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畏文如虎”“千文一面”的作文現(xiàn)狀令人擔憂,新課程理念下的寫作觀提出“力求有個性、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根據(jù)個人特長和興趣自主寫作?!睋?jù)此,建議為學生創(chuàng)設寬松、自由的寫作情境,讓學生真實表達,自由作文,倡導課堂內(nèi)外結合、讀寫結合,發(fā)展性評價,提高作文教學效率。
關鍵詞:新課程;寫作教學;寫作興趣;學生主體;思維訓練
作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頭戲,深受師生的關注。但目前作文教學的現(xiàn)狀是:一方面,教師投入大量的心血和時間,殫精竭慮地命題、指導、批改、評講,審題選材、謀篇布局、遣詞造句,都講述得面面俱到、細致入微;另一方面,作為作文主體的學生卻“畏文如虎”,為完成任務而挖空心思地編造、拼湊,致使假話、空話、廢話連篇,形成“千文一面”的可悲局面。
新課程標準的寫作觀為作文教學撥開了迷霧,指明了方向?!罢Z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薄耙谷w學生都獲得參與社會生活所必需的語文素養(yǎng)?!惫膭顚W生“力求有個性、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根據(jù)個人特長和興趣自主寫作。”根據(jù)新課程的理念,寫作教學的目的和任務,就是在承認、尊重學生人格和個體差異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激活每一個學生的思想、情感和意志,使每個學生都能展現(xiàn)個性化的生活和情感,都能感受到寫作的樂趣,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收獲、有所提高。因而,在寫作教學上,語文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重新喚起學生的寫作興趣,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給學生提供廣闊的自主的寫作空間,為學生自主寫作構建平臺,提高作文教學效率。
一、教師應當創(chuàng)設民主寬松、平等和諧的寫作氛圍
昔日,教師作為“學習的權威、高高在上的主宰者”,奉行“我即標準”的信條,動輒封殺學生的“異言”,使學生畏懼而不敢言。久而久之,何來個性化的思想、創(chuàng)造性的作文?因而,走下講臺,以“第一讀者”的身份參與學生的寫作活動,真正從心靈深處平視學生,允許學生大膽設想、大膽質疑,鼓勵不同觀點的相互碰撞、交流,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消除惶恐、找回自信。
寫作教學應重視語文的育人功能,重視學生的體驗,鼓勵學生說真話,訴真情。以往,由于語文課程過分強調(diào)教化功能,在寫作上一味地追求“崇高”、“莊嚴”,并以此作為評判佳文的標準,樂此不疲。可是,生活是五彩繽紛的,沒有誰的生活會永遠陽光燦爛,成年人在生活的重壓下尚且要傾訴,更何況孩子呢?況且學生畢竟處在成長過程中,幼稚和不成熟原本就是在所難免的正常現(xiàn)象,我們又何必時時進行道德拷問,強迫學生為了寫作扮出虛假的笑臉呢?因而,我們應引導學生表達個人的內(nèi)在情感,鼓勵他們說真話,訴真情,把作文看成一次抒發(fā)一次宣泄,一種自醒,一種質疑。當學生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嬉笑怒罵皆可成文時,他們能不樂于表達嗎?
二、課堂教學與課外教學相結合
教師在寫作教學上,則應立足于課內(nèi)45分鐘,放眼課外社會大天地,以課內(nèi)輻射課外,課外拓寬課內(nèi),變傳統(tǒng)單一的“傳授寫作技巧”為主的寫作教學為立體多樣的“打基礎、促興趣、給方法、重實踐”的寫作教學。以學生為主體,以寫作為中心,建立聽說讀寫一體化的課程形態(tài),做到文本閱讀與寫作教學的有機結合。任何形式的作文都是思維的表現(xiàn),一切作文訓練都必須伴隨著思維訓練。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注意加強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多元閱讀理論認為,文本學習極具個性化,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從對人生的尊重、特別是對人的精神存在和精神價值的終極關懷出發(fā),引導學生運用求異思維,培養(yǎng)問題意識和批判精神。只要能從不尋常的獨特視角來研究文本,就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精神勞動,應當給予保護。
立足課內(nèi),還要求擴大課外閱讀量,豐富知識,把統(tǒng)編教材與名著、時文相結合;文學作品與科技、歷史、地理、政治時事等內(nèi)容相結合,拓寬眼界,使學生的課外閱讀生活更趨多樣話、豐富化、社會化、生活化,真正形成學生個體宏大的閱讀體系,使學生終身受益。并啟發(fā)引導學生邊看、邊想、邊寫,督促學生的摘記和練筆,讀寫活動形式力求多樣、豐富多彩、靈活而有實效。如:名作選讀、課前講演、影視批評、作文競賽、文學社等。讓學生參與大量的語文課外閱讀活動,提高語文能力和水平。
新課標“實施建議”中的“表達與交流”部分里寫道:“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活;體驗人生,關注社會熱點,激發(fā)寫作欲望?!边@里,新課標不僅重視寫作本身,更關注寫作的過程和方法、情感與態(tài)度,明確寫作重實踐、重體驗的特點,指出寫作資源和寫作的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三、鼓勵學生走進生活,體味人生,提高寫作品位
新課標指出:“學生應當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生活經(jīng)歷和賻感體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寫作時以負責的態(tài)度表達自己的看法,激發(fā)學生的熱忱,培養(yǎng)科學理性精神”,作為語文教師,理所當然應結合語文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參與能力。學生每天回家的路上所見所聞所感的告示街頭交通、農(nóng)貿(mào)市場、城市環(huán)保治安狀況等都可以成為他們關心、思考、評論的對象;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與學生實際生活貼近的社會焦點、熱門話題等,培養(yǎng)學生雖然身處校園卻始終保持著“熱愛生活、關心改革、思考社會、放眼世界”的好習慣。
四、教師應倡導新課程提出的發(fā)展性課程評價,從重視結果的評價走向過程和結果并重的評價,拋棄“糾謬法”,實施“評優(yōu)法”
富有成效的作文教學,應該不斷給學生以成就感,讓學生每寫一篇作文,都感到有所收獲、有所提高、有所進步,從而提高作文熱情,激發(fā)作文興趣,養(yǎng)成寫作愛好。一些語文教師生怕學生看不到自身作文的不足,以為教師的“糾謬”能夠立即化為學生的能力,必欲點點滴滴指出才安心。采用“評優(yōu)法”就是一改“糾謬法”那種千方百計地尋找文中謬誤的做法,以發(fā)現(xiàn)學生作文的閱光點為主,即使要指出錯誤,也應只抓主要的,而且應該先肯定成績、或寓批評于鼓勵之中,或于批評之后提出勉勵。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讓他們始終希望在胸、豪情滿懷、動力不減。
參考文獻:
[1]金振邦.閱讀與寫作.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1.
[2]賀雄飛.審視中學語文教育.汕頭大學出版社,1999.
[3]周旺平.三種方式讀文本:閱讀教學如何實現(xiàn)文本價值的最大化.湖北教育,2013(1).
(作者單位 福建省廈門外國語學校)
編輯: 代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