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燕
“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是《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這就需要數學教師向課堂要質量,在完成基本教學目標的同時,要讓班上的每個學生都有所收獲,而且要遵循“優(yōu)秀生吃好,中等生吃飽,弱勢生吃得了”的基本原則,這實際是對現行的教育提出了一個關鍵的要求,即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提高與發(fā)展,從根本上詮釋好“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對此,筆者認為教師在教學中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指導學生分層探索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生命個體,每個生命之間就一定會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差異,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無視這些生命個體之間存在的差異就等于無視這些生命的存在。在傳統(tǒng)教學中,有一個最大的缺憾就是教師盲目地用統(tǒng)一標準要求所有的學生,讓教學過程盡顯機械性,課堂缺乏靈動性。譬如在六年級“比例的基本性質”一課中,在講解一道題時,某教師能夠合理深掘,引導學生多向探索,發(fā)展學生的求異思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合理選擇適合自己的探索方式。
例如,題目:8∶24=( )∶12(填空題)。教師在引導學生思考時提出如下分層探索活動單。
A.你能夠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求出括號里應該填幾嗎?
B.除了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你還能利用我們已學過的知識解答這道題目嗎?
學生小組內探索之后,所有的學生在互相交流的過程中都學會了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質求出括號里的數,同時班級中大部分學生在活動B中利用比例的意義發(fā)現等號前面的比值等于1/3,所以等號后面的比值也應該等于1/3,從而得出括號里應該填4的結論;還有學生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發(fā)現24縮小一半得到12,所以8縮小一半后應該等于4。
以上分層探索活動的安排,合理地挖掘教材有用資源,讓學生在各個層面上進行適合自己的探索過程,同時有效地溝通教材知識間的關系,為學生揭示了知識鏈,讓學生對新知理解更深入。
二、鼓勵學生自主探究
傳統(tǒng)教學中,很多教師總把學生當做一個單純接受知識的容器,喜歡進行反復的模仿訓練并讓學生機械地接受,這些舉措嚴重壓抑著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同時反復的訓練還在無形中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降低了課堂教學的效率。而在實踐中我發(fā)現每個學生都有主動探究知識的欲望,所以在課堂教學中筆者通過各種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鼓勵每一個學生去自主探究,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發(fā)現知識、尋找規(guī)律、概括結論等,徹底打破傳統(tǒng)教學中被動接受的壓抑局面,此刻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熱情高漲,數學課堂也充滿了活力。
例如,在教學五年級的“奇妙的圖形密鋪”一課時,筆者分了三個層次來安排教學,第一層次是用課件呈現學生生活中常見的一些圖形密鋪的畫面,讓學生在感受“密鋪”的同時也產生一種嘗試“密鋪”的沖動;第二層次安排的是操作活動,讓學生在操作中探究,這一環(huán)節(jié)中筆者出示了平行四邊形、等邊三角形、圓形等基本圖形,告訴學生現在有這些形狀的地磚,如果讓你選擇其中的一種來裝扮你的臥室,你想選擇哪個形狀。等學生自由選擇后讓學生猜想哪種形狀的地磚可以密鋪。在不確定答案的情況下,筆者發(fā)給學生一些紙片,讓學生分小組用紙片代替地磚進行密鋪,驗證猜想。在拼一拼的過程中,全體學生一起動手,學生在動腦、實踐、再動腦、再實踐的過程中,既體會了圖形密鋪的特點,又進一步理解了密鋪的意義,學生的空間觀念、自主探究水平都得到了發(fā)展和提高;第三層次是讓學生嘗試選用七巧板中的兩種不同圖形進行密鋪,并試著設計更美觀的密鋪作品,這一層次使得每個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培養(yǎng),同時還培養(yǎng)了學生欣賞數學美的能力。
三、培養(yǎng)學生個體技能
傳統(tǒng)教學比較注重知識的積累和技能的掌握,但筆者覺得過分地追求雙基的落實只會加重學生負擔,對學生未來的發(fā)展沒有太多的幫助。如今處于知識經濟時代,小學數學教學要把“培養(yǎng)學生的個體技能”作為課堂教學的至高目標,所以筆者在平時的教學中既注重知識的積累與技能的掌握,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發(fā)現探究、交流合作等一系列與學生個性發(fā)展息息相關的品質,讓學生終身受益。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特性”時,其中有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認識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筆者沒有告知學生,而是出示一個屋頂的房架圖,然后問學生:“同學們,這個屋頂的房架是三角形的,我們能把它設計成其他的多邊形嗎?”有的說能,有的說不能。在學生爭論不休時,筆者賣起了關子,故作神秘地問:“想不想自己去發(fā)現這個秘密?為什么會設計成三角形呢?”于是筆者引導學生用課前就準備好的木條、螺絲等材料開始搭建三角形,在搭建三角形的過程中學生輕松體會到了三角形不易變形的特性。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發(fā)現了知識,更加重要的是學生的分工協作、實踐研究、探究發(fā)現等的意識都有了明顯的提高,為學生體的終身發(fā)展夯實了基礎。
“承認差異,利用差異,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的發(fā)展”是我們教師的一大責任。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也有利于張揚學生的個性,更有利于學生能力的發(fā)展。關注好個體差異,最終可以使素質教育在數學教學中落到實處。
(責編 黃春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