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了20多年的幼兒教師,近來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學前教育是什么?幼兒教師的價值在哪里?辦幼兒園又是為了什么?一時想不透,就靜下心來翻翻書,發(fā)現(xiàn)原來我思考的問題,從哲學層面來看,是關于“什么是什么”的終極之問,就像人們常問自己的“我是誰”。今天,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和成長都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但總是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孩子學科知識學習、技能提高,而忽略了孩子在精神成長、性格習慣上的養(yǎng)成,情感情懷上的熏陶。在學前教育界,也存在一些泛教育、偽教育,一些違背教育規(guī)律更違背幼兒身心發(fā)展的所謂特色教育,可是,到底有多少特色來自孩子的真實需要,能讓孩子一輩子受益呢?
人的一生,學前教育可謂責任重大。可是,最應該快樂的童年卻找不到快樂,我們的教育怎么了?在熱鬧的領域分類、課程模式、教還是不教的爭論中,我們是不是忘了本源的價值。
之后,受另一個哲學命題啟發(fā),我似乎找到了學前教育發(fā)展突圍的思路,這句話是這樣說的:“讓上帝的歸上帝,讓愷撒的歸愷撒?!蓖渡涞浇逃希褪亲尮臍w功利,讓浮躁的歸浮躁,讓教育的歸教育。我想,讓熱鬧的歸熱鬧去吧,我還是要尋找原點,做回本真。
做本真的學前教育,首先要考慮的是:
1.我們的孩子需要怎樣的教育?
2.學前教育該給孩子怎樣的童年?
3.我們的社會需要怎樣的孩子?
也就是要弄清楚:什么是“本”,什么是“真”的問題?“本”,一指客觀實際,指人,即教育的對象,兒童?!罢妗?,即規(guī)律,即真實。概括起來,“本真教育”的含義就是尊重客觀,適應規(guī)律;以人為本,教人求真。在當今社會背景下,真教育是對現(xiàn)行教育的一種反撥,是教育的返璞歸真,這是一條素質教育的回家之路?;丶遥氐浇逃脑c,回到最初的美好。
2003年至今,學前課改整整十年,我們不妨應該停下匆匆的腳步,檢視叩問,回顧警醒,才不至于走得太遠,卻忘了當時為什么出發(fā),我們不妨來看下面幾個問題:
問題一:孩子變了嗎?他們怎么了?老師們反映:今天的孩子變得越來越難教導,這并不只是年輕老師的抱怨,每一位有經驗的教育者都知道,這份工作在二三十年前要簡單多了。是孩子們變了,還是我們不懂他們了?或者是,以往的經驗跟不上孩子的靈動勃發(fā)了?
問題二:教材適切嗎?具備了什么?又缺什么?新綱要是在2001年頒布,浙江省的課改是從2003開始的,學前教育十年的課改,教材編制更走近幼兒,更注重體驗、探究和交往,倡導快樂與感知,但也因過于強調體驗感知而模糊了核心教育觀,導致教師的教學也是蜻蜓點水。
問題三:社會要求變了嗎?兒童時期的教育,是為孩子的將來乃至一生所做的準備,是為完美一生做準備。毀井吃水,早熟早衰的教訓已經足夠引起我們的重視。而現(xiàn)在的情況是:文憑有了,責任丟了;學歷高了,素養(yǎng)低了;最悲哀的結果是“才”有了,“人”沒了,所以,教育更應正視國情,正視30年的獨生子女政策的人的變化,孩子早已不一樣了,那么針對這一特殊性,我們的教育目標、教材、教育理念,是不是也要做一個修正,更多地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素質呢?
工作22年的我,正好站在課改的分水嶺,深感:現(xiàn)實應該催發(fā)我們去思索,也帶來了新的教育使命。
近來,有兩件事引發(fā)了我對此問題的進一步深思。
故事一:來自教師的疑問:為什么孩子們不懂?
一次教學觀摩課后,我問老師:你為這個活動設置了幾個環(huán)節(jié),你的預設是什么?生成情況你如何處理的?她很委屈地說,都按照教案上下來了,可為什么孩子還是不會呢?最近擔任評委觀課,我看到了問題,可總結為“三無”:無語,無解,無序;除了教案那幾句,常無話可言;對于一個詞語或概念,無解或糾結。比如,科學《排序》,一上來就問中班孩子:誰找到了這里的規(guī)律?規(guī)律,什么是規(guī)律呢?我們懂,未必孩子就懂,如果我們換一種語言:這些小動物是怎么排隊的?哦,原來他們是按照一個大一個小來排的,這是按照大小的規(guī)律來排序;還有其他辦法嗎?一個詞也好,一個思維方式也好,到了孩子這里都要打折,年齡越小,折扣越低,直到孩子們都能聽得懂,否則不要怪孩子不會,你的一日勞作等于無效。而無序就是在設計或執(zhí)教時缺乏循序漸進,臨場抓瞎。
故事二:來自家長的擔憂:孩子為什么不愿上幼兒園?
上周一個家長敞開心扉,跟我談了女兒近半個學期不愿入園的問題,有時候倔強得九頭牛都拉不動,對幼兒園的抵觸甚過一次生死歷險的漂流,家長不得已將孩子送到附近的民辦園,沒想到一個星期下來,孩子不再抗拒上幼兒園。作為家長,他非常訝異:為什么民辦園教師并不比我們的教師水平高多少,可是,她們能輕而易舉地贏得孩子的心。在這里,他能明顯感覺到公辦教師的優(yōu)越感,對孩子的教育大多自上而下,因為不愁生源,較缺乏服務精神,殊不知,當學前教育資源配置日趨均衡后,比拼的就是能否真正走入孩子內心,服務貼近家長需求的教育了。
三個問題,兩個故事,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雖然身邊的教育現(xiàn)象不盡如人意,但不會影響我們對教育的思索與實踐的熱情。
《國家中長期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指出:“學前教育就是要遵循幼兒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堅持科學的保教方法,保障幼兒健康快樂成長。”這句話就是回答怎么做教育的問題。綱要里,前面還有一句話,告訴我們,教育什么?原話是這樣的:“學前教育對幼兒習慣的養(yǎng)成、智力開發(fā)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義?!边@兩句話,就是我們學前教育回歸的方向。那么,我們先要認清本,才能做到真。
一、為教育素養(yǎng)補鈣
所有教師都應該補上教育心理學和兒童心理學這一課,懂孩子,也讓孩子懂我們。作為老師的語言,首先要讓孩子聽得懂,其次才是引發(fā)理解和思考。在美國,如果一個老師的話語沒有辦法清楚陳述事情,讓一個有較強理解力的12歲少年聽懂,他們就應該繼續(xù)留在大學?;驅嶒炇依?,直到他對自己研究的學科有更深的領悟和更清晰的闡述,否則他不配當一個教師。但問題是,我們很多老師總是用他們自己才懂的語言在教育孩子,并總是用他們的標準和功利的模式在勞作。
二、重設教學目標
我們應首先關注兒童最需求什么,最喜歡什么,孩子的天性是活潑無邪,好吃貪玩,順應天性的教育,就是讓孩子在玩中學,玩中樂,玩中長;兒童期,教師的觀察比教育更有價值。減少集體教學,增進區(qū)域活動,讓每一個孩子都喜歡上幼兒園,都能充滿趣味地投入活動,讓幼兒園因為有一群懂孩子的老師,而成為一個孩子們向往、喜愛的家園、樂園、創(chuàng)想園。
三、追求底色+特色
有人說:學前教育,一切不過習慣。我認為:首先要給孩子上好符合生命體征的底色;即綱要中提及的身心健康??赏ㄟ^“吃好”“睡好”“鍛煉好”“情緒好”來培養(yǎng);習慣養(yǎng)成即良好的生活習慣與自發(fā)的閱讀習慣,“好習慣”讓人受益一生;這“五好”融合為“陽光寶寶”的培養(yǎng),在今天“譽滿全球”的現(xiàn)實背景下,培養(yǎng)陽光樂群的孩子比高知低德的人才來得實在、更接地氣。智力開發(fā)。則要靈動地貼近幼兒個性化發(fā)展的活動來承載,在新課改初期的個案教育和區(qū)域觀察,我個人認為非常有價值。在一校一品的背景下,盡可能考慮育人的可持續(xù)價值和家園合育的可操性,切忌為了品牌而貼標簽。
約翰·杜威認為:教育最根本的問題,既非新與舊的對立,也不是進步與傳統(tǒng)的抗衡,而是探討究竟什么才有價值配稱為教育。
我想:教育不是一個模式,更不該一成不變,因為教育對象和規(guī)律都在不斷變化著,所以對價值的探討,就是圍繞生本和基底而不斷“破”與“立”的過程,常談常新;這也正是我近幾年反復思考,定位學前教育應“順應天性、尊重個性、激發(fā)靈性”,以締造好玩的家園、樂園、創(chuàng)想園為目標,秉持“玩出健康、玩出個性、玩出智慧”的教育理念,培養(yǎng)“五優(yōu)+書香”兒童的實踐追求。
如果,把每一個孩子比喻成為一粒種子,那么本真教育就是一塊適合所有種子生長的土壤。我們有責任讓每個孩子的人生都過得有尊嚴。學前教育三年,為孩子考慮三十年甚至更加久遠。作為教師,應時時叩問自己:我,為孩子們的幸福人生留下了什么?讓我們卸下功利的包袱,從零出發(fā),讓教育回歸本真,讓兒童像個兒童。
(作者單位 浙江省溫州市第五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