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桑提阿果的藝術形象之所以受到人們如此的青睞,冰山理論的創(chuàng)作原則使得文章具有了更加廣闊的表現(xiàn)空間和深邃的思想內涵,他之所以能超越于我們慣常表現(xiàn)的人與自然斗爭的重大題材,作品從根本上體現(xiàn)了對人格尊嚴的堅守,做一個善良、真誠的人以及文章中蕩漾著莊嚴、雄渾的悲劇力量。這三個方面形成的洪流不斷滌蕩著讀者的內心世界,同時交織形成的合力支撐了作品靈魂。它不斷沖刷著讀者的內心世界。只有通過透視海明威精神建構的大廈,我們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內涵,從而真正的走進海明威的精神家園。
關鍵詞:人格;溫情;悲劇
作者簡介:苗琴(1979-),女,四川茂縣人,本科,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外語系講師,研究方向:旅游英語教學、英美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20-0-02
《老人與?!肥敲绹骷液C魍?chuàng)作于1952年的中篇小說,也是作者生前發(fā)表的最后一部小說。它一經(jīng)問世,便在國際上引起了強烈反響,在當時的文學界掀起了一股“海明威熱”,小說在195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讓我們走進《老人與?!?,走進海明威的精神世界。
一、渺小的人類力量在與無比強大的自然和社會力量的搏斗中彰顯了人類自覺守護人格尊嚴的可貴
小說描寫了一位老漁夫在海上捕魚,經(jīng)過了84天,他還沒有捕到一條魚,大家都說他運氣不好,不吉利,等到第85天,他決定去漁夫們從未去過的深海打魚,以證明自己的能力和勇氣。在海上,老人發(fā)現(xiàn)了一條很大的馬林魚,他克服了重重困難,經(jīng)過艱難的搏斗,終于在第三天早晨,把魚叉刺進了馬林魚的心臟。在返回的途中,老人遇到了鯊魚的五次襲擊,他用魚叉、船槳和刀子勇敢反抗。當他駕駛小船回到港口時,馬林魚只剩下一幅巨大的白骨架。
首先,桑提阿果的意志力是最具有個性特征的品質。在諸如剛強、智慧、積極、樂觀、悲觀、沮喪、失望等人的其他心理品質中,意志力占有主導地位。意志力的強化可以使人的本質力量方方面面得以強化。意志力可以催生勇氣 、剛強、堅韌,同時意志力也是智慧得以施展的基礎,意志力、勇氣、剛強、堅韌、智慧、樂觀共舞共同演繹主體力量的偉大和震撼。
其次,小說為了突出主體形象的意志力,不斷強化外部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給主體帶來的巨大壓力,小說中強調了84天沒有打到一條魚,背運、孤獨、貧窮,同時小說也強調大海喜怒無常的威力,還有殺死馬林魚后鯊魚對他不間斷的攻擊,以及在搏斗中險些喪生的危險,這一切的意向象征了人生道路的坎坷,外部的困境和苦難的持續(xù)力量就會強化內心的苦痛和傷感,產(chǎn)生畏懼。但是,意志力在桑提阿果的生命受到威脅時候突顯出作為本質力量的強大。意志力如同一雙無形的手左右者勝敗,左右著命運的走向,意志力讓他克服恐懼,戰(zhàn)勝險惡。在這里,生命就其意義來說,存在已經(jīng)不是第一位的了,只有人在實現(xiàn)其本質需要的時候,人格尊嚴才突顯出存在的價值。老人背運,一連84天沒釣到魚,當他坐在海灘上,漁夫們對他的嘲笑、過去的光榮、別人同情的目光都縈繞在腦際。外在壓力的刺激更加激發(fā)起他內心對擺脫困境的渴望。我們或許可以說他就是要證明他就是這個海島上最“古怪的老頭”,也可以說他遠海捕魚就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堅毅、勇氣和智慧,他就是要捕一條大魚,一條只屬于自己而別人永遠無法替代去完成的魚,他要用事實重溫那種只屬于自己得光榮與尊嚴。因為只有這種光榮和尊嚴才能夠體現(xiàn)生命的價值意義。人生中我們可以有很多的不必在乎,諸如寵辱、名利、成功與失敗、人言、人世的諸多不如意,但是作為人我們也應該有自己堅守的東西,諸如人格的尊嚴、道德操守、人生的價值取向等。所以當生命達到一種境界,精神的天空才會一片晴朗。
再次,作品有意淡化主體的外在力量,如此運用是有深意的。桑提阿果是一個孤獨的倔強的“怪老頭”,生活和歲月的折磨,令他“后頸上凝聚了深刻的皺紋,顯得又瘦又憔悴”,“身上的每一個部分都顯得老邁”,他是一個徹底的風燭殘年的人,然而他要面對的外部環(huán)境又如此的險惡,困難又如此巨大。84天沒釣到一條魚,陪伴他的孩子在沒釣到魚時的離開,失去妻子的孤獨與痛苦,險惡的大海上命運無常,一生都難得遇到的大馬林魚,兇猛的鯊魚,千瘡百孔的帆。巨大的困難和主體形象的老邁形成鮮明的對比,形成作品本身兩種力量的巨大張力。構成了作品強烈的對比。對比手法的運用設置了懸念,他吸引我們想了解故事的結局,同時對比的這種張力更加的突出桑提阿果的生命搏斗中那種堅厚的人格力量是多么震撼人心,讓人回味和思考同時,強烈的對比讓我們深刻感悟到海明威深刻而廣遠的寓意。第一、大馬林魚象征了人生的理想;鯊魚象征人類無法擺脫的悲劇命運;大海象征了命運無常、世事難料的自然和人類社會;夢中的獅子象征強大勇武,仇視邪惡,能創(chuàng)造奇跡的精神力量,而桑提阿果是能夠與強大的苦難搏斗的“硬漢”形象,拖回來的馬林魚的巨大骨架象征了人類與厄運不斷斗爭而失敗的結局,第二、強烈的對比讓我們感到“困難和障礙”是無休止的,是永遠也征服不完的,從這個意義來說,人類在自然和社會的面前是渺小的,人總是體能有限的抗爭主體。人雖然不可能長久保持體能和智慧的最佳狀態(tài),但是,每個人都可能自身塑造堅強的意志力,塑造完美人格。第三、歌頌桑提阿果頑強的意志力和精神,蘊含的潛臺詞是:人正是因為有了頑強的意志力,勇于奮斗,所以,才敢于蔑視困難和障礙;才會蔑視痛苦和死亡;才會讓我們感慨生命的花朵在苦難中綻放是多么的悲壯與奇美。從這個意義來說,人面對生命的苦難和挫折應該迎難而上,積極樂觀,即使我們的生命是那樣的不堪一擊,我們的生命是那樣的脆弱和憔悴,正如老人外在所表現(xiàn)的。
當我們用聯(lián)系的觀點來理解精神或意識、勞動或實踐與人的本質之間的關系時,我們發(fā)現(xiàn)精神是人的內部聯(lián)系的質,勞動是人的外部聯(lián)系的質。由此可見,精神、意識作為人的內部聯(lián)系的質是推動人向前發(fā)展的根本動力,勞動作為人的外部聯(lián)系的質只有在人的內部聯(lián)系的精神質的推動下才能對人的發(fā)展起積極的決定作用。離開人的精神的推動作用,勞動不可能對人的發(fā)展起任何作用。
二、真誠、善良、慈愛的環(huán)境氛圍和人性,豐富了作品內涵,增強了藝術形象的精神魅力
首先,閱讀《老人與?!愤@部作品的時候,我們往往把目光集中在“硬漢”的形象上,而忽略主人翁身上真誠、善良、慈愛的人性內涵,同時更容易忽略小說中人物群像所體現(xiàn)出來的人文關愛傾向和作者自身的倫理道德觀念。人物群像的個性為主體形象提供了“溫情”的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在小說開頭,孩子在父母的吩咐下離開了老人,但是孩子內心是不愿意離開的,孩子每天都去看老人,當孩子看到船每天都空空的,很難受,但孩子默默地為老人打理魚鉤、魚叉、船帆。當老人要出海,孩子說;“我很想去,即使不能陪你釣魚,我也很想為你做點事情”。當老人三天以后從海上歸來,孩子每天都去看望他。當他看到老人那雙因同鯊魚搏斗傷痕累累的手時,抑制不住自己的傷感痛哭起來,并默默為老人拿來咖啡。孩子一切的表現(xiàn)都充分體現(xiàn)了對老人的真誠無私的愛。以及佩德里克在老人出海后每天都來看守老人的小帆船和打魚的家什。當老人84天都沒打到魚的時候,他來到小酒館,村里的人誰也不愿意提起打魚的情況來傷害老人。大家都在談論天氣,談論村里發(fā)生的小事。村里人體現(xiàn)出來的溫情的社會環(huán)境,也是小說主體形象成長的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所以,老人體現(xiàn)出“英雄”般堅韌的人格魅力可以說是真實的嗎,也是可信的。同時小說人物群像的個性魅力不僅是小說主體的成長環(huán)境,同時有力的從側面來烘托了老人英勇無畏的個性魅力。讓我們感到一群人“溫情”的個性內涵組成美好的“桃花源”的人文世界。讓我們在感慨意志力組成的雄渾悲壯的故事的時候,我們可以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這個世界是如此般的美好和動人。所以,仿佛這個世界是個矛盾交織的世界:失敗與成功;險惡與溫情 ;堅毅與脆弱。平靜與緊張。
其次,小說中孩子的形象從一側面反映了老人性格,是對老人性格的補充。所以有的評論家稱其為巧妙地運用了形象組合手段。孩子和老人年齡差距雖然很大,但是他們在性格、意志、情感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孩子純潔、善良,充滿愛,孩子童心未泯、天真動人。文章在敘述孩子的故事的時候,是對老人另外一個階段的心里路程的補充。所以兩個人物形象既有相似,也有不同。通過這樣的補充,溫暖的情感力量得到深化。由此來展示主體復雜的內心世界。
再次,老人對殺害自然之物感到“罪過”,感到自責和良心的不安。引發(fā)對捕魚本身的思考和道德探索。自然界的動植物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但是又要為了生存向自然索取,殺害自然物,老人在自責與反問,作品引發(fā)了矛盾對立雙方的情感道德沖突。然而,作者交代這個沖突的不可解決,并不是要有意展現(xiàn)社會病根,也并不是要把自己置身于政治家的角度來解決社會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作者又是在展現(xiàn)老人內心世界的另外一個側面。通過幾個側面的建構。從而構筑起海明威式的精神大廈。
三、《老人與海》是海明威在迷惘心境中的痛苦掙扎,是苦悶心境中的孤獨呻吟
首先在殘酷的命運面前,老人不是始終都具備在特有環(huán)境中才能體現(xiàn)的強者心境。在生活的重壓和殘酷的命運面前,我們常??梢愿械嚼先说墓陋?、苦悶和內心悲涼,這種不是一種簡單的饑腸轆轆,也不是親人分離的苦痛,而是面對人生、社會和命運多舛的沉重的人生思考,所以作品透露出了厚重的悲劇美。
其次:海明威曾經(jīng)參加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和西班牙戰(zhàn)爭,戰(zhàn)爭不可避免地給作者帶來噩夢般的幻滅和失落感。戰(zhàn)后社會的凋敝和混亂使他產(chǎn)生迷惘困苦的心靈創(chuàng)傷。海明威把這種創(chuàng)傷傾注到自己的作品之中。第一,老人獨自出海,這一個形象充分的象征了傷感心境下的孤獨與苦悶。在出海時,在與鯊魚搏斗時,在返航的途中老人9次提到“要是孩子在有多好”。9次出現(xiàn)這樣呼喊,體現(xiàn)了作者的心境。孩子是生機,希望,充滿活力的象征。在殘酷的搏斗中老人是勇敢的,堅強的,但是也是孤立無援的,對孩子的深深呼喚正是孤獨中求援的呼喊。有了孩子自己的內心就充滿了希望;為了孩子在搏斗時就有了力量。
作者的這種傷感與迷惘蕩漾在老人的心境中,老人希望交好運,但是好運與他無緣。人們總是希望追求美好的未來,但是希望卻一次一次的破滅,在嚴酷的現(xiàn)實面前,希望無所謂有,也無所謂無,仿佛失敗是一種必然:近海不冒險,但打不到魚;遠海冒險打到魚卻最終成為一幅骨架,兩者都是失敗。所以失敗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不想失敗是“精神強者的標簽”。從這個意義上講:個人是渺小的,個人的力量在人類社會中和現(xiàn)實中顯得是多么的無力與蒼白,這是作者孤獨、傷感、迷惘、困惑心境的自然流露。從而我們感覺到了彌漫在作品中的悲劇美。
總之, 以意志力為核心的精神世界中有善良、真誠、勇毅,還有孤獨、悲傷、傷感與迷惘。他們既對立又統(tǒng)一于主體的人物形象中。多方面多層次的交錯共同構成海明威多彩的內心世界。
參考文獻:
[1] 蘭·烏絲比著,肖安博、李郊譯,《美國小說五十講》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 秦秀白,《文體學概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6。
[3] 帕蒂·拉塞爾《探訪海明威在新德里的足跡》 1988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