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昆達 ,萬 甜
(1.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康復醫(yī)院 福建 福州 350003;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康復重點實驗室,福建 福州 350003;3.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骨傷學院,福建 福州350122)
膝骨性關節(jié)炎(簡稱KOA)是中老年人易患的一種慢性關節(jié)疾病。臨床以膝關節(jié)疼痛和關節(jié)活動障礙等為主要表現(xiàn),其中臨床上以疼痛為主訴者占多數(shù)。本研究通過觀察毫火針治療30例膝骨性關節(jié)炎的鎮(zhèn)痛效果,療效滿意,現(xiàn)總結如下。
1.1 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1995年美國風濕病協(xié)會修訂的KOA診斷標準[1]制定。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相關標準。
1.2 排除標準 ① 晚期殘廢、畸形、喪失勞動能力者;② 合并有強直性脊柱炎、痛風或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并發(fā)癥影響膝關節(jié),如褐黃病、牛皮癬、代謝性骨病、急性創(chuàng)傷、梅毒性神經病等;③治療前1周內用過糖皮質激素或消炎鎮(zhèn)痛藥者;④合并精神病患者或肝、腎、心血管、胃、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疾病者;⑤ 哺乳期婦女或妊娠;⑥治療不合作者。
1.3 一般資料 收集60例均來源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康復醫(yī)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門診及住院患者,按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治療組(毫火針組)和對照組(針刺組)各30例。2組一般資料經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 1。按1994年國務院頒發(fā)的《醫(yī)院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149號)第33條規(guī)定對患者的治療及風險進行如實告知,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2.1 治療方法
2.1.1 治療組 采用毫火針治療,① 取穴:內外膝眼、陽陵泉、血海、阿是穴。② 器具:28號1.5寸華佗牌針灸針、酒精燈、碘伏。③ 操作:患者仰臥位,腘窩部墊枕頭,使膝關節(jié)呈屈曲狀;嚴格消毒,以標記處為中心螺旋向外,操作時醫(yī)者左手持酒精燈,右手持針,針灸針燒紅后,對準穴位,速進疾出刺入2~3 mm;內膝眼穴向外上方斜刺,外膝眼穴向內上方斜刺,其余穴位直刺;出針后使用無菌棉簽壓住進針點,無菌創(chuàng)口貼敷蓋進針點。④注意事項:在施針前應對患者進行耐心解釋、心理安慰,減少對毫火針的畏懼,使患者能精神放松;施針前所刺部位表面皮膚要嚴格消毒,針后囑患者保持針孔清潔,以防感染;如有燙傷、水泡,可予濕潤燙傷膏外涂或經消毒排水處理。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s)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s)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n 男 女3030年齡/歲57.86±7.0558.67±6.8514161614病程/月38.1±15.237.4±17.2
2.1.2 對照組 采用針刺治療,① 取穴同治療組。②操作:患者取仰臥位,穴位嚴格消毒,采用消毒棉球夾持針身,運用彈針法垂直穴位進針,進針深度為2~3 cm;進針后均施捻轉,行平補平瀉手法,中度刺激,使針下得氣。留針30 min。
2.1.3 療程 2組均隔日1次,10 d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2 d,3個療程后統(tǒng)計療效。
2.2 療效觀察
2.2.1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制定,分臨床控制、顯效、有效、無效 4 級。
2.2.2 疼痛評分標準 參考文獻[3],① 不痛或偶有不適,評分30分;②微痛或勞累后痛,評分25分;③ 疼痛能忍受,但干擾情緒,評分15分;④ 需服止痛藥,休息亦不減,評分5分;⑤ 疼痛難忍,無法控制,評分0分。
2.2.3 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測定關節(jié)滑液中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含量,采用γ放射免疫計算法測定。所用檢測儀器:半自動化生化分析儀(意大利生物技術公司,BT224),γ放射免疫計數(shù)儀(西安核儀器廠,F(xiàn)J-2008PS);試劑:IL-1、IL-6、TNF-α 放免試劑盒(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yī)院)。
2.2.4 安全性觀察 治療前后檢測血、尿、大便常規(guī),肝功能、腎功能、常規(guī)心電圖以及記錄不良反應。
3.1 2組療效比較 見表2。
3.2 2組疼痛評分比較 見表3。
表2 2組療效比較
表3 2組疼痛評分比較(±s) 分
表3 2組疼痛評分比較(±s)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1) P<0.05。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治療后25.68±3.551)22.68±4.12治療前17.34±6.3216.66±7.01 n 3030
3.3 2組關節(jié)滑液相關炎性因子測定結果比較 見表4。 與治療前比較,2組治療后IL-1、IL-6、TNF-α含量均顯著降低(P<0.05),治療組下降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P<0.05)。
表4 2組 IL-1、IL-6、TNF-α 測定結果比較(±s)ng/mL
表4 2組 IL-1、IL-6、TNF-α 測定結果比較(±s)ng/mL
注:與治療前比較,1) P<0.05;與對照組比較,2) P<0.05。
組別治療組n 30對照組30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IL-1221.21±14.32203.25±12.081)2)219.45±13.71208.81±11.421)IL-6132.11±12.3297.07±10.151)2)129.42±13.05106.74±9.541)TNF-α 250.24±22.81220.72±19.521)2)258.17±17.76231.15±19.241)
3.4 安全性評價 治療組出現(xiàn)燙傷水泡1例,經消毒排水處理后未感染。治療前后血、尿、便常規(guī),肝腎功能、心電圖2組均無明顯異常變化。
祖國醫(yī)學認為,KOA屬于“痹癥、骨痹”范疇,外因常常由“風、寒、濕”三氣雜至,侵犯人體肢體的經絡、肌肉、關節(jié),日久遷延不愈,因而疼痛?!稄埵厢t(yī)通·諸痛門·膝痛》曰“膝為筋之府,……膝痛無有不因肝腎虛者,虛則風寒濕氣襲之”。強調肝腎虧虛、筋骨失養(yǎng)是發(fā)病的根本原因,因此,本病屬本虛標實證。但目前尚無逆轉或中止KOA的藥物,治療的目的主要是緩解疼痛、阻止及延緩疾病的發(fā)展、保護關節(jié)功能。
傳統(tǒng)的針灸療法一直是治療KOA的有效手段。毫火針具有刺法和熱療的雙重作用,是中醫(yī)針刺的基礎上配合熱療作用,通過針體將熱能傳到關節(jié)及周邊穴位,有溫陽驅寒、行氣活血、通絡止痛之功效,達到通則不痛的目的。研究[4]表明:毫火針可以有效提高治療刺激量,能夠利用溫熱的作用加速局部血液循環(huán)及新陳代謝,有利于組織的恢復及再生,可有效消除患者疼痛。在取穴上,以痛為腧、局部取穴是運用針刺治療KOA的基本原則。本研究選用膝關節(jié)局部的腧穴內膝眼、外膝眼為主穴,體現(xiàn)針灸的近治作用[5]。
本實驗結果顯示:毫火針治療后IL-1、IL-6、TNF-α含量均降低,優(yōu)于針刺組,提示毫火針可能通過抑制關節(jié)滑液IL-1、IL-6、TNF-α表達,減輕炎癥刺激,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是治療膝骨性關節(jié)炎的有效方法,值得臨床推廣。
[1]曾慶徐.骨關節(jié)炎[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
[2]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349-353.
[3]朱正剛.療骨丸治療膝骨性關節(jié)炎42例臨床觀察[J].中醫(yī)雜志,1992,33(11):38.
[4]李彬,謝新才,王麟鵬.火針治療膝骨關節(jié)炎臨床觀察[J].北京中醫(yī)藥,2011,30(12):923-925.
[5]洪昆達,李俐,李西海,等.溫針治療中醫(yī)不同證型膝骨性關節(jié)炎的臨床研究[J]. 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2,32(11):1466-1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