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歷史課堂上,通過創(chuàng)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來為學生營造教學氛圍,可以有效地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被動為主動,從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質。在本文中,筆者就結合歷史教學活動的一些實踐體會,舉例談了一些歷史課堂中常用的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方式。
【關鍵詞】歷史學科;教學情境;學習興趣
在素質教育理念下,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成為了教學活動發(fā)展的主要趨勢。在歷史學科教學中,受到這些理念的影響,很多教師也開始嘗試著改變過去那種單一的灌輸式教學方式,而是采用了情境教學法。通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來開展教學活動不但可以有效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同時,在多彩的情境襯托下,也可以更直觀地展示歷史學科本身具有的學科魅力。
一、利用直觀圖像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心理學研究表明,與文字形式的信息相比,圖像形式的信息更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力,更容易給人們的頭腦帶來深刻的印象。正因為如此,很多教師才會想各種辦法來使得教學活動變得更加直觀化,以通過直觀的畫面來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習的效果。在歷史課堂上,利用圖像信息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吸引人眼球的方式。在開講之前,教師通過給學生展示一些圖片、視頻等,把原本文字形式的信息轉化成直觀的畫面,這樣可以迅速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主動地進入學習的狀態(tài)。例如,筆者在給學生講到《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時,就在上課的時候利用多媒體工具給學生展示了一幅宋代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在這幅五米多長的畫卷中,繪制了各種各樣的人物、牲畜、車輛、船只、橋梁、樓閣等,生動地展示出了當時北宋的社會風貌,看著這幅畫,學生仿佛穿越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北宋市集,讓學生頓生身臨其境之感。就這樣,在這幅畫卷的吸引下,學生的注意力被完全地吸引了過來。在一幅畫卷的引導下,學生饒有興趣地進入了今天的學習狀態(tài);又比如,筆者在給學生上到《難忘九一八》這課的內容時,利用多媒體工具給學生播放了幾組抗日戰(zhàn)爭時期真實的歷史資料圖片,為了提高效果,還配上了背景音樂《松花江上》??粗环磻秩A日軍暴行以及中國人民奮起反抗的圖片,再配上悲愴有力的背景音樂,全班學生的注意力都被吸引了過來,使得學生完全進入到了一個悲愴、憤慨的情緒中,借助于學生的這種情緒,筆者用力地在黑板上寫下了今天的課題,開始帶領學生回到了八十多年前的“九一八”事變的歷史中。
二、利用故事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喜歡歷史的人經常感慨,歷史就是由一個個精彩的歷史故事串聯而成。誠然,如果我們能夠用輕松的心態(tài)學習歷史,就會發(fā)現,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充滿各種精彩紛呈的小故事。與一個個的知識點相比,這些小故事更容易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利用一些有趣的歷史故事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用故事引領學生進入學習的狀態(tài)。例如,筆者在給學生講到有關古代希臘的內容時,就在上課的一開始給學生講了著名的“木馬計”的故事,在講到拿破侖帝國時,則給學生講了“滑鐵盧戰(zhàn)役”這樣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戰(zhàn)爭。通過小故事的講述,可以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輕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倍增,這樣,學生往往會以十二分的精神投入到了接下來的學習活動中。
三、利用詩詞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詩詞藝術是我國古代藝術寶庫中的一朵奇葩,長久以來。詩詞都以它強烈的情緒感染力和朗朗上口的韻調而深受人們的喜愛。在歷史學科中,利用詩詞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并且與其它學科相比,在歷史教學中創(chuàng)設詩詞化的教學情境更具優(yōu)勢,因為幾乎每一首詩詞都是誕生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從古至今流傳下的很多名句,本身就是對當時歷史事物、歷史現象、歷史社會的描述和討論。因此,作為歷史教師,我們在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時候,一定要充分發(fā)揮歷史學科的優(yōu)勢,利用恰當的詩詞來為學生創(chuàng)設巧妙的教學情境。例如,筆者在給學生講到《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時,就在上課之前朗誦了幾句與“絲綢之路”有關的名句名篇,如“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由于這些詩句很多學生都很熟悉,教師在朗誦的時候,一些學生也忍不住跟著一起念了起來。就這樣,整個課堂氣氛立刻變得活躍異常。在朗朗上口的詩詞引導下,學生的注意力也紛紛被吸引到了詩詞中所描述的“絲綢之路”上,從而為接下來的內容講解營造了一個非常好的教學氛圍。
四、利用知識對比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歷史的發(fā)展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和相似性,因此,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把相似的內容拿出來進行對比講解是教師經常用到的教學方式。通過知識的對比,一方面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認識,另一方面,也不容易讓學生出現記憶思維的混亂。在歷史學科中,我們可以利用一些具有一定相似性或者對比性的知識來為學生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通過把之前學習過的知識拿出來進行對比講解,可以在此基礎上引出新內容,使得學生順利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例如,筆者在給學生講到《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時,就帶領學生一起回顧了從秦漢時期開始的民族沖突與交往的史實,并簡單總結了我國民族交往和沖突的一些特點,然后在此基礎上引出了今天的內容“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使得學生在新舊知識的對比和鋪墊中很好地進入了學習的狀態(tài)。
總之,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歷史教學活動中,教師在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過程中,用什么方式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夠實現既定的教學效果,實現素質化的教學目標,這才是情境教學法的價值所在,才是我們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初衷。
【參考文獻】
[1]鄭雁云.淺析初中歷史教學中情境的設置[J].內蒙古教育,2012年06期.
[2]姜喜興.情境教學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J].吉林教育,2012年第7.1期.
[3]李建翠.初中歷史情境教學法探討[J].新課程·中學,2012年第9期.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易家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