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同樣面對同一件事情,由于性格的不同,態(tài)度和思想行動就不同,自然結果也不同。這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也是不乏實例的?!都t字》當中的三個人物海斯特·白蘭,狄梅斯迪爾和齊林沃斯正演繹了三個不同性格的人對待同一件事的不同態(tài)度以致命運不同的故事。
關鍵詞:性格;決定;命運;有魄力;叛逆;自我折磨;復仇
作者簡介:高鏡,女,河北省廊坊市人,1982年出生,學歷:本科,職稱:助教,北京北大方正軟件技術學院。研究方向:英語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20-0-01
一、叛逆、勇敢、有魄力、敢于直面現(xiàn)實的海斯特·白蘭
海斯特·白蘭性格叛逆,勇敢,有魄力,所以當她面對自己的罪惡時,冷靜,堅強,敢做敢當。當她面對法律和宗教的懲罰時,不怨天尤人,也不畏畏縮縮,而是勇敢地面對和承擔眼前的這一切。
海斯特·白蘭在之后的七年里煎熬著,忍受著法律和宗教對她的懲罰,雖然被剝奪了權力,但她別無所求,繼續(xù)以她自己的方式生活著。她不羨慕別人有人所應得的權力,沒有因為受苦而要求補償,也不企盼別人的同情,而是心平氣和地在現(xiàn)有的條件下,過著自己認為有意義的生活。他沒有因受到迫害而仇恨社會,也沒有因為那些人對她的侮辱和蔑視而報復。相反,當別人有難的時候她總是毫不遲疑,幫助了別人后,她從不企盼別人的感激。這就是她人生的價值,也是她的美德,深受別人的佩服。
與狄梅斯迪爾一同犯下了罪惡,白蘭受盡了苦難、折磨,而狄梅斯迪爾卻依然被人們崇拜、敬慕。對此她沒有覺得不公平,心里沒有不平衡。狄梅斯迪爾還能擁有如此好的名聲,完全是受到了她的保護。這是她對愛情的忠貞。當她知道狄梅斯蒂爾正受到原來丈夫的折磨時,她心疼不已,因自己為答應齊林沃斯而隱瞞身份感到內疚。一方面對原來的丈夫許了諾,另一方面欺騙了所愛的人,面對矛盾,她很清醒如何抉擇是正確的。于是她一定要把真相告訴狄梅斯迪爾,并希望他們能逃離所居住的小鎮(zhèn),尋找新的生活。面對這個不能接受他們罪惡的社會,面對這種不幸的人生,海斯特·白蘭沒有絕望,沒有向那些邪惡的勢力投降,而是決心打破傳統(tǒng)的觀念,掙脫宗教和法律的束縛,尋找通向他們美好生活的出路。這也正是她叛逆性格的體現(xiàn)。懲罰沒有把她打垮,罪孽沒有泯滅她美好的人性光輝。她這種勇于贖罪,敢做敢當?shù)膽B(tài)度,決定了她人生的結局,至少要比自我折磨或是折磨別人要好。
二、懺悔藏于內心,自我折磨致死的狄梅斯迪爾
如果說海斯特·白蘭是有魄力,敢作敢為的人,那么狄梅斯迪爾就是個膽小怯懦,虛偽,拿得起放不下的人。他看到白蘭承受著教會的殘酷懲罰,看到所愛的人受盡世人的侮辱唾罵,卻不敢挺身而去保護她。他怕自己昔日的地位和名聲在人們心目中動搖了,他怕一切公開后別人對他的指責和唾罵。他心里想和白蘭一起站在刑臺上接受懲罰,但最終還是被怯懦、畏縮的力量拽了回去。他痛苦,掙扎,但也只能埋藏在心里,面對世人還是裝著一副牧師神圣的模樣。就這樣他越是把痛苦和內疚埋藏在心里,他自我折磨的就越深。
在他不知齊林沃斯的身份之前,視他為好朋友,可是他寧愿自己痛苦不堪,也不愿像朋友透露一點風聲。他對白蘭和女兒珠兒感到內疚和思念,卻不去表白,而是埋在心里。既然能幫別人懺悔,為什么不能讓自己得到心靈的減壓呢,他為了維護一點好名聲,寧肯把與海斯特·白蘭的關系長期埋藏在地下,讓兩人各自承受著痛苦,也不愿去承受事情一旦公開后的后果。這一切都是因為他的虛偽、怯懦,教條,不敢打破傳統(tǒng)的封建世俗。
狄梅斯迪爾無一刻不在懺悔,但是這種埋藏在心中的懺悔永遠也不會讓他有精神上的解脫,反而對自己的折磨更加至深。一個人如果什么事都埋在心里,沒有聽眾,沒有分擔者,那么久而久之,自然會產(chǎn)生心病,結果是不言而喻的。沒有真正的贖罪,就沒有真正的解脫,狄梅斯迪爾最終還是死在了自己的性格的弊病之中。
三、沒有同情心,為復仇而折磨別人反被折磨的齊林沃斯
小說中兩個犯下罪惡的人面對罪惡,一個是勇于面對,接受懲罰;一個是畏縮怯懦,退居幕后,而受害者海斯特·白蘭的丈夫——齊林沃斯又是怎么來面對這件事情的呢?
當齊林沃斯歷經(jīng)千辛萬苦找到自己妻子想過上那種企盼已久的幸福生活時,卻發(fā)現(xiàn)自己的妻子站在絞刑臺上,佩戴者象征恥辱的A字,懷中抱著幾個月大的孩子。為了面子,他沒有站出來說那就是他的妻子,因為這樣做也只能讓那些人說自己無能。齊林沃斯沒有意識到幸福是需要呵護的,不是因為兩個人結了婚,有了宗教和法律的規(guī)定就會自然幸福,而是需要兩個人經(jīng)心去維護。如果說他同情白蘭犯下的罪惡,想辦法分擔她的痛苦,也許會有希望讓白蘭回心轉意;或者如果他愛妻子,就該成全他們,因為妻子的幸福就是他的幸福,這才是真正愛一個人的意義所在。當然他也有保護自己權益的權力??墒撬麤]有選擇一種恰當?shù)姆绞?,而是選擇了復仇。
齊林沃斯小肚雞腸,心胸狹窄,當他感覺到狄梅斯迪爾就是他想揪出的那個男人的時候,他真正的向他實施了那具體又狠毒的計劃,他每天都跟著他,不斷地挖掘著狄梅斯迪爾的罪惡,他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他犯下的錯誤,一次次地打擊他的心靈,蓄意在火上澆油,在傷口上撒鹽,就是想活活折磨死他。這就是齊林沃斯作為被害者對罪惡的態(tài)度。他身體天生畸形,從而產(chǎn)生了自卑感,他一直希望有個幸福的家庭,可是他的妻子并不愛他。于是他以知識的天賦彌補身體的缺陷。通常情況下當人有自卑感時,都希望別人尊敬他,容忍他的缺陷,而恰恰相反的是一個英俊瀟灑的神圣牧師竟然跟他爭奪所愛,從相貌來說他跟狄梅斯迪爾根本就不處在同一起跑線上,另外又是一個令人敬佩的最不可能發(fā)生的人,這使他無法承受,瞬間性格扭曲,從治病救人變成暗刀殺人。通奸事情的出現(xiàn),使得齊林沃斯以報仇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可以說他也是被動的,作為被害者,在人生的道路上他被別人牽著鼻子走了,他沒有克服邪惡對他的召喚。齊林沃斯對別人犯下的罪惡沒有同情心,折磨他人反而自己也犯下了罪惡,最終也是以死亡收場。
小說中的三個人物三種性格,三種對待罪惡的態(tài)度以致不同的結局。的卻,性格決定命運,白蘭公開接受懲罰,敢于贖罪,結果得到心靈的安慰,最終得到了人們的尊重。而那一個自我折磨和一個折磨別人的人最終面臨的都是死亡。
參考文獻:
[1] [美] 霍桑. 《紅字》,熊玉鵬譯,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2000年12月第一版
[2] 王雅琴,“淺析《紅字》中人物的態(tài)度和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