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娟
摘 要:現代化道路的探索是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個國家都必須面對的問題。本文力圖以傳統文化為切入點,試圖說明在現代化道路的建設中無法規(guī)避的傳統文化、國民性等問題,而能否正確地處理這些問題又是中國現代化道路探索與建設的關鍵一環(huán)。
關鍵詞:傳統文化;現代化;國民性;探索
一、關于現代化及其道路的探索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也在逐漸增強,軍事,科技,航天,經濟,政治制度等領域的現代化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國力的重要標志。現代化具有空間特性也具有時間特性。不同的國家處在不同的地理空間,由于資源條件和周邊環(huán)境的不同,現代化的選擇模式就會不同;同時不同的國家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其現代化的路徑選擇會有所不同。
因此,討論現代化的問題既離不開某國的空間位置更離不開其歷史和傳統,不同的歷史傳統造就了不同的精神文化沉淀和物質的積累,這就決定了現代化的起點和基礎的不同,從而現代化的路徑也將是不同的。按照基本達成共識的理解,現代化的內容應包括三個層面:一是物質層面的現代化,主要體現在生活的豐裕、收入水平的提高等方面;二是精神層面的現代化,主要體現在人的精神世界的提升和價值觀的變革;三是制度層面的現代化,主要表現是社會制度實現了公正與效率的有機統一。現代化建設應是物質、精神、制度等層面現代化建設的有機統一,三者缺一不可。
回首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我們清楚,中國的近代化是在西方殖民大炮的轟鳴下開始的,中國近代化的探索過程曲折而反復。與西方國家現代化的探索過程恰好相反,中國的近代化經歷了從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變革的不同發(fā)展過程。梁啟超在《五十年中國進化概論》中把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劃分為三期:第一期先從器物上感覺不足,于是福建船政學堂、上海制造局等漸次設立起來;第二期從制度上感覺不足,所以拿變法維新做一面大旗,在社會上開始運動;第三期,便是從文化根本上感覺不足,革命成功將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逐漸認識到社會文化是整套的,要拿舊心理運用新制度,決計不可能,最后要求人格的覺醒。
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以新的歷史面貌和姿態(tài)重新站立在世界的東方。經過反復的曲折探索,我們摒棄了大躍進的激進,打破了人民公社的大鍋飯,走進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yè)成為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心中的理想和寄托。從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不僅要重視物質制度層面的文明,還要建設精神人文層面的文明,目標已經明確了,但執(zhí)行路徑該如何選擇?即中國現代化的切入點是什么?是重點著力于體制、制度的變革?還是重點著力于經濟發(fā)展水平的提高?或是重點致力于人文思想的創(chuàng)新?從長期看,應當是三者綜合推進,協調發(fā)展;但任何的發(fā)展和推進都需要有一個突破口或是切入點,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這個點在哪?回答這個問題需要我們對現代化的實質亦或是對真正大國的主要標志有一個嶄新的認識和視角。現代化除以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政治制度為內容外,還因該包括人的現代化,而真正的大國,也應該有自己的一種文化,甚至是一種普世價值觀。歸根到底,我們要用什么樣的文化,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我們要把我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甚至是整個世界交付予什么樣的后代手中,即重點在于文化和人。
二、傳統文化與現代化道路的探索
所謂中國傳統文化,“就是指在中國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并沿傳下來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從狹義上說,就是指中國獨特的思想、道德、風俗、心態(tài)、文學藝術體系?!北仨氈赋?,傳統文化絕不是一種靜止的文化,就像歷史一樣它是動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是不斷發(fā)展變化著的,它具有生命力,經過世世代代它依然會以不同的形式潛在于社會和人的頭腦中,并在歷史發(fā)展中不斷完善和成熟,以此延至未來。中國有著悠久歷史,然而大部分的歷史停留在封建社會和農業(yè)文明中,歷史在給我們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精神文明財富的同時也給了我們思想上的包袱,積淀的文化不可避免的在我們每個人的思想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不管我們是否意識到,都影響著我們的國民思想。
中國傳統文化的骨干是儒學,但并非只有儒學。儒學著重于倫理和政治。從西漢開始,就強調以仁德治天下,把宗族倫理拓展到整個國家的治理,后來發(fā)展為一個完整的公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套體現了宗法、倫理與政治統一,完全符合當時的經濟社會發(fā)展狀況。 歷史在發(fā)展,時代在前進,即使是自己的東西也要及時進行相應的調整以適應自身發(fā)展的需要,這就是與時俱進!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很多精華,儒家思想中的仁愛精神,如做人的道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樸實無華的人生信條,以及“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崇高理想,都是各族普遍適用的閃爍著人性光輝的可珍貴的思想,還有對事物的整體辨證思想等。但是,這些精華在上世紀被破壞得體無完膚,正如辜鴻銘在中國人的精神中所言:如今的中國人除了外表沒有變化,已經不像中國人了。在某種程度上講,我們對中國的歷史、文化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沒有很好地利用優(yōu)秀傳統文化對國民性進行改造,也沒有很好地意識到傳統文化中的某些方面及某些優(yōu)秀的部分,是一個民族的根系所在,正如不懂得歷史我們如何邁步,沒有了顯著的文化特色,何言我們?yōu)橹腥A民族?因此中國文化的現代化離不開傳統,傳統并非都不現代。
不可否認,傳統文化中仍有糟粕沒有消除, 而這些糟粕也正是國民性改造的重點,而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可以成為國民性改造的催化劑。
傳統并非不現代,現代不必完全擯棄傳統。正如季羨林先生所言:“傳統文化代表文化的民族性,現代化代表文化的時代性。二者都是客觀存在,是否定不掉的。二者之間的關系是矛盾統一,既相反,又相承。在歷史上任何時代,任何正常發(fā)展的國家都努力去解決的。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矛盾。這一個矛盾解決好了,達到暫時的統一,文化就能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國家的社會生產力也會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經濟就能繁榮?!蔽覀兊奈幕瘋鹘y和現代性并不矛盾,如果沒有傳統的參與,現代性的方向容易迷失。另一方面?zhèn)鹘y自身也需要調整、重建、變異和改造。而在這過程中,如果沒有不同的文化為參照系,不大膽移植和嫁接世界各國的文化,我們的現代化不僅是孤立的也是不可能實現的。 對西學進行理性的批判改造,并與中國傳統文化形成創(chuàng)造性的結合才是真正的王道。章太炎先生曾說過 “只佩服別國的學說,對著本國的學說,不論精粗美丑,一概不采,這是第一種偏心”。如果能找到恰當的結合點,以中國傳統為主,將東西兩種文化巧妙地創(chuàng)造性的結合,以此推動國民改造和現代化進程,不失為一條正途。
人是歷史轉變的決定因素,也是歷史發(fā)展的推動者,人的思想的改造在整個社會改造中具有決定意義。人作為社會發(fā)展的主要個體和群體組成者在現代化過程中的能動與主導作用不可否認。早在20世紀初葉,梁啟超等文化先驅們就意識到改造傳統文化和國民性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中國的現代化最終離不開國民性的改造。
各國的現代化建設經驗表明,現代化從來就不可能孤立地進行,而總是和各國固有的文化傳統以及長期以來形成的價值觀念緊密地交織在一起, 歷史上傳承下來的既定的文化和社會關系模式,往往制約著人們的思想觀念,而這種思想觀念又決定了人的行為方式。
因此,在現代化建設中,我們幾乎無法擺脫從歷史上承襲下來的現實境況、制度及價值觀的制約,我們似乎只能在傳統文化的范圍內以自己的特殊方式審視并建設現代化。有史以來,在中華大地上,中華民族就表現出了自己獨特的智慧和力量。建長城,鑿運河,抗擊異族侵略,勇攀科學高峰,發(fā)達的倫理道德文化等等,無不確證了中華民族的內聚力和戰(zhàn)天斗地的民族意志。這些罕見的民族品質,正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yè)的精神動力和力量源泉。特別是傳統文化中蘊藏的豐富的道德資源,對培育現代精神文明具有不可或缺的價值。
新中國成立后,從五講四美三熱愛到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教育要面向現代化,培養(yǎng)四有新人,到三個代表,科教興國,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黨員先進性教育,三講,八榮八恥,和諧社會,實質都是國家在探索對國民改造的嘗試,與此同時,也是在輸出一種價值觀。要想成為一個真正的強國,這個強國應該有自己的民族文化特征,有為世界所接受的價值觀,而不是現在的西方文化的主導。
對于中國來說,我們在封建時期耗費太多的時間孤芳自賞,然后又從封建社會一下子跳躍到社會主義社會,民主思想沒有能經過資本主義社會的發(fā)展成熟;而在當今的世界叢林中,中國要想成為世界強國,僅有物質文明遠遠不夠,更重要的還是應該改造我們的傳統文化,改造我們國民的思想,使中國真正的崛起和復興,實現偉大的中國夢。
(作者單位:海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