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撰寫了一篇文章,談到在歐美子女做面包師、做手工藝者,父母并不會覺得沒面子。在大學做教授和開卡車,得到的社會尊重是一樣的,沒有什么高低之分。文章引起議論,有人說,這是人才浪費,本來可以當大學教授、科技精英的,跑去做面包了,這不可惜嗎?這是中國式思維。近年來,我們一直討論教育浪費和人才浪費問題,也一直稱要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但是,何為教育浪費和人才浪費,怎樣人盡其才,根本就沒有搞清楚。
一個可以上哈佛的學生,卻選擇去了一所烹飪學校,在我們這里看來,這就是人才浪費。可是,難道去哈佛就是人才,去烹飪學校就不是人才?這種認為“人才”就要進名校的思維,正是中國的“名校情結”。大家都把上名校作為“成才”的道路,卻忽視了學校之間本來就是平等的,每所大學都在培養(yǎng)各自的人才,人才應該有廣泛的選擇。有的學生喜歡手工藝、廚藝,為什么非要求他們?nèi)プx金融、法學呢?扭曲學生想法,逼迫他們按大家的眼光去“人盡其才”,造成他們對自己的職業(yè)并沒有興趣,出不了多大成果,這才是最大的人才浪費。
哈佛畢業(yè)的學生,沒有去華爾街,而去做社區(qū)公益服務者,在我們這里,也被認為是教育和人才的雙重浪費。讀了那么多年書,享受了那么多國家和社會提供的資源,卻去做“低級”的社工,太浪費國家資源,也耽誤自己。前面已經(jīng)分析過,每個人有自己的選擇,大學畢業(yè)之后選擇做什么,應該從自己的興趣出發(fā),只要學生自己愿意,就不是什么人才浪費。至于教育浪費,表面上看確實是這么回事,社工似乎并不需要什么高級文憑、名校文憑。但這還是從學歷來分析教育和人才。同時,也在用傳統(tǒng)的勞動觀念對待社工。
教育有功利的功能,即提高受教育者的技能,以便找到更好的工作;可是教育更有非功利的價值,即提高受教育者本身的認知能力,完善自我。求學讀書的最重要目的,不是獲得一張文憑,而是提高能力,再以這樣的能力,去做新的職業(yè)發(fā)展選擇。所以,評價教育是否浪費,不是由文憑決定,而是由受教育者自身是否有選擇空間決定。如果受教育者有充分的選擇空間,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能力和興趣做自己愿意做的事,這就不是什么教育浪費;反之,如果受教育者的選擇,根本得不到現(xiàn)實的支持,只能放棄自己的選擇,這就可能造成很大的教育浪費。
分析教育浪費和人才浪費問題,必須拋開單一的成才模式思維。而且,也只有打破單一成才模式,才會減少教育浪費和人才浪費。每個受教育者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個性和能力去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而不是所有受教育者不管個性和能力,都去追逐共同的教育,上某一類型的學校。每所學??梢愿鶕?jù)自己的人才培養(yǎng)定位,培養(yǎng)社會所需要的人才,這些人才走向社會,可以到不同行業(yè)施展才華,由此總體提升社會的服務水平,而不是千校一面,導致培養(yǎng)的人才沒有個性,畢業(yè)之后又都去爭搶大家認為好的崗位。再就是,每個社會行業(yè),也該是平等的,政府不該有歧視性政策,社會也不能對行業(yè)進行等級劃分。每個行業(yè)自由競爭發(fā)展,就會推進產(chǎn)業(yè)結構調(diào)整,擴大服務業(yè)的總體比重,也就為大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適合他們發(fā)展的就業(yè)機會。
(選自《中國新聞周刊》2012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