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口語表達能力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把語言作為語文能力的載體,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
一、培養(yǎng)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意義
語言是人們用來表達意思、交流思想的一種工具,而口語表達能力是提高表達和交流效果的關鍵。初中階段是學生學習口語表達的最佳時期,如果能在這一階段對學生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培養(yǎng),形成良好的口語表達習慣,對學生今后的成長、學習、工作都是大有裨益的。
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由于教師和學生受到長期升學的影響,語文教學往往以中考作為參照物,中考考什么教師就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中考怎么考教師就怎么教。在平時的教學中按考題形式講課文,復習時更按考題形式做練習,而忽視了對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這就導致許多學生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很好地表達出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各行各業(yè)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從某種程度上講,求職者有一個良好的表達能力,會為他增色不少,所以,為了學生自身的長遠發(fā)展,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迫在眉睫、任重而道遠。
二、有效開展課前五分鐘活動
開展課前5分鐘活動是很多語文老師所采取的一個重要舉措。課前5分鐘的開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而且對擴展學生的知識面也有幫助。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大量使用口頭語言來交流思想、交流感情,學生也不例外,尤其當學生進入中學后,隨著視野的開闊,身心發(fā)育的加快,他們迫切希望運用豐富的詞匯、完整的語句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師必須把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當成一項基本功來長期訓練。那么,教師怎樣開展課前5分鐘活動呢?
1.背詩詞,講故事
作為語文老師,我們已經(jīng)深有體會,在開始階段我們往往會遇到這種情況:學生不愿說話或不敢說話,站起來就面紅耳赤、四肢發(fā)抖。此時,我們應抓住學生的這種膽怯心理,安排學生在課下做好充分的準備,盡管剛開始學生表現(xiàn)的沒有那么精彩,但我們應該極力地鼓勵學生,相信學生,多給學生機會,并激發(fā)學生表達自己見解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把自己想說的清楚地表達出來,引導學生把自己會說的說得有聲有色、有理有據(jù)。
2.講名著,析人物
縱觀古今,中外文學名著猶如一顆明珠熠熠生輝。閱讀和欣賞文學名著,既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zhì),又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要學會制定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讀物,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而課前講名著,析人物不但可以突破課標的規(guī)定,而且對學生口語能力的提高和培養(yǎng)大有幫助,學生通過講述中外文學名著概要,復述或分析人物形象,不但對中外文學名著有了基本的了解,而且對人物形象也有了一定的認識,更重要的是鍛煉了學生的口才,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同時也為農(nóng)村學生解決了一個“看書難”的難題。筆者在農(nóng)村中學執(zhí)教,對這一點深有體會,很多學生由于家庭情況比較困難,買不起書;借閱的范圍也比較小。再加上平時學習時間緊,課余時間不多。因而,大多學生很少看名著、看課外書,文學積累比較淺薄。通過讓學生進行名著故事概要復述,分析作品中重要人物形象確實起到了分享知識的作用,這種一箭多雕的方法豈能不好好地利用呢?
3.爭辯論,談己見
隨著課前5分鐘活動的開展,學生的表達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同時我們也發(fā)現(xiàn)簡單的講故事、背詩文、析人物已經(jīng)滿足不了學生的興趣,一些學生已經(jīng)開始厭倦這種活動。在這種的情況下就要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另辟蹊徑。教師要走進學生,搜集學生生活中感興趣的卻又困惑的問題。比如,“該不該上網(wǎng)”“學生該不該穿校服?”“中學生應該怎樣對待異性”等等。有時一位同學提出對某一問題的看法時,往往有十多位同學舉起手來,或者要求提出反對意見;或者要求發(fā)言同學講出理由。有一次班級在討論“中學生該不該上網(wǎng)”這一問題時,有的同學說應該上網(wǎng),有的同學說不該上網(wǎng),他們的理由都很充分,最后達成一致認識,即:應該正確對待網(wǎng)絡。通過這樣的活動,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和參與的主動性,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還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同時也為今后的議論文教學打下了基礎。
開展課前5分鐘活動成效較明顯。經(jīng)過多次練習,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有了提高,積累的知識也逐漸豐富起來,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我深感欣慰,愿課前5分鐘活動能夠一直陪伴學生左右,伴隨學生成長。
參考文獻:
崔躍兵.淺談語文教學中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江蘇教育報:初中教育版,2011(6).
編輯 代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