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選擇題在高考中占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高效答好選擇題,有什么技巧和原則,卻又是很多學生的疑惑。本文就以今年福建高考選擇題為例做簡要歸納,談?wù)剛€人看法。
【關(guān)鍵詞】高考選擇題;技巧;原則
2013年福建高考文綜歷史試題相對于去年難度略有增加,部分學生做完之后無法把握所答的是否正確,特別是選擇題,有學生認為自己是憑感覺做的,有些心虛。高考考察的不僅僅是知識儲備,更是能力與技巧。只要我們掌握了一些解題的方法與技巧,一些看似繁難的題目就能“迎刃而解”了,那么有什么樣的“技巧”能遇“難”呈祥呢?筆者結(jié)合本省今年高考選擇題做些總結(jié),以期有所受用。
一、比較對稱原則
當題干在描述兩個歷史現(xiàn)象時,根據(jù)比較和對稱原則,選項中也應(yīng)該體現(xiàn)兩個歷史現(xiàn)象之間的比較并要和材料所描述的關(guān)系形成對稱。
如14.《春秋繁露》曰:“大富則驕,大貧則憂……使富者足以示貴而不至于驕,貧者足以養(yǎng)生而不至于憂,以此為度而調(diào)均之,是以財不匱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痹诖耍偈嫣岢龅闹螄砟钍?/p>
A.上下相安利國益民 B.強制去富以抑其驕
C.竭力濟貧以撫其憂 D.劫富濟貧以均貧富
本題董仲舒所議論的主題是比較“上下”(貧富)兩者之間關(guān)系,四個選項均符合這個主題,再根據(jù)“對稱”原則來判斷:題目表明的是一種“調(diào)均、相安”的關(guān)系,因此選項也也應(yīng)該體現(xiàn)兩者之間的一種“和諧”關(guān)系,任何偏向一方的表述均錯,所以排除BCD而選A。
二、相似相斥原則
選項之中有若干項表述的意思相似,那么這幾個選項要么都對要么都錯;選項中有兩個選項表述意思剛好相反,則必定一對一錯,不可能形成組合項。
如15.《唐六典》記:“工巧業(yè)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別入諸色”;《新唐書》載:“細鏤之工,教以四年;車路、樂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長矛)之工,二年……教作者傳家技”這表明唐代工匠①頻繁更換工種②長期在官府作坊干活③職業(yè)是世襲的④是臨時工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本題中屬于組合型題目。①與④的表達意思相似,所以要么都對要么都錯,在本題中不符合題意,因此不選。而②表述的意思和①④相反,不可能同①或④構(gòu)成組合項,所以②③符合只能選B。
三、全面包含原則
選項之中有很多項都有可能涉及到題干中的某些要素,但只是部分反映,只有全面反映題干要素,包含其他選項意思的方為最佳選項。
如16.朱熹在《漳州勸農(nóng)文》中說:“請諸父老,常為解說,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惡從善,取是舍非,愛惜體膚,保守家業(yè)。”在此,朱熹
A.教誨后生弟子遵從“三綱五?!?/p>
B.告誡鄉(xiāng)親去惡從善以“慎思明辨”
C.灌輸以農(nóng)興業(yè)思想以存“天理”
D.勸導百姓遵循一種“理性”的生活秩序
根據(jù)本題題意并無沒有反映“三綱五常”、“以農(nóng)興業(yè)”,可以直接排除A、C選項。而B中“去惡從善”只是材料反映的部分內(nèi)容;結(jié)合所學,即勸導百姓遵循一種“理性”的生活秩序。D項所描述的生活秩序包含著B中的要素,較為全面表達了題目的內(nèi)容,為最佳選項。
四、避“輕”就“重”原則
題目的重心往往體現(xiàn)為材料觀點中的轉(zhuǎn)折、遞進、強調(diào)等部分,因此考生要緊緊抓住出題者所要強調(diào)的重心和關(guān)鍵部分去作答,抓住這點就等于抓住題眼,排除其他無關(guān)輕重的材料和選項。
如17.清末傳教士明恩溥記述:“促使中國學子年復一年地堅持科舉考試,有的直到九十高齡終于拿到文憑方可罷休,有的則死于這一過程中。功名利祿一類的解釋是無法說清楚的……九十高齡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樣?唯一的解釋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稟賦。”該材料
A.批判學子追求功名利祿
B.表明科舉制下學子的愚昧無知
C.折射出學子的價值取向
D.反映出科舉制失去人才選拔功能
本題的題眼和重心點在“唯一的解釋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稟賦?!蓖ㄟ^這句關(guān)鍵句中的“忍耐”一詞對應(yīng)“年復一年地堅持”即可選出C,反映的是一種價值取向和天生稟性。
五、非絕對極端原則
這個原則基本在每一份試卷都會用到,題目選項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一些過于絕對性的字詞“全面、都、所有”“始終、最終”“最早、第一、開始”等修飾、程度副詞時要注意甄別,除非教材、材料有明確表示,否則往往帶有這些字詞的選項應(yīng)該排除。
如18.1900年張之洞《勸學篇》出版英譯本。英國媒體稱,這標志著“長期以來習慣于孔夫子的陳詞濫調(diào)下變得死氣沉沉的中國人,終于在時代的現(xiàn)實面前蘇醒過來?!痹u論認為《勸學篇》
A.順應(yīng)時代潮流 B.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全面否定
C.指出中國未來之路 D.主張拋棄孔夫子中國才能覺醒
題中的B和D項中含有絕對性的極端用詞“全面否定”、“拋棄”,題干之意是“《勸學篇》使中國人在時代面前蘇醒過來”表達的是國人摒棄過去落后觀念,適應(yīng)當今時代潮流,而并未說明中國未來之狀況,選A。
六、縮句簡化原則
出題者往往會在材料中設(shè)置一些障礙來增加考生的閱讀難度,通過繁多的字詞、晦澀的表達、長句等讓考生一時陷入迷茫。對于這種長句,考生可以運用縮化方式變成短句,提取主謂賓,直截了當明白作者意思,化繁為簡,既節(jié)約時間又保證了正確性。
如24.冷戰(zhàn)期間,美國政府的一份秘密報告認為,(美國)實力上的優(yōu)勢,正處于最嚴重的危險之中……冷戰(zhàn)事實上是一場維系著世界的生死存亡的真正戰(zhàn)爭。該報告認為
A.全面“熱戰(zhàn)”不可避免 B.要用“熱戰(zhàn)”代替冷戰(zhàn)
C.冷戰(zhàn)實際上是一場“熱戰(zhàn)” D.冷戰(zhàn)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
題目通過縮句簡化為“冷戰(zhàn)是一場戰(zhàn)爭”,C和D符合這層含義,再通過課本常識排除C項,得出正確答案為D。
總之,要做好高考選擇題保證正確性既要有扎實的基本功,也要有一定的解題技巧。答題技巧還有很多,需要針對不同的題境采取不同的技巧,這需要平時不斷的訓練與積累?!皩W無定法,貴在得法”只要我們有意識的去總結(jié)和改進,必能在選擇題這片廣闊的天空中來去自如的遨游。
(作者單位:福建省南安僑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