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烏申斯基說過這樣一句話:“大自然是教育的最強有力的手段之一,不采取這種手段,即使是最細心的教育,也是枯燥無味的、片面而不能引人入勝的?!敝挥星‘數乩煤么笞匀贿@一教育資源,主動攫取大自然的奉獻,讓幼兒走進大自然,才能給他們帶來無窮的生機。
關鍵詞:搖籃;窗口;紐帶;基點
我園是一所農村幼兒園,因此,我們提供各種機會,讓幼兒回歸大自然中去。
一、大自然是幼兒獲得知識的搖籃
曾經有人認為,孩子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才能學得一定的知識,但結果表明,這些所謂的知識是狹隘的、片面的。實踐證明,在大自然中,幼兒能看到郁郁蔥蔥的田野,能看到碧波蕩漾的河水,能看見各種各樣的植物,能聽到充滿生命力的小動物的聲音。幼兒在與大自然的交互作用中,不僅獲得了大量的、直接的感性知識,而且能養(yǎng)成積極主動地探求新知識的習慣。如在春天里,我們常帶領幼兒去發(fā)現田野里的變化,孩子們在老師的引導下,會發(fā)現:小草發(fā)芽變綠了,樹上長出來了嫩綠色的樹葉,迎春花、油菜花都開放了,河里的小蝌蚪在快活地游來游去……冬天到來之際,我們又恰當地引導幼兒比較冬天和秋天的不同,孩子們會發(fā)現:冬天人們穿著厚厚的衣服,秋天只穿件毛衣或外套即可……經過如此的發(fā)現比較,孩子還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產生各種各樣的探究行為。在這期間,幼兒幼小的心靈會烙上對季節(jié)知識的初步印象,這對豐富孩子的知識、發(fā)展智力無疑都是十分有利的。
二、大自然是幼兒各種能力提高的窗口
幼兒走進大自然,常會被一些絢麗多姿的事物所吸引,而顯得流連往返。在這個時候,教師要成為教育的有心人,善于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設法讓他們自己主動去觀察、思考、探索,成為活動的小主人,從而使他們的觀察力、口語表達及思維想象力都能得到一定的提高。如,在花的海洋之中,孩子會自動去尋覓那迷人的色彩,這時,我們可引導孩子對各種花的色彩、味道、形狀進行描述,而恰恰在其中孩子會得到比書本中更具有“立體感、形象感”的表象,為他們的觀察力、口語表達、想象力的進一步提高提供了豐富的基礎,同時,還可以引導幼兒采集一些樹葉、花瓣進行數數、拼擺造型等活動,讓幼兒在濃厚的興趣中進行操作活動,從另一方面提高了幼兒的動手能力及審美能力,而且更能激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造欲和表現欲。
三、大自然是幼兒探索欲望的紐帶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們也是在玩中探索和學習的。因此,我們經常帶幼兒深入大自然,進行多元開放式的自然教育活動,引導幼兒實際感受大自然,感知真實的生活,使其獲得豐富的體念,獲得一定的知識和技能。秋天是果實成熟收獲的季節(jié),我們可以帶領孩子來到郊外的果園里,和葡萄、梨來個親密接觸,鼓勵幼兒向果農伯伯提出關于果實種植方面的知識。在孩子們對果實成長的探究中,他們不僅了解了果樹的生長情況、生長習性,還可以參與果實的采摘等活動,更大地激發(fā)了幼兒探索的欲望。
四、大自然是幼兒情感升華的基點
從種種活動中觀察發(fā)現,孩子在大自然中是快樂的,他們的情感隨之悄然升起。如某一天吃完中飯,我和搭班的老師帶著孩子去種植園散步,一個孩子大聲叫道:“快來看!我們種的青菜變黃了!”走近一看前段時間還是嫩綠的青菜,都披上了黃衣裳。這是為什么呢?孩子七嘴八舌地開始討論了:是被太陽曬死的;是長時間沒喝水;是沒拔草等。由此可見,孩子對植物生長所需條件是了如指掌的。那我們怎樣才能使它活過來呢?可以給青菜施點肥、澆點水;經常來看看,拔拔草。看孩子說得多好呀!不用老師提醒也能很好地表現。在與大自然的接觸中,孩子們投入了越來越多的愛,相信孩子們會把這份愛帶到生活中、帶到學習中,將愛的種子撒向四方。
大自然是個快樂的天地、美妙的課堂,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能讓老師找到許多活生生的“教材”。大自然是幼兒成長的搖籃,它向幼兒展示了具體、形象、有趣的學習內容,為孩子認識和探索感性世界提供了天然的素材。
(作者單位 江蘇省張家港市東萊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