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詩人志向和愿望的載體便是詩歌的形象。詩歌形象一般分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當然更多的則是指后者。詩人在創(chuàng)作詩歌過程中盡量要求做到景物和主觀情感的融合,這就是的意象,也就是作者主觀之意和客觀之象融為一體的藝術(shù)形象。
關(guān)鍵詞:古詩;月亮;鴻雁;楊柳;搗衣
了解古代詩詞中的常見意象,對正確理解詩歌的形象及思想感情有很大的幫助。我這里擷取詩歌意象寶庫中思鄉(xiāng)一類談?wù)劇?/p>
月亮:在古詩中月亮被注入了人類美好的情感,它幾乎成了思鄉(xiāng)的代名詞?!奥稄慕褚拱?,月是故鄉(xiāng)明”,就很好地詮釋了月亮在游子心目中的地位?!鹅o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痹谶@里“詩仙”李白覺得一切含蓄已多余。而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睘楸磉_對異地蘇轍的兄弟之情和思念之意,蘇軾借用月亮寄以美好的祝愿,意境美妙深邃,意味深長。
鴻雁:和月亮一樣雁也是觸動詩人鄉(xiāng)思的重要媒介,因而在思鄉(xiāng)類詩詞中出現(xiàn)的頻率也非常高。鴻雁即大雁,是大型候鳥,每到秋季不遠萬里、奮力展翅往南飛的形象最能勾起游子的愁情。元雜劇《西廂記》崔鶯鶯長亭送別時的“碧云天,黃花地,西風(fēng)緊,北雁南飛。秋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把雁放在一個更廣闊的背景下,與“云”“黃花”“西風(fēng)”“霜葉”一起表達了情不能自抑的相思,遂成絕唱。
楊柳:“柳”與“留”諧音,又古人有折柳送別之習(xí)。古詩中常用“柳”表依依不舍的離別之情,游子思鄉(xiāng)之情。如《詩經(jīng)·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痹谶@首詩中,楊柳的依依不舍之形與人們依依惜別之情水乳交融地結(jié)合在一起了。由于這個源頭,在后來的離別詩和思念詩中楊柳幾乎成了必不可少的意象。后來古曲中有了《折揚柳》的送別曲,李白的《春夜洛陽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fēng)滿洛城。此夜曲中聞?wù)哿?,何人不起故園情?!甭劦崖暥て疣l(xiāng)愁,觸動離憂,何也?皆因此笛吹奏的是《折楊柳》曲!
搗衣:不是一個景物類意象,而是一個行為類意象。夏秋換季,衣服也要由短薄換成長厚了,這時無論是征夫還是游子都會期盼家中會寄來衣物,這種期盼也自然勾起遠方人的無限思念。李白《子夜吳歌》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fēng)吹不盡,總是玉關(guān)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此外,古詩中思鄉(xiāng)類意象還有“落葉”“扁舟”“杜鵑”等,只要我們在平時閱讀詩歌時善于積累歸并,就可以熟悉。把握古詩中其他類意象方法也是如此。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