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月麗
《數(shù)學課程標準》提出: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數(shù)學教學中不僅要給予學生充分操作、探索的時間,還要給學生充分的合作交流的機會和方法。下面我就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如何提高有效性談三點做法。
一、有效提問,激活思維
蘇格拉底說:“問題是接生婆,它能幫助新思想的誕生?!彼杂懻撘话愣际怯蓡栴}引發(fā)的,但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能引發(fā)討論,也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值得討論,更不是所有的問題通過討論都能收到實效。因此,我們必須選擇那些能夠激起多向思維、貼近學生生活、蘊含創(chuàng)新價值的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
1.圍繞“重、難點”設問
在教材的重點處提問,重點就會突出;在教材的難點處提問,難點就容易突破。如在“圓面積計算”的教學中,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是整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理解由圓轉化的近似長方形與圓的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則是教學關鍵所在。教學中,通過拼割法將圓轉化為近似長方形后,我作了如下設計:請大家仔細觀察,由圓分割拼成的近似長方形與原來的圓有哪些聯(lián)系呢?弄清兩個圖形的內在聯(lián)系,也就解決了教學中的關鍵問題。這個問題給學生留有較多的思維空間,能促使學生抓住本質,尋找共同點。學生可以說的內容很多,學習好的學生可以有條理地羅列兩個圖形的聯(lián)系,中等生可能說得稍欠條理,而學困生也能說出一兩點來??傊巳擞醒钥砂l(fā),都有表現(xiàn)自我的機會。然后,教師再集中全班同學的正確意見,有條理地歸納一遍:兩個圖形的形狀變了,但面積沒變;近似長方形的長就是圓周長的一半;近似長方形的寬就是圓的半徑。根據(jù)上面的發(fā)現(xiàn),圓面積應該怎樣計算呢?這時學生對圓與長方形的內在聯(lián)系已經(jīng)很明確,完全能對自己頭腦中儲存的信息加以整理運用,獨立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
2.通過“聯(lián)接點”設問
數(shù)學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十分緊密,每個新知都建立在舊知的基礎上,而新知是舊知的延伸和發(fā)展,它們內在的共同因素為學生掌握新知架起了橋梁。因此,教學中要注意充分利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促使學生由此及彼,由未知轉化為已知。如在講解《異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時,根據(jù)與之有關的舊知識通分和同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的計算法則,教師只需先后提出這樣幾個問題:(1)分子和分子能直接相加嗎?為什么?(2)你能想辦法把兩個分母不同的分數(shù)變成同分母分數(shù)嗎?(3)變成了同分母分數(shù),現(xiàn)在你知道怎么做了嗎?通過對這幾個問題的思考與討論,學生就會運用通分和同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的計算法則,自己學會異分母分數(shù)的加減法了。
3.抓住“致盲點”設問
所謂“盲點”,是在正常思維中不容易被注意到但實際運用中又往往會影響學生正確思維的問題。盲點一般不引人注意,教師應設計恰當?shù)膯栴},幫助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盲點。如教學《正負數(shù)的認識》時,當學生明白“正數(shù)、負數(shù)”的概念后,我提問學生“0”是什么數(shù)?有的說“0”是正數(shù),也有的說“0”是負數(shù)。這時我設問:什么是正數(shù),什么是負數(shù)?學生很快就判斷出“0”既不是正數(shù),也不是負數(shù)。這些問題的設計,就把學生容易忽視的盲點體現(xiàn)了出來,使學生拓展了思維的廣度。
二、有效傾聽,適時調控
傾聽是一把金鑰匙,它能為學生打開廣闊的交流空間?!坝行A聽”有兩層意思:一是要求聽別人發(fā)言時要用心,要細心;另一層意思是要“會聽”,要邊聽邊想,思考別人說話的意思,能記住別人講話的要點。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訓練:
1.加強聽辨訓練
“聽辨”顧名思義,不僅要“聽”還要“辨”,即思考、分析。在教學中,我經(jīng)常把一些易混淆的概念、法則等編成判斷題,由教師口述題意,全班學生用手勢表示“對”與“錯”。通過判斷練習,一方面可以使學生通過辨別、分析,強化對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迫使每個學生必須認真聽才能正確地判斷,無形中加強了學生傾聽的能力。
2.提高聽述能力
“聽述”即聽后復述,是訓練聽知注意力、聽知記憶及檢測聽知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上課時我經(jīng)常在以下幾個地方讓學生對他人的發(fā)言進行復述:(1)在數(shù)學概念的學習與應用時。例如,在交流求一個數(shù)是另一個數(shù)的幾倍的分析思路時,要求結合直觀圖復述:“要知道紅花是藍花的幾倍,就要把紅花每2朵一份地分,看8朵里有幾個2朵,所以用除法算?!保?)在小組交流時。要求每個學生發(fā)言時,先說出前面發(fā)言同學說的內容,并進行評價,然后再講清自己的觀點。這樣讓學生轉述別人的發(fā)言,有利于學會抓住別人講話的精髓,達到真正理解的程度;也從中得到啟發(fā),達到觸類旁通,從而提高課堂討論的效率。
三、有效交流,及時反饋
課堂交流要根據(jù)內容需要,把握有利時機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交流的目的是相互啟發(fā)、得到互補。把握交流的時機是有效討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
1.在學生“憤悱”之時組織交流
當學生呈現(xiàn)“憤悱”的狀態(tài)時,也是學生的思維處于積極狀態(tài),思維活躍有不快之感時,非常有利于他們充分發(fā)揮學習主動性,容易盡言自己的體驗,教師能收到正確的反饋信息。如教學《年、月、日》時,教師出示:“小紅今年9歲,她哥哥從出生到今年,只過了3個生日。請同學們想一想,她哥哥今年幾歲?”有的同學順口答道:“3歲?!钡幌氩粚?,小紅今年都9歲了,怎么哥哥才3歲呢?大家疑云驟起,誰都想知道正確的答案。就在這時,教師笑著鼓勵他們:“你們想知道正確的答案嗎?自己到書上去尋找吧。相信你們一定能找到!”至此,學生探索熱情高漲,產(chǎn)生了學習“年、月、日”這一新知的濃厚興趣,全身心地投入到緊張的探索中。
2.對易混易錯的知識產(chǎn)生混淆時組織交流
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經(jīng)??梢钥吹綄W生對某些相似的數(shù)學知識產(chǎn)生混淆的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直接影響著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要克服這種現(xiàn)象,就要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增強感知效果,讓學生對這些知識進行對比和討論,通過交流弄清它們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例如,我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讓學生利用學具探究學過的平面圖形哪些是軸對稱圖形。學生討論后,個別小組匯報,當說到平行四邊形不是軸對稱圖形時,其他小組的同學立即站起來質疑:“你說得不對,我們認為平行四邊形也是軸對稱圖形。”“一石激起千層浪”,兩個迥然不同的結論使學生陷入矛盾之中。我趁機教學:平行四邊形四條邊相等時是軸對稱圖形,一般的平行四邊形不是軸對稱圖形。這樣,既拓寬了學生的解題思路,又樹立了學生想獲得更多知識的信心,使學生在學習中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敢于提出問題,精于分析思考問題,巧于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