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魏
摘 要:一個國家的政治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其對外政策。日本對我國釣魚島的覬覦和其政治文化有很大聯(lián)系?!皪u國特性”使其對釣魚島格外敏感,“集團意識”使其妄圖以釣魚島為突破口向國際社會表明其“領土”訴求,“恥感文化”使其在釣魚島問題上顛倒黑白。從日本的政治文化看其對釣魚島的覬覦,有助于我們在探索對日方針政策制定的道路上邁出更堅實的步伐,以做到有的放矢。
關鍵詞:日本;政治文化;對外政策
中圖分類號:D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6-0035-02
一國的對外政策總是受政治文化的影響并體現(xiàn)該國的政治文化。在國家層面上,政治文化影響對外政策的內容;在個人層面上,政治文化影響決策者的對外決策方法。從一國政治文化入手研究一國對外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日本政治文化的特性與其對釣魚島覬覦的關系
著名的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將日本民族的特點比作“菊與刀”。她認為“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愛美,既蠻橫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適應性,既順應又不甘任人擺布,既忠貞不貳又會背信棄義,既勇敢又膽怯,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而且這一切相互矛盾的氣質都是在最高的程度上表現(xiàn)出來的”[1]。
(一)日本“島國特性”所形成的民族自大與自卑心理與其對釣魚島問題的敏感性
日本民族的自大心理使其對釣魚島爭端帶來的嚴重后果缺少清醒的認識。日本沒有意識到當今的國際形勢已經(jīng)不是過去,中國的綜合國力已經(jīng)今非昔比。自大心理使日本右翼勢力產生幻想,妄圖像過去一樣侵略中國的固有領土,必然是徒勞無果。
日本民族的自卑心理。從地理的角度來講,日本是個生存條件極差的國家,資源匱乏又自然災害頻繁。強烈的自卑感使日本民族形成了過分的防御心態(tài)和戒備心理,極具危機意識,往往會將別人的正常行為敏感地認為是針對自己,具有“神經(jīng)質”的特征。釣魚島作為一個具有重要戰(zhàn)略地位的島嶼,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日本害怕中國開發(fā)釣魚島,認為對釣魚島的開發(fā)可能威脅到日本的安全。這種自卑的心理促使日本對中國擁有自己固有的島嶼竟感到極度敏感。這種神經(jīng)質的反應不得不讓人警惕。
(二)“集團意識”下的等級觀念與“恃強凌弱”的心態(tài)導致其對釣魚島覬覦的野心
“集團意識”是針對以個人為主體的西方文化而言的。這就是以無比強烈的歸屬感為基礎,個人對所屬的集團竭盡忠誠,無私奉獻,并為該集團的成員與他人保持行動上的一致[2]。集團主義是日本民族最核心的力量,他們歷來有一種崇尚集體的情感。在一個集體中,有一套完整的等級制度,人們應該“恪守本分”、“各得其所”。
日本“恪守本分”的等級觀念。日本人認為國際社會是個“金字塔”結構,各個國家按其大小、強弱、貧富等標準處于不同位置上,國際社會中各個民族應該“恪守本分”,世界各國應統(tǒng)一于國際等級所固定起來的世界中。正因為如此,日本把自己定位為“西方一員”,認為當今世界是美國主導的西方世界,美日韓是戰(zhàn)略盟友。在日韓島嶼爭端中,日本相對不是很強硬。同時,日本認為俄羅斯是軍事大國,而且在二戰(zhàn)中,日本關東軍在中國東北遭到蘇聯(lián)紅軍的毀滅性打擊。在南千島群島問題上,日本顯然信心不足。因此,在一系列的島嶼爭端中,日本企圖以釣魚島為突破口,妄圖再次侵占中國領土。
在等級觀念下對強者的依賴。在對外關系中反映為“依附強援”“與強者為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日本一直依賴于美國,美國出于亞太戰(zhàn)略的考慮,也以日本為戰(zhàn)略基點之一,牽制中國。美國對釣魚島爭端的曖昧態(tài)度促使了日本覬覦釣魚島的野心。
信從“馬太效應”的叢林法則?!榜R太效應”的原則就是“弱肉強食”,日本人的等級制觀念與對強者的依賴必然使其在國際社會中極力向外擴張推行強權政治,而日本要擴大自身影響力會不惜犧牲他國利益,遵從“物競天擇”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理論,并對其他國家進行侵略與掠奪。中國已經(jīng)不是近代以來的那個任人宰割的中國,而是有能力維護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強大中國。
(三)道德感、責任意識薄弱的“恥感文化”使其在釣魚島問題上顛倒黑白
美國學者本尼迪克特在《菊與刀》中解釋道:“真正的恥感文化依賴外在強制力以達到善行,真正的罪感文化則依賴內在的罪惡自覺。恥感是對他人批評的反應,一個人由于被公眾的嘲笑、摒棄或自以為受到嘲笑而感到羞恥,不管情況為何,恥感都是強烈的強制力,但先決條件是必須有一群觀眾的存在,或者至少幻想一群觀眾的存在”[3]本尼迪克特這番言論對日本來說,可謂一語中的,這主要表現(xiàn)如下。
日本民族善于隨機應變,相機行事。因此,在釣魚島問題上,日本歷屆政府顯現(xiàn)出“無?!钡奶匦裕静话凑找?guī)則出牌。相反,右翼勢力卻在這個問題上大做文章,一方面,鼓動國內勢力,同時給中國政府和人民施加壓力。日本民族“愛面子”的他律性道德?!皭u感文化”是一種“面子文化”,它將外在的評價標準作為唯一至上的參照系,將面子看得比事實、公理和正義更重要。在是非曲直面前,日本人首先考慮和維護的是尊嚴、名譽,對于自己所犯的錯誤與罪行,既不是明辨是非、吸取教訓,也不是反省和道歉以得到受害一方的寬恕與原諒,而是想方設法地推卸自己的責任以保存面子與榮譽。釣魚島問題已經(jīng)使日本人騎虎難下,進而使日本人顛倒黑白。日本在釣魚島問題上的錯誤態(tài)度和這種“面子文化”有很大的關系。
二、日本政治文化影響對外政策的實證分析
日本政治文化對其對外政策的影響是長期而深入的。無論對外政策在國家現(xiàn)實利益的前提下如何變化,它都將帶有日本政治文化的獨有特色,深受其底色作用的影響。
(一)日本樹立成為國際強國的恒久目標
在古代,日本深受中華文化圈的影響,主動遵守以中國為中心的“華夷秩序”,但依然重視自己在“中華文化圈”當中的角色。到近代,面對西方列強的威脅,日本又開始轉而學習西方先進的政治制度與科技文化,在自身國力增強后便開始策劃對外擴張。冷戰(zhàn)結束以后,關于未來世界秩序的構想,日本政界和輿論界提過的“三極世界”(美日歐)和“五極世界”(美日歐俄中)的設計都將日本當作重要一極。安倍晉三再次執(zhí)政又積極爭取“修憲”的實現(xiàn),這些都意味著在日本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力求成為其認為的“國際社會金字塔”的塔尖地位一直是日本外交追求的目標。日本在東亞地區(qū)把中國作為其競爭對手,在釣魚島問題上大做文章。
(二)與強者為伍,奉行“攀附強援,弱肉強食”的外交準則
與強者為伍、謀求本國利益最大化,是日本外交中的顯著特點之一[4]。日本人將國際社會構想為“金字塔”模式,制定恒久的強國目標力圖使自己處于塔尖地位,但同時自卑心理又使其形成了對處于塔尖地位的各個大國的仰慕與崇拜。1871年,出訪歐美的巖倉使節(jié)團在“任務書”中提道:“歐美各國現(xiàn)行之政治制度、風俗、教育、營生、守產無不超絕東洋,將此開明之風俗移往我國,使我國迅速進步到同等化域”[5]。這是最早的“脫亞入歐”論?!懊搧喨霘W”與“脫亞入美”都是日本為其追隨強國的外交政策所提出的理論支柱,在這一系列理論的指導下,日本對外交往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與強國的結盟。日本在釣魚島上大做文章和美國的態(tài)度也有很大關系。
(三)日本外交的曖昧性特點
日本的外交之所以給人以曖昧的印象與日本在國際社會中所處的特殊地位有關。日本是一個東方國家,骨子里有東方文化底蘊,但卻采用了西方的政治制度并在社會的各方面追逐西方,這樣,它在東西方之間處于特殊地位,也就是既沒有完全“入歐”也沒有完全“脫亞”。
(四)日本的“角色定位”與“歷史定位”困難
“角色定位”是各國制定外交政策的一個基點。日本的“恥感文化”使它總是將外在的評價當作唯一的評判標準,因而出現(xiàn)自己在國際社會中的“定位困惑”。日本的“定位困難”一方面會誤導外交政策制定者對國際事務的判斷,另一方面會使日本在亞洲事務中越來越感到孤立與尷尬,只有擺正態(tài)度,認清形勢,根據(jù)“客觀定位”來制定對外政策,才能使日本在國際事務中發(fā)揮更大的影響,進一步提高自身地位。
(五)“劣幣驅逐良幣”效應影響國民情感
日本的神道教成為日本右翼勢力用來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武器。日本政府在外交政策制定上是非常務實的,出現(xiàn)國民情感惡化的主要原因是少數(shù)右翼分子的過激言行時常引起媒體注意,媒體報道較多反過來會使中國人認為這是日本政府的實意,這便是經(jīng)濟學上的“劣幣驅逐良幣”效應。石原慎太郎正是利用了這種效應屢次成功激化了中日釣魚島問題上的矛盾。
三、結語
從以上的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政治文化是日本外交的靈魂,從日本的政治文化看日本對釣魚島的覬覦能更加深刻認識到其政策本質,為我們提供了框架,這些框架正如外交政策制定過程中的背景圖紙一樣,它首先為日本外交奠定了一種色調,提供了某些外交準則。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影響外交政策的這些政治文化內涵并非單獨存在的,它們相互交錯影響,共同發(fā)揮作用。
參考文獻:
[1][美]魯思·本尼迪克特.菊與刀—日本文化的諸模式[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2]昌松.日本社會文化概論[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0.
[3][美]魯思·本尼迪克特.菊與劍[M].北京:光明日報社,1988.
[4]廣民.與強者為伍——日本結盟外交比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萬和.簡明日本近代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