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教學的終極目的是使學生學會學習,發(fā)展能力。語文能力的形成在知識的積累、感悟和運用中。培養(yǎng)學生學會學習及發(fā)展能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付出努力才能獲得。
關鍵詞:學會學習;發(fā)展能力;感悟積累;運用
發(fā)展能力的具體體現(xiàn)在于學會靈活運用,運用是知識外化的表現(xiàn)形式。積累、感悟、運用在語文能力形成的過程中相輔相成。有了量的積累,才會有質的感悟,才會有揮灑自如的運用。學會學習,就會發(fā)展能力;發(fā)展了能力,就會更加高效地學習。
語文能力形成規(guī)律淺析:
第一,牢固掌握語文基礎知識,扎實的基礎知識是能熟練運用知識的基礎。
第二,把平時語文教學中學到的好方法、好點子加以積累和嘗試運用,不僅要在課外閱讀中,還要在平時的寫作練習中加以重視和培養(yǎng)。
第三,在平時的老師教學過程中,學生還要進一步學會感悟語文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只有學會了感悟,才能發(fā)展自己的能力。
具體實施如下:
一、積累知識
在教學中,我從以下幾點來指導學生積累。
1.積累詞、句、段
課內積累。語文課上,要求學生準備一個積累本。把課上學到的好詞、好句、好段抄寫下來,并且要求學生背下來。每天教師抽查積累本的情況,看誰的態(tài)度認真,看誰的字跡工整,格式規(guī)范,評選出優(yōu)秀的積累本向全體學生進行展示。讓展示的課堂充滿人文性,充滿成功的快樂。
教師要重視對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要求學生認真填寫“讀書匯報卡”,拓展積累的空間。我規(guī)定每周二、四、六三日,必須認真讀書,填寫“讀書匯報卡”。第二天學生上交,教師及時批輔。對于態(tài)度認真、質量高的學生要給予表揚,對于進步的要給予鼓勵,對于偏差大的要給予指正。
2.積累表達方法
每一篇課文,每一個語段,都有其嚴密的表達方法,這也是學生學習的重要知識。在每一篇課文學習接近尾聲時,安排這樣一個學習體會表達方法的環(huán)節(jié):課文是用什么方法來表達思想內容的?要想回答好這個問題,學生必須再次進入課文,深入思考。對于表達方法的學習積累,起步階段教師必須領著學生走。當學生有了一定的認知基礎后,再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體會。
詞句段篇要積累,表達方法更要積累。積累是知識內化的過程,是學習主體積聚能量的過程,也是量變的過程。
二、感悟知識
感悟知識的過程是學生心理發(fā)展、認知能力提高的過程。學生在這一學習實踐過程中,把自己平時積累的基礎知識加以合理運用和探究,結合不同類型的課文加以感悟。只不過因課文類型不同,所要表現(xiàn)的側重不同。例如,學習《美麗的小興安嶺》,在學生充分讀文基礎上,給出自學題目,教師加以啟發(fā)和引導,提出問題:(1)小興安嶺的特點是什么?(2)小興安嶺美嗎,從哪些地方體現(xiàn)出來的?
學生在對課文的反復閱讀理解過程中,感知感悟,學生的精神與靈魂都得到提升。比如,那些故事性強的課文,學生熟讀后,就可以放手讓他們自導自演“課本劇”。學生在揣摩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思想境界的過程中,學生的思想與心靈都會得到洗禮、陶冶,情感得以升華。
三、運用知識
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各種教學手段來培養(yǎng)學生的多方面能力,其最終目的是教會學生運用知識把對生活的感悟表達出來。而最好的運用就是習作和寫日記,通過這兩種方法把所見、所聞、所想、所感通過文字表達出來。
語文課,我利用好每一個進行習作的時機,認真上好習作課。適合仿寫的就放手讓學生大膽照葫蘆畫瓢;適合續(xù)寫的,就讓學生信口開河;適合寫讀后感的,就讓學生自言自語。例如,學習了《我們的民族小學》后,便安排了一次仿寫。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習作,必須要謹慎對待。于是我說:“我們想不想把我們的學校介紹給少數民族的朋友?可是要從何說起呢?我們進入課文,看看作者是怎么介紹的。然后我們走出教室,用心觀察校園,用心捕捉校園的美,想一想自己要怎么寫。最后回到教室把看到的、想到的寫下來。”這次習作很成功,學生寫得感情真摯,語言富有一定的條理。
學生有了學習的能力就會更加高效地學習。因此,作為傳授知識的教師,自己首要的是要有“漁”,然后才能授學生以“漁”。在學生學會運用“漁”的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了自己的能力。孩子們稚嫩的羽翼一定會堅實起來,飛向自己的未來目標。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qū)扎蘭屯高臺子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