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激發(fā)閱讀興趣、滲透閱讀思想、把握閱讀契機三個方面討論了超越文本的方法,以提高閱讀效率。
關鍵詞:文本;閱讀興趣;閱讀契機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p>
在閱讀教學中,有些教師往往是通過提問、講解、分析、板書,讓學生機械地記住閱讀的結論,即所謂的“標準答案”。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就是接受并記憶“標準答案”,久而久之,學生閱讀興趣、獨立思考的意識和創(chuàng)造精神就會被扼殺。要想改變這樣的狀況,就必須珍視學生的自主性和獨立性,鼓勵學生在閱讀中走入文本,自主發(fā)現(xiàn),并能建構超越文本的意義。
在閱讀教學中,語文教師不僅要授業(yè)、解惑,更要傳道。那么,教師該如何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并能超越文本呢?教師又該扮演一個什么角色,讓學生體驗超越文本的快樂呢?
一、激發(fā)閱讀興趣,創(chuàng)造超越文本的條件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迸d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學生只有對閱讀感興趣,才能感受到閱讀的樂趣,才能走進文本,深入文本。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為學生感受閱讀的樂趣創(chuàng)造條件。
【案例】《狐貍和烏鴉》(蘇教版二上第11課)
學習了課文最后一段,教師打出幻燈片:烏鴉寂寞地站在一棵樹上。
師:請小朋友仔細觀察這只烏鴉的神態(tài),想想:看著狐貍叼起肉進洞,她心中會想些什么?
(學生稍加思考,紛紛舉起了小手)
生1:烏鴉很傷心,心想:“唉,都怪我愛聽好話,才會上了當?!?/p>
生2:烏鴉真后悔:要是我不那么愛聽好話,孩子們這時就有肉吃了。
老師滿意地點點頭,正想總結,卻有一男生站起來說:“烏鴉心想:嘿,我長這么大,從沒有聽誰夸我羽毛漂亮,嗓子好,今天總算聽到了。不就是一塊肉嘛,孩子別急,我再給你們找去?!?/p>
(頓時,教室里哄堂大笑。)
師(愣了一下):這是一只樂觀向上的烏鴉,失去了東西不氣餒,繼續(xù)努力可以重新獲得,你的眼光很獨到。(那名男生興高采烈地坐下。)可是狐貍不是靠勞動,而是靠欺騙得到肉的,它說的好話是真的嗎?
生:狐貍說這些話,是騙烏鴉的,是為了得到那塊肉。
師:既然說的是假話,烏鴉還會沾沾自喜嗎?
生:不會。
……
二、滲透閱讀思想,教給超越文本的方法
文本的超越,需要方法引航?!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學生能夠在有限的課堂上超越什么?學生可以超越文本固有的主題,用心研讀,和文本產生共鳴,進行合理的個性化解讀,進而達到超越文本的境界。而此時,教給學生個性解讀文本、超越文本的方法就成了教師的主要任務。
【案例】《祁黃羊》(蘇教版四下第9課)
師:祁黃羊,就在他辭職的幾天里,一下子成了晉國人議論的對象,整個晉國人都感覺非常驚訝,不只是悼公。如果你是晉國的普通百姓,如果你是文武百官中的一員,如果你是祁黃羊的親朋好友,請選擇“茶樓”“祁府”“王宮”其中的一個場景,來試試,會說些什么?
生:我們選擇祁府,我是他的親人。你真是的,不想為父親報仇了嗎?你這個不孝子,真是的!
生:我選擇的也是祁府,我也是他的親人,我會說,祁黃羊你這個人真是的,你選解狐,他不是你的仇人嗎?以前殺你父親的是他,萬一他當了中軍尉,來欺負你,你不是更慘了嗎?你要為你的前途擔憂啊。
生:假如我是百姓,我會說,祁黃羊真是個任人唯賢、處事公正的人,因為他“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
生:我有不同看法,我認為祁黃羊是狡詐的人。
師:哦,何以見得?
生:因為祁黃羊早就打算讓自己的兒子做中軍尉,但怕人說閑話,當他探知自己的殺父仇人解狐大病纏身,已經臥床不起,于是他就先推舉了解狐。當解狐不久去世,祁黃羊再保舉自己的兒子便顯得很自然,而且還讓悼公覺得他胸懷寬廣,以國家利益
為重。
師:你的見解很獨特,也說明你有較高的閱讀理解能力。老師和你一樣,有過相同的認識。不過,我查了資料,原來祁黃羊薦賢的故事并非如課文中所寫。祁剛開始推薦解狐擔任另一職位,解狐做得很好,“國人皆稱善”,后來,祁黃羊再推薦祁午接替自己的中軍尉一職,他也做得很好,為百姓所稱頌,從而,祁黃羊薦賢成為千古美談。而我們的課文卻把這兩個故事結合起來了。
三、把握閱讀契機,提供超越文本的空間
雖然說“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課文本身是否存在可以超越的理解空間,學生是否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并且利用這種空間?教師如何在課堂上盡可能為學生提供或拓展出一片超越的天空?此時,教師、學生、文本、環(huán)境幾者之間的關系顯得十分微妙。
【案例】《最大的麥穗》(蘇教版六下第16課)
生:我從中悟出一個道理: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我們要好好地把握每一次機會。
生:課文告訴我們,只有把握住現(xiàn)在,才能成就未來。
生:蘇格拉底不是直接告訴弟子們一個道理,而是讓他們親自實踐、體驗,最后悟出人生的道理。
(幾個學生在低聲議論著什么。)
師:同學們的發(fā)言非常精彩,大家還有沒有需要補充的?歡迎各抒己見。(老師邊說邊把目光轉向剛才小聲議論的同學)
生:我們幾個人有一點疑惑。
師:大膽講!
生:蘇格拉底是古人,他的教學方式很生動、很活潑,上課地點不局限于教室,這樣做學生收獲很大。可為什么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現(xiàn)在的老師上課卻走不出教室呢?
師:聽了你的發(fā)言,老師真的感到很慚愧,這或許就是蘇格拉底之所以成為偉人的緣故吧?
生:還有……
師:請繼續(xù)講。
生:我們認為蘇格拉底的教學方式也是有缺陷的。他讓弟子們去摘取“最大的麥穗”,這個要求值得商量,我們認為,把這個要求改成“你們去麥地里摘一個自己最滿意的麥穗”是不是更合
適些?
師:能不能說得更明白些?
生: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意愿去摘“最美麗”“最飽滿”“最奇特”“最大”的麥穗。這樣做的話,就可保證弟子們人人有收獲,個個都能體驗到采摘的快樂。
師:只有不迷信權威的人才能擁有如此的智慧!你們將來必定能夠超越蘇格拉底的成就!鼓掌!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qū)新華實驗小學)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