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布局精巧,善于渲染氣氛
整篇文章連貫緊湊,銜接自然,整個布局懸念迭出,跌宕起伏,加之作者以精巧的布局,不斷地氣氛渲染,將氛圍營造得緊張異常,讓人有透不過氣的感覺。
文章開頭劉邦手下的曹無傷向項羽告密“沛公欲王關中”,于是項羽大怒命令“旦日飧士卒,為擊破沛公軍”,一副志在必得、一擊即中的架式。作者又巧妙地插入一句,交待出劉邦和項羽的兵力對比,隨后又敘述了項羽的第一謀臣范增向項羽獻計除掉劉邦,并且要“急擊勿失”。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感,大戰(zhàn)一觸即發(fā)形勢異常緊張。
隨后,作者筆鋒一轉插敘項伯,這一句看似閑筆,實則與前段密銜接。項伯因于張良交情甚密,不想張良與劉邦玉石俱焚,“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毋從俱死也”,進一步烘托出緊張的氣氛。不僅與首段相承,而且為下文張本。得知消息后,張良具實告知劉邦,劉邦極力拉攏項伯,并與張良計議應對之策。項伯回至軍中為劉邦斡旋,“項王許諾”,于是緊張的形勢似乎出現(xiàn)了峰回路轉。
接著,作者用了兩段來敘述鴻門宴會的情形。先是劉邦巧言卑辭向項羽解釋,使項羽對自己的最初想法有所動搖并“留沛公與飲”。宴席上,范增“數(shù)目項王,舉所佩玉玦示之者三”,見“項王默然不應”,范增召來項莊名日舞劍,實則想在宴席上擊殺劉邦,險象環(huán)生,緩和的氣氛又緊張起來。幸得已與劉邦“約為婚姻”的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才使得劉邦有驚無險。這樣終歸不是辦法,于是張良出外召進樊噲,樊噲不僅向項羽展示其勇力,還據(jù)理力陳,一力為劉邦開脫,項王未有以應。緊張形勢再度趨于緩和。
之后,借口如廁而出的劉邦與張良、樊噲共同商議,定計逃脫。通過劉邦敘述所帶的本欲獻給項羽和范增的白璧和玉斗都“會其怒,不敢獻”,從側面寫出了宴會上的氣氛是多少的緊張。也是基于這樣的局面,劉邦最終選擇“置車騎,脫身獨騎”與四名心腹將士間道回霸上。待劉邦回到軍中后,張良方才“入謝”說明劉邦因懼怕項羽督過,“脫身獨去,已至軍矣”,并代劉邦獻上白璧和玉斗。項羽接受白璧,范增則將玉斗置地拔劍破之,劉邦之險消彌于無形,所有緊張的氣氛冰消瓦解。
文章最后劉邦回營“立誅殺曹無傷”,標志著鴻門宴這一場較量最終以劉邦勝利而宣告結束。
二、通過對話描寫,突顯人物性格
《鴻門宴》最突出的特點之一,就是通過人物對話突顯人物性格。文章中就是通過劉邦對話的描寫,把劉邦的機變和奸詐刻畫得入木三分。
文章第二段項伯連夜通知張良,張良將消息透露給劉邦時,劉邦連續(xù)兩個“為之奈何”,并大罵為他出稱王主意為“鯫生”,表現(xiàn)也了他的焦急和氣急敗壞。當他得知項伯到來時,問了一句“君安與項伯有故?”不僅反映出他的奸詐,連作為他的第一謀臣的張良都不完全相信,并且也體現(xiàn)出了他的深謀遠慮,想借此問話來探知張良與項伯關系的親密程度,以利于自己進一步謀劃。果然,得知張項關系非同尋常時,他先問張良“孰與君少長?”知道項伯年長后,又說“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并極力拉攏,約為婚姻,然后又切入正題,“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本來他的想法就是“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當聽到項羽欲攻擊他時,他就煞有介事的表明自己沒有反意,又是“待”、又是“日夜望”的,極力表白,意圖通過項伯為他斡旋,以保存實力、再圖發(fā)展,其詭詐和老謀深算躍然紙上。
最精彩的還要看劉邦見到項羽時的一番說辭,“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边@段話十分巧妙,因為有了項伯為其說情作為鋪墊,他不必再去向項羽露骨地表白,避免假話說得過頭,反使項羽生疑,含蓄表達,還是謙卑稱自己為臣,把項羽極力捧高,先找出自己與項羽的共同之處,作為攻秦的戰(zhàn)友,兩人間本沒有隔閡,因為小人之言,才使項羽對自己有了猜疑。如此言辭,為自己留足了余地,他可以根據(jù)項羽的反應進一步判斷,如果項伯沒有為其說情,他可以繼續(xù)表白。這一番說辭雖為假話,但是合情合理,切合劉邦的身份和當時的時機,令項羽難辨真假,把劉邦的詭詐權謀刻畫得淋漓盡致。
三、語言精煉,生動傳神
文章在語言的組織和運用上達到了極高的水準,凝煉精巧,寥寥數(shù)語,即生動傳神,盡現(xiàn)紙上。文中,對項羽的描寫著墨并不多,但卻把他優(yōu)柔寡斷、坦率自信、盲目自大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聽到曹無傷向他報告劉邦“欲王關中”之時,項羽大怒,并下令“旦日飧士卒,為擊破沛公軍”,簡短一句,既寫出了他的自信,也流露出了他的自大。項伯從劉邦軍中歸來向他轉述劉邦的說辭,并說“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之時,盛怒之下的項羽居然許諾,他的優(yōu)柔寡斷呼之欲出。
劉邦至鴻門向項羽謝罪,巧言善辯的劉邦一番說辭正合項羽的心意,也完全消了他的火,泄了他的氣,居然口無遮攔地將忠于他的劉邦部屬這樣的軍國機密泄露出去,“不然,籍何以至此?”意思是這不是我的錯誤,是你的手下和我說的。在宴席座次的安排上也體現(xiàn)出了他的自大,他處主位,范增次之,劉邦第三,張良西向而侍。宴會上,范增的“數(shù)目”和“示之者三”,通過對次數(shù)的詳細描寫,表明了范增殺劉邦的決心之大,而“默然不應”這四個字,刻畫出了項羽的坦率和自信,既然劉邦沒有反意,只是曹無傷誤傳消息,那就不用對劉邦動手了。當樊噲被張良召入,項羽一系列簡短的對話,及最后對樊噲為劉邦的辯解“未有以應”都表現(xiàn)了他的豪爽自信和優(yōu)柔寡斷。劉邦間道逃脫,張良入帳,說明劉邦已回去,并代劉邦獻上白璧和玉斗,寫項羽是“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說明他覺得反正劉邦也沒有反意,回去就回去吧,既然給我禮物,我就收下好了。而范增則不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而破之”,并悲嘆“豎子不足與謀”,功敗垂成、恨鐵不成鋼之態(tài)躍然紙上。文章最后一句通過“立誅殺曹無傷”中的“立”字對劉邦和項羽進行了一個對比,也對兩人最終的結果進行了預測。
作者簡介:朱玉寧,吉林省白城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