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校近年來一直堅持實施單元學科活動課程,成效顯著。筆者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談談其在語文學科運用中需要注意的要點。
關鍵詞: 語文教學;單元學科活動;提升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 G4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3)22-038-1
一、教學思想上,體現(xiàn)整體性、綜合性
整體性和綜合性是單元學科活動最主要的特征,主要體現(xiàn)為:第一,學習目標的整體考慮。即同時注重“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和“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第二,學習內容的綜合性。強調語文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fā)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倡導語文學習與社會生活緊密聯(lián)系。第三,學習方式的綜合性。強調接受學習和探究學習的綜合,書本學習和實踐活動的綜合,提倡觀察性學習、體驗性學習、探討性學習、合作性學習、研究性學習等多種形式。第四,學習資源的綜合性。主張課內與課外兩種學習資源相結合,主張家庭、學校、社會共同關注。但必須強調的是它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都是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推進和協(xié)調發(fā)展。因此,單元學科活動開展的前提必須立足于語文學科的發(fā)展需要,必須注重學生字、詞、句、篇的整體發(fā)展和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提高。
二、教學內容上,體現(xiàn)開放性、拓展性
1.以本為本,立足文本的引申拓展。
課本是單元學科活動內容選擇的依托,有的課文可以通過擴充課外閱讀內容,通過引進的材料,或作交待,或作鋪墊,或作懸念,或借此豐富將學內容。如學習了民風民俗這一單元的課文后,可選擇農歷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及其傳說引進,開展故事會,請學生講民間故事,也可以請學生介紹家鄉(xiāng)風俗。有的課文文雖結束意猶存,或情節(jié)還可延續(xù),或情感還在回蕩,或事件還能翻新,或材料還有新證,就可以繼續(xù)延伸。有的課文,出于行文的需要,文章不可能像照相一樣,將所有主體與背景一股腦兒全攏進來,它是有所取舍的。教學時,教師可以挖掘這些空白之處進行發(fā)揮。
2.打通學科,加強各學科知識的橫向聯(lián)系。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拓展語文學習和應用的領域,提倡跨學科教學,使學生在不同方法和內容中相互滲透和整合,開拓學生的視眼,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這也是我們在安排單元學科活動的內容設計常常要考慮到的。例如在學完六年級第七單元的課文后,我們進行了單元學科活動,其中有這樣的內容:(一)寫寫志向歌,可以譜上曲唱一唱;(二)進行課外閱讀,講講孔子和他弟子們的故事……小組合作,每人選擇一項內容,然后展示交流。學生們寫的寫,唱的唱,說的說,畫的畫,興趣盎然。把音樂和美術引進語文單元學科活動,其實是轉變了一種學習的方式,但這是一種學生喜歡的方式,他們更樂意用歌聲和畫筆來表達自己的意愿,因此,大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
3.緊扣生活,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語文資源。
回歸生活是語文單元學科活動追求的目標之一,在活動目標設計中,倡導學生關注生活,能提出生活中的問題,并能以此為學習的主題,搜集資料,進行討論等;提倡在生活中學習,獲得與生活相關的知識與技能;鼓勵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生活就是重要的學習資源,當?shù)刈匀画h(huán)境、風俗民情、傳統(tǒng)文化、校園文化、節(jié)日文化都可成為有益的學習資源。開展語文單元學科活動要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qū)等教育資源,把語文學習引向社會生活與實踐,把社會生活與實踐融入語文學習。
三、教學方式上,體現(xiàn)主體性、活動性
1.開展生動多樣的活動教學。
一般地說,單元學科活動的課堂是開放的,我們把課堂教學設計成情節(jié)型的、活動型的,讓學生更有興趣參與,學習效果更好。電視上很多大家喜聞樂見的欄目和表現(xiàn)形式都可以在語文課堂上展現(xiàn)出來。六年級在“節(jié)約用水”的單元學科活動中,老師帶領學生開展模擬“實話實說”節(jié)目的活動。教師做主持人,邀請5位學生當嘉賓,前兩排的學生是現(xiàn)場觀眾,其余學生則是電視機前的觀眾,隨時可以撥打熱線和現(xiàn)場進行交流。全員調動,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獲得對學習的體驗。
2.進行以自主學習為核心的實踐活動。
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掌握學習方法,在自主學習中探究,在比較觀察中探究,在問題解決中探究,在實踐活動中探究。這也是我們單元學科活動的設計理念之一。比如,四年級的單元學科活動——走進大自然,活動中小組合作,分別搜集了田園詩歌、自然風光(美文)、鄉(xiāng)村趣事、家鄉(xiāng)名勝四個板塊的內容,然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刪選、創(chuàng)編、背誦,活動中開展小組競賽,有朗誦比賽、有古詩競猜、故事表演、導游介紹等環(huán)節(jié),在小組開展活動時,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的行為,防止一部分優(yōu)秀的探究者控制和把持著局面,讓每個人分享和承擔一部分工作,活動后指導學生將學習成果物化,比如習作、資料整理等。讓學生在交流中學習別人的經(jīng)驗,反思自己的不足,享受成功的喜悅。
四、評價方式上,體現(xiàn)整體性和多元性
1.評價內容的整體性。 評價的內容主要包括:在活動中的合作態(tài)度和參與程度;能否積極地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資料;語文知識和能力綜合運用的表現(xiàn);學習成果的展示和交流等。
2.評價標準的多元性。 評價的指標包括以下幾點:一是學生參與的狀態(tài)。學生在課上是否精神飽滿,師生關系是否民主,小組參與率是否高;二是學生參與的時間。學生在課堂上活動的時間(讀、思、議、寫、辯、論)是否充分;三是學生參與的方式。教師創(chuàng)設多種機會,學生是否能夠選擇適當?shù)臋C會和方式參與;四是學生參與的品質。學生是否善于傾聽、理解他人發(fā)言,并能抓住要點,敢于發(fā)表意見。
3.評價方式的多樣化。 根據(jù)單元學科活動的特點,以下幾種評價方式應受到關注:一是學生互評。在活動中,學生自主性較大,靈活性較強,他們常常以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進行,對學習者能夠全程了解的是學生自己和小組合作伙伴,他們對小組的學習有切身的體驗,評價起來更有針對性,更加切合實際;二是學生自評。除同學互相評價以外,還應加強自我評價,讓每個同學對自己活動的經(jīng)歷、體驗、表現(xiàn)、成長等進行自評;三是教師評價。教師在評價中僅是一個參與者,而不是作為一個一言定乾坤的裁判,在評價中特別要注意肯定和鼓勵學生參與熱情和獨創(chuàng)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