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喜梅
摘要:在新一輪初中物理課程改革中,強調了探究性實驗教學的重要性。讓真探究走進物理課堂,要注意實驗的選擇利于發(fā)展學生智能,實驗過程要注意創(chuàng)設情境,實驗探究高于教材。
關鍵詞:真探究;實驗選擇;創(chuàng)設情境;高于教材
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許多物理知識是在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認真總結和思考得來的。探究性實驗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欲望和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獲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它是指教師對知識不直接給出結論,而是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啟發(fā)、引導學生思考,提出問題,再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體驗自主地進行物理實驗探究,通過小組合作討論研究,最終得出結論,獲取知識。在新一輪初中物理課程改革中,也強調了探究性實驗教學的重要性。由于實驗條件、教學進度、中考要求等方面的原因,教師在課堂上所進行的只是“假”探究,也就是脫離實際、在理想條件下、由教師設計的探究,不利于開發(fā)學生智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而真探究是指探究問題源于生活實際、實驗情境利于創(chuàng)設、實驗操作易于動手、實驗現象便于觀察、實驗結論易于解決實際問題的實驗探究。在課堂上進行真探究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真探究實驗的選擇
初中物理教學中,實驗一共有70個左右,類型有演示實驗、學生分組實驗和課外小實驗,它們都是很好的素材,凡是與教學過程緊密結合,便于隨堂進行并利于學生動眼、動腦、動手、動口,利于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實驗方法和良好的實驗習慣,利于發(fā)展他們智能的內容,都可選為真探究性實驗的教學內容。
案例一:摩擦起電現象
摩擦起電現象日常生活中很常見,但如何在實驗中放大并體現卻不容易,尤其是相互摩擦的兩個物體都帶電且?guī)М惙N電荷;同種電荷互相排斥、異種電荷互相吸引很難呈現。在課堂上可以這樣真探究:
首先,分別用將毛皮與兩個橡膠棒摩擦,絲綢與兩個玻璃棒摩擦,用橡膠棒和玻璃棒去吸引紙屑,觀察現象,說明橡膠棒和玻璃棒帶了電;
第二步,分別用毛皮和絲綢去接近紙屑,發(fā)現它們也吸引,說明了毛皮和絲綢也帶電,即相互摩擦的兩個物體均帶電;
第三步,用細線吊起其中一個玻璃棒和橡膠棒,分別用另一個去靠近,得出電荷間相互作用規(guī)律;
第四步,用橡膠棒去靠近毛皮,會發(fā)現二者相互吸引,說明二者帶異種電荷;
第五步,讓學生用塑料梳子梳頭發(fā),觀察現象;
第六步,讓學生在衣服上摩擦,去靠近其他人頭發(fā)。
這樣進行的真探究,學生思維活躍,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得出結論順理成章,可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二、真探究實驗也要創(chuàng)設情境
所謂創(chuàng)設情境,是指在探究活動的初始,設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手段。主要作用在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情境產生好奇心,充分利用中學生好動的心理特征,用趣味啟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進而轉化成學生積極求知的驅動力,這是學好物理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案例二:物質的比熱容
請你支招:家里來了客人,正碰上沒有了熱水,為接待客人,你是燒半壺水呢?還是燒一壺水?理由是什么?若家里有溫水和涼水你用哪種水?理由是什么?
提出問題:物體吸收的熱量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a.質量 b.溫度升高的度數
初步結論:物體的質量越大,溫度升高的度數越高,吸收的熱量就越多。
進一步提出問題:還有其他因素嗎?
視頻播放,創(chuàng)設情境:一個海邊的夏天中午,人赤腳走在沙灘上感到很燙,踮起腳走;而走在海水中卻比較涼爽,非常愜意;夜晚走在沙灘上感到涼了,走在海水中卻還有些溫暖。
根據這一情境,提出問題:為什么在同一時刻,沙子和海水的溫度不一樣呢?
由于晚上海水也要蒸發(fā),“海水蒸發(fā)吸熱降溫”不能解釋這種現象,這樣激化矛盾,誘導學生積極思考分析。學生提出了“可能是沙子比海水吸熱升溫快、放熱降溫也快”的合理猜想。
提示:炎熱的夏季中午海邊沙子很燙而海水很涼;傍晚,沙子變涼了而海水卻還很溫暖。
猜想:可能是沙子與水的吸熱或放熱能力不同的緣故。
提出問題:質量相等的不同物質升高相同的溫度,吸收熱量的多少相同嗎?
探究: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
第一步: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用水和沙子作為研究對象:取質量相同的水和沙子,讓它們吸收相同的熱量,比較它們溫度升高的多少,從而研究它們吸熱能力的差異。
第二步:提出問題
1.怎樣得到質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器材選擇)
2.怎樣知道它們的溫度?(器材選擇)
3.如何讓他們吸收相同的熱量?用什么給它們加熱?(實驗方案設計)
4.實驗方法與步驟怎樣?
進行真探究:用同一個酒精燈給質量相等的水和沙子加熱相同時間(期間要不斷對沙子進行攪拌),觀察沙子和水升高的溫度。
引申思考:若使質量相等的沙子和水升高相同的溫度,需要對誰加熱的時間更長一些?說明什么?
討論歸納:對水加熱時間更長一些,說明使質量相等的水和沙子升高相同溫度,水吸收的熱量更多,水的吸熱能力更強,進而引入比熱容的含義。
這樣進行真探究,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邏輯性強,得出概念順理成章,既突破了難點,又突出了重點;既培養(yǎng)了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又加深了學生對比熱容概念的理解。
應用拓展:聯系比熱容知識解釋現象,如北方教室取暖、機器冷卻、早春稻田對秧苗保溫、新疆諺語“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沿海地區(qū)比內陸地區(qū)晝夜溫差小的原因等。
三、真探究實驗可也可以高于教材
所謂真探究實驗高于教材,是指在教材要求實驗的基礎上加以變化、拓展、提升,使學生更好、更深入地進行探究,從而更靈活地理解知識、應用知識,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
案例三:探究燈泡發(fā)光亮度與哪些因素有關
第一個實驗:探究2.5V小燈泡的發(fā)光情況,電路圖如右,收集的實驗數據及實驗現象如表一。
第二個實驗:探究6V小燈泡的發(fā)光情況,電路圖也如上右圖,收集的實驗數據及實驗現象如表二。
實驗結論:同一規(guī)格的小燈泡發(fā)光亮度與_________有關,不同規(guī)格的小燈泡發(fā)光亮度還應與_________的轉化效率有關。
為進一步探究小燈泡發(fā)光亮度的其他影響因素,設計以下實驗。
第三個實驗:把滑動變阻器換成另一個相同規(guī)格小燈泡,發(fā)現二者發(fā)光亮度相同。把其中一個小燈泡輕輕敲碎,觀察二者的發(fā)光情況。
現象:這個小燈泡幾乎不發(fā)光,可另一個燈泡不僅沒熄滅,反而更亮了。
提出問題:
1.玻璃碎了以后,小燈泡仍有電流通過,燈絲卻幾乎不發(fā)光,那么玻璃外殼究竟起什么作用呢?
學生討論,教師講解:燈泡外殼破碎,由于散熱使燈絲溫度降低,達不到白熾狀態(tài)而無法發(fā)光,所以玻璃殼的作用是減少散熱,使燈絲溫度可達到白熾發(fā)光的程度。
2.引起完好的小燈泡亮度變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學生討論,教師講解:完好小燈泡的亮度變化,可能與損壞小燈泡電阻的變化有關。
進一步探究方案:
a.將外殼破碎的小燈泡與完好的小燈泡串聯在電路中,用電流表測出電流I1,用電壓表測出其兩端電壓U1,計算出外殼破碎的小燈泡電阻為R1;
b.用一個新的小燈泡(規(guī)格與外殼破碎的小燈泡相同)將其換下,采用與a相同的方法測出此燈泡電阻R2;
c.比較R1與R2,如R1≠R2,則完好小燈泡的亮度與損壞小燈泡電阻大小的變化有關;如R1=R2,則無關。
拓展應用:電燈的亮度還與電燈的發(fā)光效率有關。日光燈的發(fā)光效率高于白熾燈,轉化為相同的光能,日光燈消耗較少的電能,即省電。即使同是白熾燈,規(guī)格不同發(fā)光效率也不同。
總之,讓真探究走進物理課堂,更貼近學生生活實際,進而達到物理教學與日常生活、社會生活密切相關,在日常生活能夠具體應用;可以讓學生始終處于不斷探索的情境中,主動實驗,認真操作,仔細觀察,積極思維,這有利于過程與方法的教育,有利于形成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科學的價值觀,使我們的教學成為符合新課標要求的物理教學。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