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建構(gòu)平行與相交的概念遠不像當初他們辨別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那樣來得順利,這是因為學生的周邊生活中充斥著“體”,幫助他們積累了大量的“體驗性經(jīng)驗”。而對于“兩條永不相交的直線”,他們既無法通過現(xiàn)象來觀察、驗證,又缺少外顯操作活動來感知、參與的“實踐性經(jīng)驗”,無疑給學生建立概念帶來了不小的困難。
關(guān)注概念教學中的關(guān)鍵要素,就是觸摸學生建構(gòu)概念時認知深處最為柔軟的地帶。那么《平行與相交》的教學中,哪些才是學生不易理解或是容易混淆的關(guān)鍵要素呢?
關(guān)鍵要素一:沒有交點就不是相交,畫得不一樣長就不平行
下圖中兩條直線的位置關(guān)系如何?對相當多的學生而言都存在嚴重挑戰(zhàn)。
[圖1][圖2]
辨清圖1中兩條直線為什么是相交的?圖2中兩條直線為什么是平行的?對學生的認知而言,兩者的障礙是相同的,都是由視覺經(jīng)驗與認知經(jīng)驗的沖突所引起的。明明沒有碰到的兩條線,為什么說是相交的呢?這是圖1帶給學生的困惑。如果兩條直線相互平行,在學生的想象中應(yīng)該是對等的,“模樣兒”要長得一樣才對。圖2在視覺上恰恰超出了學生的固有認知經(jīng)驗。解決這一問題的常見方法,不外乎兩種:孔子的“啟發(fā)式”和蘇格拉底的“產(chǎn)婆術(shù)”。以圖1為例,“啟發(fā)式”通常會這樣處理:
師:圖1中的兩條直線相交嗎?
生:不相交,因為兩條直線隔開了。
師:請注意黑板上畫的是兩條直線,而直線有什么特點呢?
生:直線可以無限延長。
師:我們現(xiàn)在就把這兩條直線都延長(演示),看,相交了么?
生:相交了。
師:現(xiàn)在告訴我,這兩條直線怎樣?
生:相交。
圖2如何讓學生理解兩條直線是平行的呢?“產(chǎn)婆術(shù)”的教學法會這樣處理:
師:圖2中的兩條直線平行嗎?
生:不平行,因為一條線長,而另一條線短短的。
師:如果要把它們變成平行線,有什么辦法嗎?
生:可以把這條短的線畫長些(操作演示)。
師:現(xiàn)在看上去一樣長了,它還是原來的那條線么?
生:是的。
師:那還可以繼續(xù)延長么?
生:可以(操作演示)。
師:現(xiàn)在看上去反而比另一條直線長了,它們還平行么?
生:(笑了)不延長這條直線,它們也是平行的。
從學生認知圖式的形成來看,“啟發(fā)式”采用的是“同化”的方式,讓學生將新經(jīng)驗“同化到一個適當?shù)男睦硪庀蛑小?,成為他們認知結(jié)構(gòu)的一部分;“產(chǎn)婆術(shù)”采用的則是“順應(yīng)”的方式,當學生的既有認知圖式無法同化新經(jīng)驗時,教學則促進學生主動修改原有的圖式,以符合新環(huán)境的要求。“順應(yīng)”對學生學習的積極意義在于,個體的心理狀態(tài)會因為失衡而產(chǎn)生一種內(nèi)驅(qū)力,促使個體進行調(diào)整,而在適應(yīng)環(huán)境時心理上連續(xù)地交替出現(xiàn)平衡與失衡的狀態(tài),可以擴大、提升學習者的圖式結(jié)構(gòu)。
關(guān)鍵要素二:畫平行線就是“合、靠、移、畫”
畫平行線,既是發(fā)展學生動作技能的需要,亦是深化學生對平行線概念認知的過程。但平行線的畫法對學生而言比較難以掌握,其原因有二:一是學生在這之前“數(shù)學地畫圖”只是局限于線段、射線和直線,尚沒有形成基本的畫圖技能;二是教材中只提供了“怎么畫”,卻沒有說明“為什么這么畫”(事實上,由于教材將“垂直”的概念安排在“平行”之后,故而也無法說明),老師大都也無法澄清,只好別出心裁地總結(jié)出所謂畫平行線的“四字要訣”:合(三角尺與已知直線重合)、靠(用直尺靠上三角尺一邊)、移(移動三角尺)、畫(沿三角尺的邊畫出平行線)。這種不帶“心智活動”參與的手工作業(yè),從本質(zhì)上看算不上是數(shù)學活動。盡管畫的是數(shù)學圖形,但這與“照葫蘆畫瓢”并無實質(zhì)上的區(qū)別??梢赃@樣推測,學生一旦忘了這所謂的“四字要訣”,就再也不會畫平行線了。
其實,畫平行線說起來更是木匠的拿手活兒,他們用一塊直角板,沿木板的一邊上下移動,可以作出很多組平行線。道理很簡單,他們利用的是“垂直于同一直線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這一原理。教學中如果不是將“垂直”作為先行概念,我們就得另辟蹊徑。
請看下面的教學片段:
師:如果要我們自己來畫一組平行線,你覺得難在哪兒?
生:容易畫斜了,只要手一抖,線就不直了。
生:容易畫偏了,兩條線間的距離就會不一樣長了。
師:是啊,要解決這些問題,我們能想到什么好辦法嗎?
生:我們可以借助作業(yè)本上的格子來畫。
生:可以利用直尺的兩條邊來畫。
生:書本的這兩條邊也是平行的,我們可以靠著邊來畫。
師:對,這些都是借助不動的兩條邊來畫平行線的。
生:我還可以用三角板來畫。
師:請到前面來,把你的畫法介紹給大家。
生(演示):像這樣,只要把三角板上下移動,就能畫出平行線了。
師:對于她的方法,你們?nèi)绾卧u價?
生:我覺得雖然她移動時很小心,但還是容易畫偏了。
生:這只是看起來好像平行,但不能保證。
生:我有辦法(學生走到講臺前),只要在三角尺的旁邊加一個直尺固定住,這樣移動就不會歪了。
師:為什么呢?
生:因為這樣就把三角尺固定住了,移動時,兩條線之間的距離就不再一會兒大一會兒小了。
師:直尺可以換成三角尺嗎?或者換成其他物體嗎?
生:換什么都行,只要物體的邊是直的就可以。
師:大家同意這樣的看法嗎?讓我們都用這種方法來嘗試畫一組平行線吧。
……
這樣處理,“平行”概念的核心要素被凸顯出來了。所謂的“合、靠、移、畫”其實只是凸顯核心要素的輔助措施,確?!皟蓷l直線間的距離處處相等”才是問題的關(guān)鍵。教學只有擺正了因果關(guān)系,畫平行線才可能內(nèi)化成為學生“知性的技能”。
關(guān)鍵要素三:如刺在喉的“同一平面內(nèi)”
學生原本并不會想到平行線會在“不同的平面內(nèi)”,這也是由他們的經(jīng)驗所決定的。只有到了高中開始學習立體幾何,或許才會意識到這一問題。小學階段在平行線的定義中加上“在同一平面內(nèi)”,看起來多少有點兒畫蛇添足的味道,實在是苦于完整表達概念的需要。這給原本不是問題的教學帶來了“問題”。
若是直接提問:“你們對‘在同一平面內(nèi)’是怎么理解的?”我們多半不能得到滿意的答案。如何引導才會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呢?筆者聽課中歸納出的有效方法大致有以下幾種:
就地取材:引導學生看看教室頂面與墻相交的一條直線,再看看地面與墻相交的一條直線,它們既不相交也不平行,因為它們不在同一平面內(nèi)。
觀察圖片:下圖中的兩座立交橋相交嗎?平行嗎?
自制教具:較為典型的兩種教具一個是長方體,一個是“魔方”。無論是長方體框架模型還是長方體實物,都能讓學生清楚地看出異面上的兩條直線是不平行的。
動態(tài)模型似乎更為形象,教者借助“魔方”的特性,先在同一個面上畫上兩條直線,然后旋轉(zhuǎn)“魔方”,兩條直線自然就不在同一平面了。
這樣的安排帶了些許神秘色彩,吻合了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滿足學生的好奇心的同時,也達到預(yù)期的教學效果。
上面對“平行與相交”教學中關(guān)鍵事件的掃描,都是基于對現(xiàn)行教材中教學內(nèi)容及呈現(xiàn)方式的分析。我國的教材,都先安排教學“平行與相交”,接著教學“垂直”(滬教版教材除外)。這樣安排的優(yōu)點是,先確定好一個平面上的兩條直線的位置關(guān)系,再討論相交中的特殊情況——垂直,由一般到特殊,從編排體系上看似乎更規(guī)整一些。但是,這也給教學帶來了困難。正如前文所分析的:第一,永不相交是一個無限量,并且不可驗證,超越了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第二,介紹平行線的畫法時,只能介紹怎么畫,而無法講清楚為什么這么畫。事實上,教材所介紹的用三角板靠著直尺平移的方法,就是利用了“兩條直線同時垂直于一條直線”的原理。利用直尺的兩邊畫平行線和利用田字格上的線畫平行線,實質(zhì)上利用了“平行線之間的距離處處相等”這一性質(zhì),直線間的距離顯然還是以“垂直”為前提的。這樣一分析,似乎應(yīng)該先教學“垂直”更為合理。張奠宙院士曾對國外的小學數(shù)學教材中關(guān)于平行線的處理方式進行過研究,發(fā)現(xiàn)德國、日本、俄羅斯等國的教材,都采用了較為趨同的辦法,就是先讓學生認識“垂直”,然后再學習“平行”,這樣就用“垂直于同一條直線的兩條直線是平行的”來定義平行線。用垂直定義平行,優(yōu)點顯而易見。但會不會有新的問題產(chǎn)生,如學生對同一平面內(nèi)兩條直線的位置關(guān)系容易受到先行概念“垂直”的干擾?還有,用定理的表述方式來定義平行,雖然邏輯性較強,是否會給低年級的學生帶來理解上的困難?如此等等,尚有待作出更為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