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引起學生的“好奇”和“質(zhì)疑”,課堂提問是必不可少的。好的課堂提問能引導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那么課堂提問該問什么?怎么問才能更切合學生呢?筆者現(xiàn)結(jié)合幾年來的教學實踐,談談幾點拙見。
一、找準“著眼點”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常會出現(xiàn)提出的問題學生很容易回答或者覺得茫無頭緒的現(xiàn)象。為盡可能地避免出現(xiàn)此類現(xiàn)象,這需要教師努力鉆研教材,在“懂、透、化”的基礎上,尋找提問的“著眼點”。找準了“著眼點”,也就解決了“問什么”的問題。筆者認為,具體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1.問“焦點”
作者構(gòu)思的“焦點”,往往能“含不盡之意于言外”,它常隱藏在一句話或一個詞中,了解了這句話、這個詞,也就能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如《珍珠鳥》一文就應抓住“信賴,不就能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境界嗎?”一句提問。作者為什么要用這么一個反問來結(jié)束全文呢?“信賴”是什么意思?這篇課文寫了誰對誰的“信賴”?找一找,讀一讀,說說課文描寫的怎樣的情景最能體現(xiàn)小珍珠鳥對“我”的無限“信賴”。這樣,學生就很自覺得去讀課文,對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就能從字里行間去領會了。整個教學以“信賴”作為突破口,貫穿始終,使之更集中,更緊湊,更具說服力。
2.問“動情點”
許多文章字里行間都能體現(xiàn)作者的感情。抓住“動情點”提問,能增強學生的好奇心,從而把作者的感情蘊含在問題中傳遞給學生,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思想。這一點,從對《高爾基和他的兒子》一文的提問就可看出,“高爾基給兒子的信中最重要的一句話是什么?”問題一提出,學生一定會找到“給,永遠比拿愉快!”這句話?!霸鯓永斫膺@句話的意思呢?”通過討論與交流,讓學生明白了高爾基對兒子的愛,不僅僅是父子間的親情,還有對兒子完善人格教育的更深層的真情。
二、抓住“重點”
重點是指知識體系中關鍵的、重要的部分,課堂提問必須抓住“重點”,突出“重點”,避免出現(xiàn)“舍本逐末”、“輕重倒置”的現(xiàn)象。
如在教授《變色龍》和《愚公移山》時,我分別緊抓“變”和“愚”這一重點來提問:A、變色龍怎么“變”的?“變”的是什么?“不變”的又是什么?B、愚公“愚”嗎?“愚”的是什么?不“愚”的是什么?請學生談談自己的看法,以引起學生探究和討論的興趣。一問之下,滿堂響應,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這樣一來,就抓住了課文的重點,把握了文章的靈魂,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辯證能力也得到充分鍛煉。
三、突破“難點”
難點是指知識體系中難懂又必須掌握的,對學生學習有障礙作用的知識內(nèi)容,是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和學生要面對的“瓶頸”。正確處理好難點,既能體現(xiàn)一個老師的水平,又能提升學生的能力。課堂提問若能做到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化難為易,掌握技巧,便能突破“難點”。
《草船借箭》一文中,“如何理解諸葛亮神機妙算?”是一大難點。如把它作為一個問題來問,學生一時難以回答。此時,可以將其分解為幾個小問題:①諸葛亮為什么主動立下軍令狀?②諸葛亮為什么請魯肅幫忙而不請別人?③諸葛亮為什么把動手的時間選擇在第二天四更?④諸葛亮為什么叫船上的軍士一邊擂鼓一邊大聲吶喊?多層設問,四面出擊,難點便不攻自破。
找準“著眼點”、抓住“重點”和突破“難點”這三者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在教學中,只有把三者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才能夠解決課堂提問“問什么?”、“怎么問?”的難題,才能最大限度的發(fā)揮課堂提問的作用,真正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課堂提問是一門學問,也是一種藝術(shù)。我們只有與時俱進,不斷地更新知識、更新思維,才能使課堂提問有利于教學、切合學生的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