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武德是一種遺風,要與時俱進才會有生命力。研究認為,武德的現代教育功能主要體現在更好地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服務精神文明建設;更好地弘揚民族精神,唱響和諧社會的主旋律;更好地培養(yǎng)新型武術人才,推動武術的國際化。
關鍵詞:傳統武德;現代教育功能;武術國際化
傳統武德是需要繼承和發(fā)展的,但也有人認為傳統武德繼承了封建社會的遺風,并不適合當今社會的發(fā)展。事實上,傳統武德中有很多精華部分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關鍵是要做好對傳統武德的批判、繼承、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否則,它的存在就沒有意義。如何在摒棄封建思想的基礎上,繼承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與傳統道德對現代社會的德育教育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將從武德的現代教育作用做出新的探討。
一、武德的內涵
早在秦漢時期就已經明確提出了對習武者的品德要求,如在先秦的文獻《國語·晉語九》中記“有武德以羞為正卿”。真正體現對習武者行為規(guī)范的“武德”要求,較早見于司馬遷的《史記》中,《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寫道“非信廉仁勇,不能傳兵論劍,與道同符”,接著又寫道:習武練劍,“內可以治身,外可以應變,君子比德矣”。這一觀念正式提出了關于武德的要求。
二、傳統武德的現代教育功能
1.更好地繼承民族傳統美德,服務精神文明建設
武德是武術教育貫穿始終的主線,習武首先必習德。習武是講究規(guī)矩的,這個規(guī)矩包括擇徒標準、尊師重道、習武要求和持技規(guī)范四個方面。在這四個方面都能或多或少地體現民族傳統美德。今天,我國正處于快速發(fā)展時期,物質文明不斷提高,精神文明勢必要同步提高。武術是一項優(yōu)秀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其功能不僅是防身自衛(wèi),而且能修身養(yǎng)性、陶冶情操。武術功能的特殊性,對維護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保護人民的利益,調節(jié)人際關系都有相應的作用。由于武術具有特殊功能,武德禮儀教育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顯示出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只有不斷挖掘和利用它的精華才發(fā)揮它的作用。
2.弘揚民族精神,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長期歷史發(fā)展中積淀的最優(yōu)秀、最積極的文化觀念,是該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和靈魂,具有鼓勵、教育和團結本民族人民奮發(fā)圖強的力量。武德教育中寓于了深刻的民族精神。就武術教育而言,應當將武術教育的過程視為培養(yǎng)習武者民族精神的、健身健心的教育過程。就體育課而言,最具優(yōu)秀傳統文化內容的莫過于武術。武術的傳授一直把武德教育作為整個武術教育的中心,強調武藝傳授的道德化,使武藝傳授與武德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習武修德,能調節(jié)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促進社會穩(wěn)定、和諧發(fā)展,保證物質文明建設的順利進行。
3.培養(yǎng)新型武術人才,推動武術國際化
歷史上武術名家要么文韜武略要么尚武崇文,例如:岳飛、戚繼光等。長期以來,我國在培養(yǎng)武術人才方面主要有四個渠道:
①以培養(yǎng)高、新、尖為主體的競技武術人才,實際表現是武藝精湛,但武德修養(yǎng)略顯薄弱;②以體育院校培養(yǎng)的德才兼?zhèn)涞膶I(yè)高級武術人才,并以本科為主,研究生、博士生為輔;③各級各類武術館校培養(yǎng)的青少年武術人才,有的館校忽視文化課以及武德的教育;④民間拳師培養(yǎng)的傳統武術人才,其人數較少、修養(yǎng)不齊。但無論哪種渠道,都應信守“學藝先學禮,習武先習德”的真理。目前,國際武術聯合會組織已達到100多個國家,為武術的國際化推廣起著重要作用。在武術國際化的背景下,有一種現象是值得我們注意的?!霸S許多多的外國習武者認為,他們習練武術既是為了健身、防身,也是為了從中了解和領悟中國傳統文化,甚至有的人提出通過習武健身懂得‘做人的真諦’和‘完善人生的價值’?!边@里的“做人”與“完善人生”都是從武德的高度來認識的,相比之下,眾多的中國習武者究竟有多少人會有這種認識呢?值得反思。
武德作為武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武術的傳播和發(fā)展中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武德作為尚武的規(guī)矩,之所以能逐漸形成一種世代相傳的、被世人推崇和武術各門派所共有或認可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規(guī)范,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這種思想觀念和行為規(guī)范代表了我國武術界共同的價值觀。今朝提及傳統武德這個話題,是想從現代社會發(fā)展的角度更好地繼承,與時俱進,使武德的功能日益擴大。
參考文獻:
[1]周偉良.中國武術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9-30.
[2]韓雪.中州武術文化研究[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 湖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