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青
【摘 要】石黑一雄的《別讓我走》借克隆人凱西·H 的陳述,用極其傷感的筆觸呈現(xiàn)了人類移植器官的克隆人的世界。本書探討的是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探討的是人的靈魂之所在,人的生命到底可不可以被限定存活的目的,人的價值到底是在于「自由的靈魂」,還是命定的奉獻。情感上的共鳴讓我們深思生命的平等價值以及反思超前科技帶來的后果。
【關(guān)鍵詞】石黑一雄;《別讓我走》;克隆人;生命價值
著名日裔英國作家石黑一雄的長篇小說《別讓我走》(Never Let Me Go)故事從一所奇怪的學(xué)校展開,學(xué)生們在“監(jiān)護人”的細(xì)心照看下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校方非常重視學(xué)生的健康問題,禁止所有人吸煙,相反的,在青少年性教育方面卻采取少見的開明政策。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男孩與女孩們發(fā)展出了有別于戀人般的伙伴關(guān)系。比起性愛,他們浪費更多時間編織著屬于他們自己的神化——在各種對于“監(jiān)護人”的生活、神秘捐助者的身份以及未來命運的猜想中,時間緩緩流逝。
當(dāng)主人公們獲悉自己被學(xué)校欺騙,而真實身份是克隆人時,他們心中并未激起任何激烈的情緒。因為真相早在校園時代心理衛(wèi)生課時已經(jīng)到來,此時此刻所發(fā)生的一切,沒有一件是在意料之外。對讀者而言,在了解主人公們生而為人的使命實際上是為大型手術(shù)提供必要的配件這一點時,故事也進入到了高潮階段。石黑一雄隨即插入了一段宛如田園詩般的生活描寫,緊接著,死亡的陰影就落在了“捐助者”與“捐助者看護”這兩個不同身份的克隆人身上。
小說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描寫凱西·H,湯米·D和露絲等一群兒童在英格蘭鄉(xiāng)間的寄宿學(xué)校高貴和又謹(jǐn)慎的學(xué)習(xí)生活;第二部分離開黑爾舍姆學(xué)校后寄居在一個被稱為“村舍“的地方,進入一個過渡期,也就是等待捐獻時期:等待成熟,不管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的,再被送去培訓(xùn),前往康復(fù)中心正式稱為器官的“捐獻者”;第三部分描寫大部分小說人物步入生命的最后階段:終結(jié),即石黑一雄在小說中時常用的詞:complete。生命的“終結(jié)”,這也是整部小說中最悲哀凄婉,充滿著無奈的宿命感的地方。
石黑一雄曾在他的另外比一部小說《長日將盡》中,借管家史蒂夫之口說:“對你我這樣的人而言,殘酷的現(xiàn)實是我們別無選擇,只能將我們的命運交給那些身處世界之軸心、雇用我們的偉大紳士。”[2]現(xiàn)代文明正是被這一小部分所謂紳士玩弄于鼓掌,他們可以任意裁決別人的命運,而在現(xiàn)代文明走向無比輝煌之際,誰又能料到其對人類的未來是福還是禍?
這縱然是個帶有輕微科幻色彩的故事,經(jīng)由31歲的女主人公回首往事、娓娓道來,將童年與青春時代所發(fā)生的每一樁小事情都在回憶中被巧妙地串在一起。表面看似平常平凡,似乎沒有什么破綻,但暗藏的種種線索卻不免令人在洶涌暗流中滑向黑暗的深層。當(dāng)人類所有美好將面臨被剝奪時,世界將只剩一片污染。[3]
一、克隆人情何以堪
主角凱西與露絲,在黑爾舍姆寄宿學(xué)校內(nèi)一同成長,一同戀上了青梅竹馬的男生湯米。面對已被預(yù)設(shè)的人生,愛情與友情,何去何從?本來平凡的三角戀,正因與凡塵俗世凡無異,才突顯了克隆人也有情有欲有求有掙扎。除了愛情,小說表達更深層的矛盾:學(xué)校與社會、靈與欲、進與退、是與非、真與幻、生與死。
黑爾舍姆寄宿學(xué)校除卻神秘感外,與一般學(xué)校無異,讓人讀書識字、學(xué)習(xí)藝術(shù)、參與運動,唯學(xué)懂的一切似乎跟現(xiàn)實毫無關(guān)系。主角們離開象牙塔后,面對可怕的現(xiàn)實,茫然若失,特別是他們走到碼頭的一幕,仿佛沒有盡頭,前路一片迷惘,一如人生。
有一段描寫讓人尤其深刻,克隆人在學(xué)校起床后,排列整齊,一個接一個地拿取一瓶一瓶的鮮奶,像機械般準(zhǔn)確無誤,正好與克隆人的情感形成強烈的對比。面對不能逆轉(zhuǎn)的命運,他們逃不出器官捐獻計劃,也如人們在動蕩不安的時代,唯一希望抓緊摯愛,安然渡過將降臨的無盡恐懼。徨恐正揭示了人性的陰暗面,在迷惑的愛情里,露絲「先下手為強」,終未開花結(jié)果,唯走到生命盡頭,方才千方百計想補償。
二、生命本無奈
片中擱在沙灘而非在海中的船,恰好象征人生的無奈。有時,無論我們多努力在生命的航線上行駛,盡管我們知道方向,費勁地畫出自己的軌跡亦徒然。三人之中,湯米是對改變命運存最大希望的一個,他不顧一切直奔往那艘船,并一直儲著畫下來的畫,就是最好的證據(jù)。希望愈大,失望愈大。凱西與湯米在生死離別之際,認(rèn)清最愛,試圖改變命運,終落空。湯米只在歸途中,啕嚎大哭,對生命的無奈遠遠超出個人的力量發(fā)出哀鳴。
對自己命運一無所知的克隆人和知曉內(nèi)情的人類對于這種無奈的不同解讀,將整部小說推向高潮。這些有血有肉、有思想又有靈魂、能愛亦能恨的克隆人和利用超前科技創(chuàng)作出他們的自私人類形成鮮明的對比。石黑一雄身上兼具的英國人隱忍克制的性格和日本人特有的“物哀”之情在此充分體現(xiàn)出來。一方面,在知道自己的特別之處后,他們并沒有逃跑或是去抗拒,反而從道德上,守規(guī)矩地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另一方面,主人公內(nèi)心的悲哀,對自己作為“物”的哀傷之情是讓讀者最為同情和產(chǎn)生共鳴之處。
三、完全生命,成就大愛,價值所在
小說中一再用 “complete”一字,其一是指克隆人完成每一次的器官捐獻,另一方面亦指當(dāng)克隆人捱不過一次又一次的捐獻,他們會希望別人協(xié)助「完成」生命,賦予尊嚴(yán)地死去。其實“complete”背后真正回到起點:克隆人的生命之所以為之“complete”,是因為他們的生存意義就是器官捐獻。
小說最后部分,凱西滿眶淚水,望著無際田野說:“What Im not sure about is whether our lives have been so different from the lives of the people we save. We all complete.”說明了每一類人都有存在的價值,所有人都是完全的。“And none of us really understand what we have lived through. Or feel we have had enough time.”正好提醒我們:沒有人真正了解到自己所渡過的一生,并且覺得自己已活夠。在《別讓我走》中,石黑一雄幾乎沒有用“死亡”這一詞語,而是用了一些委婉語來暗示死亡,藝術(shù)性地展示了人類對死亡的懼怕。
四、只活一次
克隆人的意念,正代表人性的「貪」。人從誕下來就有生存權(quán)利,但渺小如我們,能控制命運嗎?逆天而行,終自食其果。小說更帶出一個發(fā)人深省的問題:人是為別人,還是為自己而活?如果克隆人只是原形的影子,為器官捐獻而活;那么你又是誰的影子,為誰而活?石黑一雄的小說一直都在探索普通人在不可抗拒的環(huán)境下的生存狀態(tài)。作為一個當(dāng)代寓言,《別讓我走》并沒有對制造克隆人進行簡單化的、非錯即對的道德批判,而是以克隆人的角度反思了現(xiàn)代人的生存。它促使讀者在日常瑣碎的生活中反思人生,思考本真的存在。我們該如何認(rèn)清生命中的重要事物,該如何自由地選擇并承擔(dān)其后果,該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利用自己自由,創(chuàng)造我們的價值。[1]畢竟,你我只能活一次。
五、總結(jié)
在石黑一雄的小說世界中,人一生下來,便注定要被孤伶伶的拋擲到這個世界上,被龐大的社會機器所控制,情感被壓抑了,于是就連性、愛與夢想,這些人類最為美好的本能,也都被剝奪的一干二凈。甚至就連文學(xué)、藝術(shù)的創(chuàng)作,都有可能被權(quán)力所污染,而不是出自于靈魂深處最真實的吶喊。在這個缺陷重重、必定要邁向毀壞的世界,無疑是令人悲觀的,然而,石黑一雄卻肯定了愛的力量,將會使人類的罪惡和軟弱,都獲得救贖懺悔,而悲哀也因此升華。在《別讓我走》的末了,凱西與湯米終于重拾愛的勇氣,即使它的到來,為時已晚,但它不是一時的肉體激情,它是靈魂上永恒的平和與寧靜,也是任何人都不能帶走的回憶。
參考文獻:
[1]郭國良,李春.“宿命”下的自由生存-《永遠別讓我離去》中的生存取向[J].外國文學(xué),2007.2: 4-9.
[2]信慧敏.《千萬別丟下我》的后人類書寫[J].當(dāng)代外國文學(xué),2012.4: 129-136.
[3]朱葉,趙艷麗.無奈的哀鳴-評石黑一雄新作《千萬別棄我而去》[J].當(dāng)代外國文學(xué),2006.2: 156-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