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合同、經濟合同
合同也稱契約,是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經濟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
經濟合同是指在經濟活動中,當事人為了一定的經濟目的,按照政策、法律要求,通過協商,明確各自的權利和義務而達成的協議。經濟合同是一種法律行為,經濟合同一經簽訂,即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必須履行合同的各項規(guī)定。
二、合同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合同的內容是當事人之間就設立、變更或終止權利、義務關系所表示一致的意思,通常稱為合同的條款。合同條款直接明確了當事人雙方的合同權利和合同義務。合同的條款主要包括:
1. 當事人的名稱或姓名和住所。姓名和住所是居民身份證或戶籍登記薄上登記的正式稱謂和居住場所。法人或其他經濟組織的住所是指在登記機關登記的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
2. 標的。標的是合同當事人雙方權利、義務所指向的對象。例如,簽訂銷售小麥合同,小麥就是合同標的;簽訂貸款合同的標的是貨幣。合同的標的可以是物,也可以是行為或智力成果。
3. 標的數量和質量。標的的數量和質量是計算標的的尺度和具體特征。標的的數量計量單位和計量方法應在合同中明確、具體。計量單位、方法和質量標準要按國家或主管部門規(guī)定的執(zhí)行。無規(guī)定的按雙方商定執(zhí)行,或按樣品標準驗收,對鮮貨產品要商定合理的檢驗和檢疫方法。
4. 價款或報酬。價款或報酬是一方當事人履行義務時另一方當事人以貨幣形式支付的代價。價款或報酬是有償合同的主要條款,無償合同如贈與合同則沒有價款或報酬內容。
5. 履行期限、地點和方式。履行期限是合同規(guī)定交付標的和支付價款的時間,也是確定合同是否按時履行的客觀標準。合同中履行期限要明確、具體,超過履行期限要承擔違約責任。
合同履行地點是指當事人在什么地方交付標的或提取標的。履行地點也是判定合同是否已經得以履行的一個標準。履行地點有時是確定運費的負擔、風險的承擔以及發(fā)生糾紛后由哪一地法院管轄的依據,在合同中必須寫明詳細、具體的履行地點。
合同的履行方式是交付標的的方式,可以根據合同標的以及交易活動的實際需求來確定。履行方式與當事人的利益密切相關,應當從方便、快捷和防止欺詐等方面考慮,采取最適當的履行方式,并在合同中明確規(guī)定。
6. 違約責任。違約責任是指由當事人一方或雙方的過錯,造成合同不能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過錯方所必須承擔的經濟責任。違約責任一般是由違約方按照合同約定向對方支付違約金或賠償金。
7. 解決爭議的方法。解決爭議的方法是指當事人如果在合同的履行過程中發(fā)生爭議,通過什么途徑解決爭議。如發(fā)生爭議可以通過協商達成和解、通過仲裁解決或通過訴訟解決。
合同簽訂后,要經過有關部門進行公證和鑒定,保證經濟合同的合法性和可行性,使合同具有法律和行政監(jiān)督手段要素。
三、如何簽訂經濟合同
訂立合同要經過要約和承諾的過程。
1. 要約就是提出希望與他人訂立合同意愿的表示。首先提出簽訂合同建議的一方稱為要約人,有效的要約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要約的內容要具體明確,要約包含要約人所希望訂立合同的基本條款;二是要約應當表明經受要約人承諾,要約人即受其意思表示的約束。
我國合同法規(guī)定“要約到達受要約人時生效”。不同的要約方式,判定其到達的標準有所不同。在當面或電話口頭對話的情況下,受要約人了解要約的內容,即要約送達了受要約人,要約開始生效;以郵件、電報、電傳、傳真等方式發(fā)出要約的,要約以送達受要約人的通常地址、住所或能控制的地方(如信箱等)時開始生效;采用數據電文形式訂立合同(包括發(fā)出要約)的,受要約人指定特定系統接受數據電文的,數據電文進入該特定系統的時間為要約到達時間,未指定特定系統,該數據電文進入受要約人的任何系統的首次時間視為要約到達時間,要約開始生效。
要約的撤銷是有一定條件的,即撤銷要約的通知必須在受要約人發(fā)出承諾通知之前到達受要約人。此外,在以下情形下要約不得撤銷:要約人確定了承諾期限,或者以其他形式明示要約不可撤銷;受要約人有理由認為要約是不可撤銷的,并且已經為履行合同做了準備工作。
存在以下情形之一,要約失效:
①拒絕要約的通知到達要約人;②要約人依法撤銷要約;③承諾期限屆滿,受要約人未做出承諾;④受要約人對要約的內容做出實質性變更。
2. 承諾就是受要約人同意要約人所提出的訂立合同建議的意思表示。承諾一旦生效,合同即成立。承諾是合同訂立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承諾的條件是:承諾必須由受要約人做出,任何第三人不享有承諾的權利;承諾必須是向要約人做出的,向任何第三人做出承諾,達不到與要約人訂立合同的目的;承諾的內容必須與要約的內容一致,若受要約人在承諾中對要約的內容加以擴張、限制或變更,就不構成承諾;承諾必須在要約的有效期內做出。
四、什么情況下變更或解除合同?如何變更或解除合同?
合同簽訂后,出現合同條件出現變化時,如國家政策調整、市場供需、生產經營狀況及自然條件變化的影響,使原來簽訂的合同繼續(xù)履行已經不可能或不必要,允許當事人雙方經過一定程序,協商簽訂變更或解除合同的協議書。
合同的變更是指合同尚未完全履行之前,由當事人雙方根據變化的條件對合同的內容進行增加、減少或修改。合同的解除是指由于雙方通過協商提前終止合同關系。
一般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可以法變更或解除合同;
①經當事人雙方協商同意;
②合同當事人一方因倒閉、停產、轉產、破產確實無法履行合同;
③由不可抗力或由一方當事人雖無過失,但無法防止外界原因,致使合同無法履行。不可抗力指人力無法抗拒的自然或社會的某種強制力,如地震、風災、水災、旱災、戰(zhàn)爭等;
④由于一方違約,使合同的履行對另一方成為不必要時,允許變更或解除合同。
合同的變更或解除必須經過一定的法定程序:
①由要求變更或解除合同的一方,及時向對方提出要求變更或解除合同的理由、變更合同的條款、造成的經濟損失和答復的期限;
②接受建議的一方要在規(guī)定的期限內對變更或解除合同的建議做出接受或拒絕的答復,或再提出新的建議,雙方進一步協商;
③辦理變更或解除合同的書面手續(xù)。
改編自《現代農戶生產經營管理問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