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傳剛
蘇教版語文第九冊《少年王冕》一課選編自古典名著《儒林外史》第一回“說楔子敷陳大義 借名流隱括全文”。筆者在教學這一課時,采用了“先學后教”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F對這一教學過程作一番尋繹。
先學:抵達學生思維的最近發(fā)展區(qū)
本課教學時,先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學:
靜靜地讀一讀課文,想想:王冕是個怎樣的人,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用筆畫出有關的語句,并作適當的批注。
通過自學,學生很容易抓住王冕孝順與勤學的特點,并且找到課文中相關語句進行佐證。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也是很多語文教師經常運用的,應該說大都能達到教學目標,因為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目標在一定程度上還沒有到達學生思維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學生很輕松地“摘到了桃子”。下一步怎么走?可以繼續(xù)引導學生發(fā)現新的內容,品讀找出來的語句。
師:有些同學找到了剛才沒有發(fā)現的句子,大家的思考在一步步地深入。下面我們交流一下:你畫了什么地方,你是怎么想的。
生:(讀) “每天給的點心錢,他也舍不得花,積攢一兩個月,便偷空來到村學堂,從書販子那里買幾本舊書。白天牛吃飽了,王冕就坐在柳樹陰下看書?!?/p>
師:從讀的語句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生:我體會到王冕很勤奮。
師:能聯(lián)系語句說得具體一點嗎?
生:“每天給的點心錢”,“積攢一兩個月”。
師:是啊。聯(lián)系上下文,我們看一下,這點心錢是讓他干什么的?
生:吃早飯的。
師:他是一天不吃早飯嗎?
生:不是,是一兩個月。
師:一兩個月,王冕都不吃早飯,省下錢來買書,這的確說明他很勤奮。還有畫別的地方的嗎?
生:(讀)“娘,我在學堂里也悶得慌,不如幫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這樣可以貼補些家用,還能帶幾本書去讀呢?!?/p>
師:你從中讀出了什么?
生:王冕才10歲,不上學心里一定很難受。他還說在學堂里悶得慌,說明他很懂事。
師:你把這種懂事的感覺帶到文字中再讀一讀。
(學生讀得很投入。)
師:掌聲送給她。(學生鼓掌。)
師:還有畫這段話的嗎?
師:(指一名學生)王冕沒法讀書了,會有什么感覺?
生:十分痛苦。他母親掙的錢,養(yǎng)活自己都很困難。王冕在學堂里心里也不好受。幫人家放牛,既能貼補家用,又能讀書。
師:王冕在自責。你把這種感情帶進去,再讀一讀。
師:小小的王冕說這話時,感情是復雜的:既想安慰母親,又有自己的痛苦。我們根據自己的體會,一起來讀讀這段話。
(學生齊讀。)
師:那王冕是在什么情況下說這番話的呢?
生:(讀) “一天,母親把他叫到面前,說:‘孩子呀,不是我要耽誤你……你到隔壁人家去放牛?!?/p>
師:母親說這段話時,心里會是什么感受呢?再自由讀一讀?想一想。
(學生自由讀課文。)
師:現在我們來交流一下。
生:母親說這話時心里是愧疚的。
師:請你帶著愧疚的感情來讀一下這段話。
(學生讀,但語速偏快。)
師:母親對孩子說話,語速要慢一些。哪個同學再來讀一讀?要讀出感覺來。
(這個學生讀得比較到位。)
師:這位同學讀時,有幾個詞語讀得重一些,你們聽出來了嗎?
生:實在、只好。
師:對,聽別人讀書時,我們也要用心。下面我們分角色來讀一讀這部分對話。女生讀母親的話,語氣要沉重一點;男生讀王冕的話,他雖然心里難受,但又不想讓母親不高興,語氣相對要輕松一點。
(學生分角色讀課文。)
師:從這段對話中,我們看出了“話里有話”。
學生的學在步步深入,越來越接近一些學生已有思維的邊界。他們會覺得有些話心里有,但不知如何表達。這種“憤悱”狀態(tài)值得我們教師欣喜。這是學生在靠近我們有所作為的領地,但最后的突破還沒有到。
后教:撥開云霧見青天
“凡是學生能一讀就懂的不教,凡是學生能自己學會的不教,凡是教了也不會的不教?!痹趯W生充分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我把教學的著重點放在那些學生看不出來,但經過教師點撥就能豁然有所悟的地方。本文選自小說《儒要外史》。小說是寫人的。這一篇不長的選文,卻有一大段寫景的內容。作者為何要濃墨重彩地寫景呢?“一切景語皆情語”。這樣的景是為了表達怎樣的情呢?教師應引導學生去發(fā)現。
師:你們還畫什么地方?有一位同學畫了別人沒有畫出來的地方。(指名學生讀)
生:“一陣大雨過后,天空中黑云邊上鑲著白云……湖里有十來枝荷花,花苞上雨水點點,荷葉上水珠晶瑩透亮。”
師:你為什么畫這么一段話?
生:這地方描寫得很美。
師:有沒有也畫這段景色描寫的?
(沒有學生舉手。)
師:你們?yōu)槭裁礇]畫呢?
生:這段話只描寫了景色,并沒有十分具體地寫王冕。
師:那這段話有沒有用呢?
生:這段話寫出秦家人讓王冕放牛的地方十分美麗,更能表現出秦家人對王冕的關愛。
師:噢,你是這樣理解的。同學們,這位同學眼光獨具,找了一個大家都沒有找的地方。他知道這段話寫得好,但為什么好,說得有點不太到位。我們可以反過來想一想:這樣一篇寫人的文章花這么多筆墨寫了一段景,這段景與全文顯得好像有點不契合,那么是不是要去掉呢?
生:要。
師:先別急著下結論。一起來看一下這段景物描寫的上下文。
師:“不知不覺三四年過去了,王冕讀了不少書,也明白了許多道理?!比缓缶褪亲髡邔︼L景的潑墨的描寫。想一想:你看出了什么,最后王冕又明白了什么道理呢。自由地讀一讀。
……
師:景色非常美,但是我們學語文還要進一步想一想:它為什么會寫得這樣美呢。
生:因為這景色是王冕想學畫的原因之一。
師:美景促使王冕成為一個畫家。還有誰來說?
生:只有這樣的美景,才能讓王冕成為一個畫家。
師:老師的問題是這段景物描寫,在語言文字方面有什么特點?比如,詞語怎么樣?
生:美。
師:哪些詞語美?
生1:樹木蔥蘢、霧氣繚繞、晶瑩透亮。
生2:“黑云邊上鑲著白云”的“鑲”。
師:下面我們就學習運用這些優(yōu)美的詞語來描述一下。(出示相關PPT)
一陣大雨過后,天空中黑云邊上 。陽光透出來了,照得 。山上 , ;山下 , 。樹枝像 ,綠得 。湖里有十來枝荷花,花苞上 ,荷葉上水珠 。
(學生自由說,進行填詞練習。)
師:這段描寫有什么條理呢?
生:從上到下。先寫天空,接著寫山上,再寫山下,最后寫荷花。
師:這就是敘述的條理。我們按照這種敘述的條理再來自由地說一說。(出示相關PPT)
一陣大雨過后,
天空 。
陽光 。
山上 ;
山下 。
樹枝 。
湖里 。
(學生自由說,進行填空練習。)
師:最后推出的是荷花,這叫重點突出。我們一起來把寫荷花的句子說一說。
(學生齊說。)
師:把這段寫景的話放在這一小節(jié)里,還是可有可無的嗎?
生:不是的。
師:沒有兩三年的讀書積淀,王冕看風景和村里的人是一樣的。王冕現在看景卻入了迷。景色能讓人入迷,一要很美,二要看景的人要有一雙慧眼。同學們,王冕為什么會有這樣一雙慧眼呢?
生:因為他讀過很多書。
師:所以今天遇到如此美景,他心里一下子就——
生:豁然開朗。
師:好!老師再問一遍,這段寫景的話是不是可有可無的?
生:不是的。
師:那么你們剛才怎么沒劃呢?我們學語文既要注意“話里有話”,還要注意“一切景語皆情語”。(板書“一切景語皆情語”。)
生:(齊讀)“一切景語皆情語”。
反思:喚醒那片沉睡的風景
一篇文章是個和諧的整體。羅丹在雕巴爾扎克的塑像時,朋友贊美塑像的手雕得最好,他反而把手去掉了,因為他認為過于突出部分就會破壞整體的和諧。本文是一篇寫人的文章,寫景的這段話也是為表現人的。這一部分不是游離于整體之外而存在的。其實,在成長過程中都會有一些場景讓人終生難忘,常常讓人頓悟。文中的這一場景也是如此。
學生找出描寫王冕性格特點的敘述、對話很容易,但寫景這段話對表現王冕這個人有什么作用呢?這一點學生往往看不出來。從課堂上看也的確如此,很少有孩子畫出這一精彩的語段。我在巡視時只發(fā)現一個孩子畫了這一語段。從他的回答可以看出,這個孩子也只是無心畫出而已,并沒有認識到這段話的重要意義。通過引導,學生水到渠成地說出這一場景讓王冕“豁然開朗”。這說明在教師的點拔下,學生是能夠理解這一段話的意義的。教師是語文學習的引導者,要找到學生學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要善于引導學生探索更新的領地,喚醒那一片片沉睡的風景。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