)在這個位置上干了35年了,因為健康原因打算退休,為什么您可以一直任職到現(xiàn)在?您是怎樣當上大法官的?您是否要對總統(tǒng)和國會負責?”
另外,在《五四運動》一課的教學中,我請學生為五四運動設計標語,在課堂上分享,學生寫出了“嚴懲叛徒,重治國賊”“奮起為國,反抗為民”“一線良知,一腔熱血,打到‘強盜,愛我中華”。
學習本身是一種從未知到已知的過程,歷史的學習,由于遠離現(xiàn)實生活,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再現(xiàn)歷史場景,利用角色體驗,有利于學生理解歷史,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
三、故事教學
著名歷史學家、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終身教授沈志華曾經(jīng)指出:“我們的教科書有些問題,就是忽視基本史實,直接給政治結(jié)論。這樣不是在給學生增長知識,而是灌輸政治意識。說教多了,學生會有逆反心理。歷史就應該講故事?!敝v故事,讓學生更貼近歷史的社會生活。
片段3:《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
為了幫助學生正確理解“無條件投降”,給學生講述了下面故事,并提出思考問題:
1945上9月2日,在美軍密蘇里號戰(zhàn)列艦上舉行了日本投降簽字儀式。細心的記者在場發(fā)現(xiàn),由美方準備的文件中并沒有“日本無條件投降”字樣,只有日本武裝力量繳械投降的規(guī)定。對美國的這一態(tài)度,盟國雖有不同意見,然而實力是最大的發(fā)言權。
1.所說的“無條件投降”指的是什么?
2.美方準備的文件中并沒有“日本無條件投降”字樣,那么,美國到底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
3.美國袒護日本導致了什么后果?
有這個故事作鋪墊,思考空間就完全打開了,問題一出,學生興趣盎然。
通過討論,學生了解到:天皇的免責、天皇的留任、天皇制的保留,均是美國基于戰(zhàn)略利益考慮而進行的政治安排。
英國學者密爾有一句名言:“每個時代都有很多種看法,在隨后的時代不僅會被認為是錯誤的,而且簡直就是荒唐的;同樣,有很多如今被人們普遍接受的看法,以后將會遭到拒斥;也有很多過去被人廣泛接受的看法,卻遭今人拋棄。”
歷史課堂以故事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激活學生思維,開闊學生視野,引發(fā)學生深入思考,提高思維水平。
參考文獻:
郭能明.試論中學生歷史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D].福建師范大學,2013.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