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范大學外語系王薔教授提出,小學英語教學應遵循以下幾條原則:在教學總體目標上,要重興趣、重成就感、重自信心;在課程實施上,要重語言環(huán)境、重頻率;在教學模式與方法上,要重體驗、重實踐、重參與、重創(chuàng)造;在語言教學的目標上,要重語感、重語音語調基礎、重交流能力;在教學評價上,要重態(tài)度、重參與、重努力程度、重交流能力。
王薔教授提出的“十六重”原則可以說對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走向性,有著極強的指導意義?!芭d趣”與“態(tài)度”、“語境”與“語感”、“體驗”與“交流”,每一個關鍵詞的提出都是在告訴我們,小學英語的教學是一個以“工具性”促“人文性”的過程。
作為一線的小學英語教師,這樣的“十六重”是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卻也往往受限于實際的教學環(huán)境——大班化教學。
一、小學英語大班化教學的現(xiàn)狀
1.說得少
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課堂是他們操練英語的主要陣地,課后缺乏語言訓練的環(huán)境。
2.動得少
相信每一位小學英語教師都知道要以游戲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要以情景交際體驗來讓學生“學以致用”,然而要在一個擺滿了60張桌子的教室里開展60人的游戲或各類情景交際活動對老師而言簡直就是一個巨大的考驗?;顒涌臻g狹窄,全身活動無法施展,每每亂成一鍋粥的現(xiàn)狀常常讓老師們采取更為省心的辦法:我說你聽,我讀你跟,我報你寫。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漸漸被遏制,興趣與體驗也無從談起。
3.關注度少
在大班化的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往往習慣性關注那些思維敏捷、有一定基礎的優(yōu)生,他們上課頻頻得到老師的贊賞與鼓勵,學習興趣高漲,加上良好的學習習慣,他們的英語成績能形成良性循環(huán);而部分學生因為內向、羞于開口、沒有英語基礎、家長不夠重視、無法輔導等消極因素,導致教師關注度逐步降低,體驗不到學習英語的樂趣,逐漸失去了學習英語的信心,致使英語成績越來越差。兩極分化在大班化教學的模式下似乎已成難以避免的趨勢。
二、合作教學的定義
“合作教學”(cooperative instruction)是20世紀70年代興起于美國的一種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它以教學中的人際合作和互動為基本特征。它系統(tǒng)利用教學動態(tài)因素之間的合作和互動來促進學習,以團體成績?yōu)樵u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昂献鹘虒W”強調以集體授課為基礎,以合作學習小組活動為主體。
三、利用“合作教學”提高現(xiàn)有大班化小學英語教學的效果
1.合理分組
合理分組是合作學習取得成功的前提。要進行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首先就必須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所謂合理的分組,必須是學生情投意合的組合和教師合理的調控。
曾有學生在周記中寫過這樣一段話:“老師,為什么我不能和我的朋友成為同桌呢?我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得和一個我不喜歡的人坐在一起,多沒勁?。 边@樣的一段話激發(fā)了我分組的靈感:是啊,為什么不可以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權呢?只有民主化的氛圍,才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種良好的學習心理環(huán)境。
于是,我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以及每單元的測試成績把學生分為三層:A層學生處于提高層,他們學習能力強,學習主動,英語基礎好,測試一般都在90分以上;B層學生處于競爭層,他們的學習興趣、英語能力都比較一般,每次測試在七八十分左右;C層的學生處于基礎層,他們聽、說、讀、寫的能力較差,學習興趣不濃厚,學習也不是很自覺。分組時學生可以自由選擇,但是我作了如下規(guī)定:(1)六人一小組。(2)每一小組內必須有A一人、B三人(B1/B2/B3)、C兩人(C1/C2)。(3)課前的預備鈴響前各組員要就位完畢。
值得注意和提醒的是:如此的分組并非教師人為地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教師需要對每一位學生的學習優(yōu)勢和劣勢了如指掌,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有針對性地幫助每一位學生為自己的英語學習定位,并獲取他人的幫助。
2.生生互動
生生互動是“合作教學”的關鍵所在。在英語課堂上,讓我們教師為難的常常就是如何才能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克服害羞和害怕心理,積極參與,大膽開口。而Vygotsky(維戈斯基)認為:學生的能力可分為兩個層次,一個是學生獨立工作時具有的實際能力,另一個是在和別人一道工作時,在有旁人協(xié)助的情況下所能達到的、比實際能力高一級的程度。而“生生互動”式的合作教學的優(yōu)勢就在于,能讓學生的第二種能力得到盡可能的發(fā)揮:利用學生間的互相影響、互相幫助及互相促進,讓所有學生齊心協(xié)力共同營造濃烈的英語交流氛圍。它使一群同齡人面對面地進行思想交流,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大大調動了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合理分組之后,許多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組織都能通過“生生互動”而變得游刃有余。
3.競爭與評價
競爭是最好的催化劑。小學生普遍具有爭強好勝、好表現(xiàn)的心理特點。在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開展適當?shù)慕M與組之間的競賽活動,將操練活動變成競賽前的準備活動,將各種形式的競賽作為學生學習的催化劑,讓學生比學習、比紀律,既激起了他們高漲的學習情緒,又維持了良好的課堂秩序。評價在教學過程中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是對學生成就感的肯定,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參與態(tài)度。在教學評價上,“合作教學”把個人之間的競爭變成小組之間的競爭,把個人記分改成小組的記分,以小組總體成績作為獎勵的依據。同時,教師的評價也不僅僅限于對學生學習知識水平的評價,而是從多方面進行評價,如:(1)態(tài)度。并不苛求小組的每個學生都要達到同樣水平,但要求每個學生都必須積極努力地去做。只要這一小組的每個成員確實認真做了,就能得分。(2)紀律。絕不要求學生一動不動地坐端正,而把教室變成“表演”室、“聊天”室,學生可以小組為單位隨意活動,只要小組的自控能力較好就能得分。自控能力是指學生能耐心欣賞其他小組的回答、表演,能迅速調整自己情緒的能力等。(3)創(chuàng)意。對教師所教的知識或方法能有新穎的構思,或對別的小組設計的思路進行有意識的變化。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宏觀調控”和“政策傾斜”,能對“合作教學”的有效性起到明顯的杠桿作用。如在教學過程中,對于某些必會的基礎單詞或句型,我就要求各組中的同學C回答,或是同學A或B回答不能加分,只有同學C回答方能加分;在進行表演或對話練習時,也會進行“政策傾斜”,如組內的C同學能完整參與展示,或主動與教師進行問答,則雙倍積分等。如此的“宏觀調控”和“政策傾斜”,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學習優(yōu)秀的同學A在組內“一花獨秀”,其他同學也能在組長的幫助下有盡可能多的發(fā)言欲望和機會,有盡可能多的成就感體驗和自信心積累。為此,我特意在班級英語墻上貼上如下的評價表:
這樣的積分榜在團體成績中能體現(xiàn)個人成績,既把每個成員每次得分都清楚地記下,同時記下總分,這樣就能在團體分中也體現(xiàn)出個人的能力,從而使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產生自豪感。另外因為最終是記總體分,這樣做又不會打擊成績稍差學生的積極性,而且每學期結束,我會頒發(fā)三個優(yōu)秀團隊獎和各種單項獎,如“最佳組長獎”“最快進步獎”“最守紀律獎”“最佳作業(yè)獎”等。
總而言之,“合作教學”的合理使用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潛能和主體地位,調節(jié)課堂內的社會心理氣氛,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非認知品質,最大限度地控制大班化教學模式下的兩極分化趨勢,大幅度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