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節(jié)成功的數學課,往往離不開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情境創(chuàng)設的成功與否至關重要。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重視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把知識的學習與日常生活的體驗結合起來。下面就自己的教學實際,與大家交流一下怎樣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一、結合生活情境,激趣導入課題
發(fā)生在自己身邊的事件容易引起人們的關注和興趣。從一節(jié)課的開始就創(chuàng)設一個小學生感興趣的問題,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事例,給新課的開始打開一扇敞開的窗,使每個學生思維積極投入到課堂上來。
例如,以五年級上冊“位置”一課的導入為例,課的開始以教室中學生的座位這個現實情境來導入,學生感到十分熟悉,就會出現個個迫不及待地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教師順勢提問:“誰能根據給出的信息,指出王明同學所在的位置嗎?劉艷和曹強的位置呢?”每個學生都爭先恐后地回答,這節(jié)課我們就學習用行列對數來表示位置,教師板書課題。
二、以活動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突破教學難點
在課堂中,只有讓學生親自做一做、試一試,才能培養(yǎng)他們的探索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從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出發(fā),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適宜的動手探究活動,留給學生交流評價的時間和空間以及較多的獨立探究知識的機會。只有如此,數學課堂才能活躍起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才會發(fā)揮出來,教學難點自然而然就得到突破。
例如,教學五年級上冊“圓的周長”這節(jié)時,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通過測量、計算、猜測圓的周長和直徑的關系、驗證猜想圓的周長計算的方法。依據教學的重點及本節(jié)內容的特點,每個小組準備兩個圓形的實物、直尺、細線,放手讓各個小組來測量每個圓形實物的直徑、周長,然后計算出周長與直徑的比值,最后各小組填表匯報交流結果。難點的突破全部放在了學生小組活動過程中,教師只作適當的點撥、總結。同樣,在計算圓面積一課中,也可以設計成讓學生用學具剪一剪、圍一圍、拼一拼等動手活動的場景,一步一步來了解圓的面積與長方形面積的關系,使學生對圓的面積公式理解得更為生動、直觀化。
三、課堂練習要與日常生活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練習的興趣
對于計算類型的課題,練習題的設計單純羅列許多式子題,做一個訂正一個答案,學生練習起來感到就會感到十分枯燥,失去練習的興趣,這樣的數學課堂摒棄了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系。如果結合生活實際,設計成以生活為背景的數學問題,學生在分析閱讀的過程中,充分體驗到數學與生活實際息息相關,就會激發(fā)學生解決問題的積極性,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意義。
例如,在學生剛剛學會了分數乘法、除法時,可設計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如,學校舉行跳大繩比賽,共有120人參加,女生占■,男生占■,參加跳繩的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再如,小紅的生日那天,小紅的爸爸買來一個蛋糕,小明吃了蛋糕的■,小紅的爸爸、媽媽吃了蛋糕的■,小紅吃的蛋糕是爸爸的幾分之幾?讓學生體會到用學到的數學知識來解決日常實際問題的樂趣。
總之,我們在教學中,就要想方設法創(chuàng)設適當的教學情境,成就精彩課堂,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借助情境突破教學難點,用情境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者單位 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趙店初中)
?誗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