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平宗
【摘 要】語文課作為基礎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門學科,擔負著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綜合能力的重任。根據(jù)新課標要求,當下的語文課堂應該是開放的、活潑的、自主的、探究式的,而情境教學憑借其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習興趣以及提高教學質量的功能受到一線語文教師的廣泛認同與青睞。本文試從巧設情境的手段與應注意的問題兩方面入手,談談對于“巧設”情境的感悟。
【關鍵詞】情境教學;初中語文;巧用
所謂情境教學就是教師充分利用文章中包含的形象,創(chuàng)設典型場景,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進而把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結合起來的一種教學模式。教師在巧設情景教學時要把充分合理握住形象、場景、情緒和情感等幾方面,既不能缺東少西又不能矯枉過正。得當?shù)慕虒W方法一旦觸及到學生的情緒和思想領域,滿足學生的精神需求,就能發(fā)揮出高效的作用。
一、“因材設境”
“因材設境”一方面指教師根據(jù)文章體裁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情境設置,另一方面則是指教師根據(jù)學生不同的性格特點,來讓學生發(fā)揮所長。題材方面,中學語文課文涉及詩歌、小說、散文、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演講辭、書信等多種類型,因而,語文教師在設置情境時要注意把握各種體裁的不同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設置。詩歌有的婉約,有的豪放、散文有的重在敘事,有的重在抒情、說明文有的偏重科技,有的偏重人文、演講詞有的慷慨悲憤,有的娓娓道來、小說有的借古諷今,有的寓教于樂,這就要求教師選擇合適的教學模式來進行情境再現(xiàn)。在學習毛主席的《沁園春·雪》等詩歌時,采用朗誦比賽形式較為適宜,在音樂選擇上則應該側重于豪放大氣的背景音樂;在學習《巴爾扎克葬詞》時則適宜開展演講評比活動,烘托以深沉緩慢的音樂較為合適;在學習《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時,可以采用辯論賽的形式,此時則無需音樂烘托;在學習《范進中舉》時,則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讓學生們親身體會人在不同精神狀態(tài)下的言行舉止。學生性格特點方面,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學語文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演”,而是課堂的“導演”,因此,教師在“選角色”時會根據(jù)“演員”特點來安排角色,那些性格內斂的學生相比之下更加適合溫柔、內斂的文章,而那些性格豪放、敢為人先的學生則適合大氣磅礴的文章。只有做到了“拍攝情境合適”、“角色定位合適”,身為“導演”的語文教師才能夠導出一堂“精彩絕倫”的好戲。
但是,教師在實際課堂教學中要注意一點,不能每堂課都采用情境教學法,對于那些并不適合情境教學的課文,還是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較為妥當,否則學生會產(chǎn)生“情境疲勞”,畢竟語文課,不是音樂欣賞課或者表演課,學到扎實的語文知識才是學生的主要任務。
二、看、聽、讀三維一體
初中語文教材大都配有圖片、錄音等材料,它們對于學生快速、直觀地進入特定情境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圖片的特點是形象生動。但是當下的中學語文教師往往忽視課文插圖,認為其作用不大。殊不知是一種資源的莫大浪費。當代中學生生在新時代,生活條件與童年經(jīng)歷與父輩有著很大的差別,所以很難通過想象還原課文中所描繪的場景。所以在學習魯迅先生的文章時,很難想象閏土頸上的紅項圈究竟為何物,或者如何用笸籮網(wǎng)住麻雀,亦或是蕭條的農村的社戲究竟是什么樣子,這時候,插圖的作用就十分明顯,它為學生提供了直接的視覺沖擊,讓人一下子就明白作者所言為何物。此外,現(xiàn)在的初中語文教材都配有朗讀資料,它們是進行課堂教學的重要材料之一。在播放朗讀錄音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靜靜的聆聽,跟隨抑揚頓挫、時而高亢、時而低回的聲音一下子進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去,并在聆聽的過程中細細品味文章之中蘊含的感情,揣摩人物的性格特點。在學習《傅雷家書》時,學生們通過靜靜聆聽錄音,仿佛就像聽到自己的父親在一旁對自己娓娓道來,在平靜中闡述著對自己的期望與關愛之情。這種通過聆聽的教學方式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快速進入內容。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激發(fā)學生朗讀的興趣。這樣一來,通過看、聽、讀三方面的入手,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立體的教學情境,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質量。
三、音樂烘托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通過播放適當?shù)囊魳罚欣阡秩九c烘托氣氛,有利于在最短的時間內讓學生走進作者營造的環(huán)境之中,在思想與感情上達到與作者的共鳴。在學習《愚公移山》時,教師可以播放歌手姜濤的同名歌曲,讓學生在鏗鏘有力的歌聲中,學習愚公堅忍不拔的精神;而在學習《月下獨酌》時,配上古琴名曲《流水》,學生則可以領略詩人那種淡然的心境;在學習《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時,學生則可以在交響樂《紅旗頌》的磅礴氣勢中,感受祖國山河的美好……所有這些音樂的使用,都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情境,讓學生非??焖俚卣{動起情緒,顯著地提高了學習效率。
四、角色扮演
小說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比重,它一方面在敘事結構、情節(jié)安排、戲劇沖突等方面為學生在寫人、記事等方面的技巧打下了夯實的寫作基礎;另一方面也因為其貼近生活的敘事手法,贏得了學生的喜愛。但是,課文中編排的文章由于涉及人物語言與心理活動,所以對話相對較多,因而篇幅都相對較長。這就導致教師在實際授課中不宜采用齊讀的方式,而是應該更多采用分角色朗讀或者角色扮演的方式進行授課。在分角色朗讀或者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深刻理解不同人物之間的性格差異,為全面把握文章中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楊志賣刀》一文的學習中,學生通過扮演楊志與牛二,能夠在角色的對話中感受到“落魄青面獸”的無奈,也能感受到地痞牛二的無賴嘴臉,這種強烈的戲劇沖突,比起教師直接灌輸,帶來的情感沖擊更大,所以也是廣大教師經(jīng)常采取的創(chuàng)設情境的手段之一。
但是教師要注意把握課堂進度與節(jié)奏,不能讓一堂精心設計的情境教學最后演變成徒有喧鬧外表的“雜耍課”。凡事都有度,適度的控制其實在學習效果的提升方面往往會比無限制的自由要更加具有價值。不能為了情境而設置情境,這才是巧設情境的核心原則所在。
五、比較學習
在情境教學中除了運用音樂、歌曲、圖片等手段,播放相關視頻也是教師經(jīng)常采取的手段之一。例如在學習《智取生辰綱》、《風雪山神廟》以及《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時,教師往往喜歡播放電視劇《水滸傳》中的相關橋段。這樣做的好處當然是更加形象、直觀,但是往往也是對學生獨立想象與思考能力的壓制與抹殺。在作者看來,播放相關視頻,并非不可,教師可以在播放電視劇橋段之前,讓學生提前預習課文,而后將文學作品與影視作品進行比較,讓學生找出二者的不同。這樣一來,學生的主動思考不但沒有被削弱,反而得到了加強,可謂是一舉兩得。
總而言之,情境教學的宗旨就是通過“境”的設置,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情”,以“境”促“情”,以“情”曉“境”,最后“情”、“境”交融,達到理解篇章、提高自身語文修養(yǎng)的最終目的。而初中語文教師則應該在創(chuàng)設情境上把握住文章體裁特點,同時注意圖片、音樂、視頻的使用與節(jié)奏控制,做到“巧”設情境,而不是人云亦云,流于形式主義的泥沼。
參考文獻:
[1]韋志成.語文教學情境論[M].第 1 版.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25
[2]許楓.淺談初中英語課的情境教學[J].教育評論,2000(5):20
[3]李吉林.情境教學實驗與研究.-李吉林文集(卷二)[J].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