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實施,新課標對教師教學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初中語文教學來說,從課程設置、教學方式、教學內(nèi)容、教學過程、教學情感等都需要教師全方位的兼容并蓄。就初中語文理解性閱讀教學過程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語文;理解性閱讀;情感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閱讀是學習語文知識和培育語文能力的重要方式。對于教師而言,閱讀教學的最終追求是人的全面發(fā)展與主體精神的發(fā)揮,這在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是很難實現(xiàn)的,如果教師把學生當成接受知識的機器,不停地進行知識的灌輸,只會壓抑和束縛了學生的個性、想象力等;如果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運用理解性閱讀教學將會彌補傳統(tǒng)教學的不足,理解性閱讀是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科學的引導,激發(fā)學生產(chǎn)生情感共鳴,最終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自由發(fā)展。
初中語文理解性閱讀教學是理解理論和語文閱讀教學相結(jié)合的教學方式,打破了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教師應從學生的自身特點出發(fā),尊重學生的個性,通過利用學生優(yōu)勢方面來加強對語文知識的學習。這也是理解性閱讀教學所追求的目的,因此,初中語文理解性閱讀教學過程需要教師工作者不斷實踐和探索。
一、朗讀時理解性閱讀是必不可少的活動
誦讀作為一種語言活動,包含極其豐富的情感,是學生對語文文字的親身體驗,通過對文章進行朗讀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活動,同時,學生的朗讀也賦予了文字新的生命力。例如,在學習《安塞腰鼓》時,教師會首先引導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產(chǎn)生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朗讀欲望,通過朗讀認真體會文章中的情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的思維感悟得以拓展。
二、創(chuàng)設情境是理解性閱讀情感體驗的關鍵
眾所周知,傳統(tǒng)教學的灌輸式教育已經(jīng)不適應新時期學生學習和課標的要求,而目前,創(chuàng)設情境是教師正在普遍應用和研究的教學方式之一,也是理解性閱讀教學過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為學生提供恰當?shù)膱鼍?,將音樂融入其中,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實現(xiàn)理解性閱讀的目的,更有利于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例如,對《黃河頌》(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六課)進行教學時,可以先播放中央樂團合唱團田浩江演唱的《黃河頌》,通過渾厚的男高音和雄壯的樂曲旋律讓學生體驗到黃河氣勢恢宏的場面,然而帶領學生進行內(nèi)容的學習。
三、個人體驗是理解性閱讀的核心
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知識,必須通過相應的體驗,才能將知識轉(zhuǎn)化為自身的能力。在初中語文理解性閱讀教學過程中,要將學生置身于實踐中,親身體驗更利于對知識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走進自然,貼近生活,最終獲得的知識不僅是書本上的,而是更具有實際意義的。
參考文獻:
[1]梁慧琴.初中語文閱讀理解教學淺談.新課程學習:上,2012(5).
[2]黃新宇.初中語文理解性閱讀教學過程探索.新課程:教育學術(shù),2011(5).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