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材是通用版本,教材中的一些舉例以及圖案,不具有地域特色,與孩子們的生活相距甚遠。教師在教學中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教師要在教學中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與實際學情相結,以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更換教材;調整順序;重組內容
目前,我們用于教學的小學品德學科的“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的新教材強調從兒童的視角出發(fā),運用兒童的語言,采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充分發(fā)揮圖畫、照片的直觀作用,增強了教材的趣味性、可讀性和啟發(fā)性。然而,最近我和我們學校的思品老師在運用新教材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都有共同的困惑:首先,新教材中所呈現(xiàn)的兒童的生活場景與現(xiàn)實生活中兒童的生活狀況存在著地區(qū)差異及距離感,導致學生對畫面內容感到陌生,沒有興趣,有時達不到預期的課堂效果。其次,教材中的圖片雖然直觀,但是簡單的幾個畫面相對于四十分鐘的課堂來說內容不夠充實,老師總覺得沒有東西可講。如何才能拉近“教材中的兒童”與“教室中的兒童”在學習生活上的距離,使之在心靈上能互相碰撞,在情感上能產生共鳴,如何能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活用教材,讓課堂變得充實而有活力,讓學生有充分的學習興趣參與課堂學習呢?
一、適當更換素材,創(chuàng)設更貼近生活的情景
由于不同地區(qū),不同學校,不同班級的學生已有的認識水平和生活經驗不同,因此,我想我們在設計教學的過程中對不太適合的內容可以根據(jù)“課標”的要求適當進行更換。例如,在教學“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下冊的《花草樹木本領大》一課時,學生對教材中的荷花并不了解,于是,我便就地取材,先從我們學校里的樹木和花草入手,讓他們感受植物的作用,接著再擴展到學生家里的植物,我想這樣更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二、適當調整教材順序
有些教材內容不符合當時的時節(jié),這就需要教師進行調整。例如,在教學“中秋與重陽”這一活動時,如按照計劃組織這一教學活動,則生活中的中秋早過了。為了使教材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鏈接,我把這一內容進行調整,把中秋的相關內容提前,通過“暢談中秋事”“我對中秋知多少”,讓學生在“過中秋”這一活動中主動地去體驗、感悟,學生在這歡慶豐收的節(jié)日里,吃著甜甜的月餅,與同學一起分享著生活的甜蜜。
三、重組教材內容
在我們的教材中有些內容反映的主題相近或相同,有些活動目標交叉,它們之間具有內在的聯(lián)系。因此,我們可以把有聯(lián)系的教材內容組合在一起,通過重組,加強活動的系統(tǒng)性。
做好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我們當代教育者一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讓我們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鉆研教材、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為培養(yǎng)出一代又一代身心健康、品德良好的人才而努力奮斗。
(作者單位 吉林省東遼縣渭津鎮(zhèn)中心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