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yōu)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yǎng),促進自身精神成長??梢姡Z文課千變?nèi)f化,教學方法千種萬種,但都必須圍繞學習語言文字運用這個核心。那么,在語文課堂上,如何進行有效的閱讀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呢?
一、溫故知新,學中有用
案例1:教學《水鄉(xiāng)歌》的“歌多”。
師:從“千首曲,萬首歌”可看出水鄉(xiāng)的歌多,從哪里也能看出水鄉(xiāng)的歌多?
生:“裝滿一籮又一籮”中的“滿”。
師:這個“滿”字,不禁讓我想起了《一株紫丁香》:你看你看——
生:(情不自禁地接著背下去)滿樹盛開的小花……
師:我又想到了《鮮花和星星》:我最喜歡——
生:夏天滿地的鮮花。
師:(接)鮮花真多呀!到了晚上,我數(shù)著——
生:滿天的星星。
師:(接)星星多得數(shù)也數(shù)不清!一個“滿”字,讓我們感受到水鄉(xiāng)的歌是那么多!
生:多得裝也裝不下!
生:多得唱也唱不完!
師:水鄉(xiāng)人民的生活是多么幸福??!
反思:
孔子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比说男轮R、新學問,往往都是在過去所學舊知識的基礎上拓展、延伸而來的,因此,溫故知新是一個十分可行的學習方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聯(lián)系舊知識、復習舊知識,除了可以鞏固并加深理解舊知識,使舊知識鞏固化、系統(tǒng)化以外,還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讓學生循序漸進地探尋、推知、學習和掌握新知識。小學語文教材中,一篇篇課文既是相對獨立的,又是相互聯(lián)系的。像《鮮花和星星》《一株紫丁香》等課文都是充滿情趣、朗朗上口的兒童詩,學生印象非常深刻,通過回憶、背誦以前的詩文,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還能加強新舊知識間的聯(lián)系。語用能力是運用語言進行恰當、得體、準確的交際能力,包括語言表達能力、語言理解能力和語言駕馭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思考、交流、感悟,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運用,學到了新舊聯(lián)系的閱讀方法,語言表達能力、理解能力也得到了培養(yǎng)和提高。
二、學以致用,用中有學
案例2:學習《沉香救母》。
師:文中哪句話告訴我們沉香為了救母走了許多路?
生:沉香不知翻過了多少座高山,也不知跨過了多少道深澗。
師:你能用以前學過的句式說一說這句話,來表現(xiàn)沉香走過許多路嗎?
生:沉香翻過了九座高山,跨過了九道深澗。(學生回憶起《大禹治水》中,禹為了治水,走遍了千山萬水,吃盡了千辛萬苦。)
師:是啊,走了這么多路,他會遇到什么困難呢?
生:他腳下一滑,摔得頭破血流,忍著疼痛繼續(xù)趕路。
生:他可能會遇到毒蛇猛獸,拼命與它們搏斗。
生:他又饑又渴,只吃點兒野果,喝點兒山泉,繼續(xù)趕路。
師:沉香真的是走過了——
生:(接)千山萬水。
師:吃盡了——
生:(接)千辛萬苦。
師:你還想到了哪些詞語?
生:跋山涉水、餐風飲露……
生:千辛萬苦。
反思:
語文課的基本任務是讓學生學會使用母語,能在一定的語境中正確、合理、妥帖地表達,有一定的語境駕馭能力,能將已學過的字、詞、句、篇等內(nèi)容,根據(jù)語境的需要加以規(guī)范、恰當、個性地運用。在學習沉香為了救母,翻山越嶺,千里迢迢趕去華山這一部分時,我引導學生運用以前學過的知識加以理解、概括。學生回憶起了《大禹治水》的內(nèi)容,并能在引導下,把以前學過的詞語、句子,加以整合,合理地運用到新的語境中,真正內(nèi)化為自己的知識。這樣,讓學生在運用中學習,不僅對課文內(nèi)容有了更深地理解,而且提高了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他們?nèi)跁炌ā⑴e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水平又上升到了一個新的臺階,閱讀能力自然而然也就隨之提高了。
語文教學最大的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為他們學習其他學科,乃至終生工作、生活與學習都打下堅實的基礎。這就需要教師熟悉、吃透教材,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讓學生感知、品味、積累并運用,溫故而知新,學以致用,切實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使他們學有所得。
(作者單位 吳江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山湖花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