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今的社會對教育的內容有了更多的要求,德育工作已然得到社會、學校、家庭的重視。尤其是小學階段,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階段,必須十分重視此階段的德育,它不僅是社會對學校提出的要求,也是學校教育的基本任務。責任感是一種時代精神,必須在德育中加以重視,從小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讓學生成為新時代的主人。
關鍵詞:德育;榜樣效應;家校合作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對公民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只有那些具有責任感的人才能承擔起自身應有的責任和義務。因此,責任感是一個國家素質的重要內容,要想促進社會的發(fā)展,就必須重視責任感的培養(yǎng),這也是新時代人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小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和情感形成和發(fā)展階段,因此,必須在此階段加強學生的德育,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讓學生從小樹立擔當意識。俗話說:“教育必須從娃娃抓起?!?/p>
一、加強榜樣效應
德育不同于其他的學科,僅僅通過簡單的知識講授和記憶是無法達到教育目的的,只有讓學生把德育知識有意識地內化成自身的行為,才是德育的目的。小學生尤其喜歡模仿,而教師常常是他們模仿的對象,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有著很大的影響。因此,教師必須做好榜樣,嚴格要求自己。通過教師的榜樣效應在潛移默化中感染和熏陶學生,讓學生對責任感和負責任行為更加規(guī)范化、具體化、人格化,讓學生從教師的言行中獲得行為內化,榜樣效應教育更能深化責任感培養(yǎng)的時效性。
除了教師的榜樣效應,在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尋找一些身邊的好人好事來引導和啟發(fā)學生。如,讓學生主動去尋找自己身邊體現出責任感的好人好事,并把自己看到的、聽見的事跡編成小報張貼在班級的宣傳欄里或是讓學生對這些事跡進行說一說等活動,以此為契機讓學生對自己的思想行為進行新的審視。當學生開始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時,才會進行自覺的約束,形成良好的行為,提高自身的責任感,從而自尊自律。通過榜樣效應不僅起到了示范作用,還促進了學生德育水平的不斷提升。
二、開展活動,給學生體驗的機會
責任感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的,是學生在后天的學習中獲得的。因此,只有把學生置身于各種活動中讓學生親自去體驗,去實踐,才能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才能引發(fā)心靈上的回應,從而促使學生形成責任感。
1.在課堂教學中設置教學情境引發(fā)學生的責任感意識
如,課堂中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通過對不同角色的扮演去了解他們的內心經歷,體驗這些角色中所要表現的責任感,從而激發(fā)出學生自身的責任感意識。
2.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社會實踐活動是促使學生責任感內化成行為的重要途徑,只有親身經歷才更能有深切的體會。如,可以組織學生到公共場所進行清掃,培養(yǎng)學生對自然環(huán)境的責任感。
三、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
德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加強學生責任感的培養(yǎng),這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保障。責任感教育包含很多方面,如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擔當意識、奉獻精神等等。因此,在小學德育中要想提高學生責任感的培養(yǎng)就必須有效地結合教學內容,從學生實際出發(fā),根據學情的變化,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優(yōu)化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四、加強家校合作
現代教育認為最有效的教育活動不是簡單的學校教育,而是家校合作。當兩者密切聯(lián)系、有效合作時,更能發(fā)揮出強大的作用,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因此,教師要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與家庭建立起密切的聯(lián)系,雙方共同推動和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如,讓家長參與到教育工作中,與教師共同引導學生,建立家訪制度等等。
總之,在小學德育中培養(yǎng)學生責任感是十分重要的內容,教師必須加以重視,努力把學生培養(yǎng)成一個有責任感的人,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張再良,趙志毅,尹黎.德育應注重培養(yǎng)中小學生的責任意識[J].中小學德育,2012(06).
(作者單位 吉林省樺甸市紅石砬子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