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進行,對小學生活科學教育越來越重視。通過對小學進行生活科學教育,不僅能夠讓小學生對生活中的科學進行了解,還可以讓教學向生活化方向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的精神。對生活科學教育在小學的實施路徑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生活科學;小學;實施路徑
對全國的小學來講,如何更好地開展生活科學教育,提高教學效率,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每個學校、每個生活科學教師所面臨的重要問題。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應該找到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以促進教學目標的形成,發(fā)散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生活科學教育意義
對生活科學進行教育時,要將思想與行為緊密聯(lián)系,品行與知識緊密聯(lián)系,課內外進行緊密聯(lián)系而開展的教學。此教育將科學教育與生活脫軌的現(xiàn)象打破,使科學教育走進生活,貼進學生的實際生活,從學生感受生活中的科學來進行教育,使科學教育與生活緊密結合,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生活科學教育打破了以學生的生活替代教育,避免僅僅將教育停留在感性與經驗的層次上,避免教師沒有知識可以進行教學,讓學生從被動獲得知識到主動去尋找知識。在教育過程中,引導學生對生活中自然的以及人造的事物中找到科學成分,使生活中的事物上升到科學層面,使教學內容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達到生活科學教育的效果與目標。
二、生活科學教育在小學的實施路徑
1.對生活中的科學進行了解
進行生活科學教育時,必須要圍繞學生生活,讓學生了解生活中的科學,這是進行生活科學教育的起點;通過教育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觀察以及思考生活中的科學現(xiàn)象,這是主要的教育著力點。在此基礎上,對以下活動進行開展:
(1)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對生活中的科學現(xiàn)象進行思考。上課時,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這樣學生將會產生很多問題,并提起解決問題的興趣,如電話為什么能夠傳遞聲音、夏天吃冰棍時為什么有汽冒出、彩虹為什么是五顏六色的、穿棉襖后為什么會暖和等等很多現(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自主進行思考的能力,對科學進行探究的強烈欲望。
(2)對生活中的科學現(xiàn)象進行探究。思考是學生進行親身經歷,而通過探究這一過程,將科學視野投放在生活中,對小學生進行引導,不僅要對生活中的科學問題進行關注,還要對這些問題進行探究,找到更多、更廣泛的科學現(xiàn)象。如,鐵為什么容易生銹、體操運動員在運動時為什么要在手掌心涂抹白粉、馬為什么站著睡覺;光是從哪里來的等等,通過這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對自然中、生活中的物理現(xiàn)象以及化學現(xiàn)象進行探究,激發(fā)其探究欲望,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使學生成為一個萬事通。
(3)讓學生對自己身上的奧秘進行探索。科學秘密無處不在,尤其是對于人體來講,就是一個科學現(xiàn)象展示載體。引導學生對自身的現(xiàn)象進行觀察,找到科學問題,從而調動學生的探索熱情,讓學生了解科學就在身邊,拉近與科學的距離。如,人為什么會打哈欠;為什么眼皮會跳;為什么會打飽嗝;為什么流汗的時候汗毛會豎起來;為什么坐著腿自然下,敲打膝蓋處腿會自然上踢,為什么蹲久了;突然起身會迷糊等等問題。
(4)舉行科學發(fā)明以及創(chuàng)新活動。對學生進行生活科學教育的目標之一就是讓學生通過學習,激發(fā)其創(chuàng)新的欲望,主要表現(xiàn)在學生能夠進行自主創(chuàng)造。生活是啟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的源頭,給學生以創(chuàng)造靈感,使其具有創(chuàng)作的勁頭。如,某個學校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在生活中尋找創(chuàng)造靈感時,有很多收獲。將海綿、手柄以及伸縮桿組合起來,作為隨意擦,可以用來擦背;在普通的兩片口罩中放入活性炭,便可以制成具有殺菌作用的口罩;受到鑰匙扣的啟發(fā),將衣架的鉤型改為環(huán)形,防止刮風時衣架脫落;在冰箱鐵欄架上,夾上便利夾,使食物分開放,還不會出現(xiàn)滾動現(xiàn)象。對于這些小發(fā)明、小創(chuàng)作,都是學生對科學的靈感,對生活的熱愛,這些都是生活科學教育的魅力體現(xiàn)。
2.將科學教育生活化
要想讓科學教育達到效果,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遵循生活教育理念,將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打破,在提倡科學教育的同時,將科學教育向生活化方向發(fā)展,將科學視野著眼于生活,使得符合小學生生活實際的科學問題得以應用。以生活為載體進行科學教育,就必須對學校的原有生活領域進行擴展,營造一個科學氛圍強的學習領域與生活的領域,使小學生在日常的學習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科學的影響與教育。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將教育環(huán)境科學化。小學校園中的主要科學教育環(huán)境便是物質與文化環(huán)境科學化。在學校內,設置綜合性強的科技探索園,也可以是以不同主題展示出來的文化環(huán)境,如鳥的天堂、植物世界、動物小王國、昆蟲之家等等,也可以是具有思想性的科學俱樂部、科學家大比拼、小小發(fā)明家等。同時,對學生經常出入的場所,進行相應的布置,使其彌漫出大自然、鄉(xiāng)間氣息,給學生營造一個科學的環(huán)境,以促進科學知識的學習。
科學教學環(huán)境中,看似隱性,卻有著教育深層次含義的課堂環(huán)境,要加以重視。根據科學教育,將課堂進行有計劃的實施,將課堂目標、綱要、計劃以及評價的標準進行制定,對學校中的教師進行組織研討,使得科學教學系統(tǒng)化,課堂教學有根有據地進行。對教師進行定期培訓,使得教師在掌握校本的教學規(guī)定與目標時,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探索,培養(yǎng)其探索與創(chuàng)新的能力,將正確的教學方式進行記錄。
社會環(huán)境是開展科學教育最為廣泛、充分的資源。培養(yǎng)學生樹立起科學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適當組織學生參觀水電站、流水線等;為了讓學生了解科學在農業(yè)中的應用,帶領學生到示范農田參觀,并請農田的技術人員對相關的知識進行講解;要想讓學生了解一些科學知識,可以組織學生去天文臺、氣象臺、科學宮等地方進行學習與參觀。要想讓學生對生物知識進行了解,可以帶領學生去海底世界等地方,讓學生了解更多的生物物種。通過這些社會上的課外活動,激發(fā)學生對科學的探索欲望與學習欲望,讓學生對身邊的科學探索充滿激情。
(2)教學與活動服務于科學教育需求。對于小學生來講,開展教學活動是最能吸引其興趣與學習的樂趣,也是提高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尤其是小學生自主活動,效果更是明顯。
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學校,走入社會,通過社會實踐的方式以參觀、聽講以及看圖片等形式,對學生的科學體驗進行豐富,開拓學生的科學視野。同時還要重視學校與班級的結合、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普及與提高的結合等,將教學形式進行拓寬。如對制作標本課程進行拓展,將同類標本進行系列化,進行做鳥的標本時,便可以鳥卵、鳥的解剖、鳥的制作;將一類標本的制作擴展到多類標本制作,如制作植物標本,在此基礎上進行擴展,進行昆蟲標本、鳥類標本的制作;將課堂上講的內容進行延伸,帶學生到野外捕捉蝴蝶,延伸到采集樹葉、捕捉昆蟲等,進而進行植物標本、昆蟲標本的制作與采集。
通過教學形式的改變,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讓學生掌握第一手材料,激發(fā)其自主學習的情趣,對科學知識的探索欲望,從而達到科學教育的目的,讓學生了解科學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其思維能力與動手能力。
綜上所述,對于小學教育來講,進行生活科學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既滿足教育改革的要求,又能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觀察生活的能力,以及對生活的熱愛。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要找到適合學生發(fā)展的實施路徑,使得生活科學教育起到高效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作者單位 江蘇省昆山市柏廬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