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尋隱者不遇》進行了三點反思。
關鍵詞:教學反思;形式;生活
我在《尋隱者不遇》古詩教學中,努力體現(xiàn)了以下幾點:
一、走進生活,感同身受
學生的思維是以感性經(jīng)驗為基礎的,自己經(jīng)歷過的、感受過的事情在他們的心中會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將此作為自己了解其他類似事物的基礎。所以我在上課伊始,以談話的形式,與學生交流:“自己有沒有懷著無比向往的心情興沖沖地跑去找朋友玩耍,可沒能找到朋友的經(jīng)歷,當時心情怎樣?”這一話題,學生記憶的閘門被打開。像這樣調動學生的類似于詩人賈島尋訪隱者而不遇的生活經(jīng)歷,會很快引起他們與詩人思想上的共鳴,感同身受,效果很好。
二、學習陣地,學生主宰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課堂的主動權應該交給學生,他們才應該是知識的探究者和發(fā)現(xiàn)者。
所以,在理解詩句意思時,我并沒有將字、詞、句的意思一股腦地全灌輸給學生,改死記硬背為引導他們調動小組的力量,借助注釋,利用工具書獨立探究,合作完成。通過主動地學習與探究,哪怕只學會了一個詞語,只理解了一句話,那也是他們自己動腦思考的結果。那種成功后的喜悅,樹立起來的自信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抑制的。
三、形式靈活,激發(fā)創(chuàng)新
本首詩的體裁很特殊,屬于問答體詩,有問有答或有答無問,問題隱去。有些學生缺乏想象、聯(lián)想的能力,使其對詩的理解一知半解,對詩意的描述也是有上句沒下句,前言不搭后語。如果能通過表演的形式來豐富古詩內容,展現(xiàn)尋訪的經(jīng)過,不僅使那一部分學生明白詩意了,體會詩境了,也使那些活躍的學生思維得到了發(fā)展,理解有了新意,可謂一舉多得。果不其然,這樣一個大膽的想法讓學生實現(xiàn)了自編、自導、自演的愿望,表演讓那些對詩意一知半解,如墜云霧的學生豁然開朗,興奮不已,表演讓那些對詩意已有些許理解的學生情不自禁地發(fā)出由衷的慨嘆:唉,此次白走一趟?。?/p>
在教學中,對于新理念的解讀還有一定的偏差,理解還停留在膚淺的層面,但我相信只要不斷地學習與探究,農(nóng)村學生的課堂同樣也能大放光彩。
(作者單位 吉林省通榆縣新發(fā)學校)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