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燕
摘 要:中國人和英美人的思維方式不同,漢語和英語對同一主題的表達方式也各異。因此中英文在篇章、段落和句子的結(jié)構(gòu)安排上有很大的差異而認知語言學為翻譯研究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認知語言學的翻譯觀為進一步探討翻譯本質(zhì)特性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譯者的認知活動和翻譯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guān)系。文章從認知角度出發(fā), 研究了口譯過程中在認知推理的作用下我們可以使用的策略和方法, 為我們口譯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提出了實際解決方案。
關(guān)鍵詞:認知語言學;口譯
1 認知語言學的翻譯觀
認知語言學的翻譯觀以身體和認知為出發(fā)點,以概念結(jié)構(gòu)和意義研究為中心,著力尋求語言事實背后的認知方式,并通過認知方式和知識系統(tǒng)等努力對語言做出一次性解釋的新興的跨領(lǐng)域的學科。因此,認知語言學作為語言學和認知心理學相結(jié)合的一門新興學科,對學生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都有很大的積極作用。
認知語言學的翻譯觀認為, “翻譯是以現(xiàn)實體驗為背景的認知主體所參與的多重互動作用為認知基礎(chǔ)的,讀者兼譯者在透徹理解源語語篇所表達的各類意義的基礎(chǔ)上,盡量將其在目標語言中表達出來,在譯文中應(yīng)著力勾畫出作者所欲描寫的現(xiàn)實世界和認知世界(王寅, 2007: 583 ) ”。認知語言學建立在體驗哲學的基礎(chǔ)上,用認知語言學的視角去審視翻譯,它突出了主體認知活動在翻譯中的表現(xiàn)。這是有關(guān)翻譯活動的一個本質(zhì)現(xiàn)象,認知語言學的翻譯觀提出要發(fā)揮體驗和認知對主體性因素的制約作用。
在口譯的認知活動中, 譯者的分析、理解和判斷尤為重要。任何口譯活動都必須建立在對話語含義的理解基礎(chǔ)上 , 然后根據(jù)具體情況做出語境假設(shè),選擇最佳語境含義做出合適的口譯。在口譯表達中,譯者員的任務(wù)是準確無誤的傳達源話語的含義并且能夠讓聽眾得到最佳內(nèi)容。
2 邏輯推理
所謂邏輯推理是指譯者在語境中,根據(jù)事物的邏輯規(guī)律,正確理解原文意義并對譯文的得體性準確性做出判斷,避免不符合邏輯的譯文。在譯員理解、表達過程中,如果能從認知角度對話語或文本有意識地進行邏輯分析與推理,那么許多誤譯、錯譯就能避免。
3 替換處理
對類似事物的描述,中文和英文的思維方式有時截然不同,因此文章結(jié)構(gòu)和安排也大不一樣。在翻譯實踐中,我們對這種情況如何來處理呢?顯然,對于篇章和較長的段落,在翻譯時只能按照原來的思路譯成另一種語言,這是因為一來沒有必要,不進行思維方式的轉(zhuǎn)換不會影響對譯文的理解,二來也不可能,如果將原文的思維方式轉(zhuǎn)換為譯語的思維方式,反使譯文失去原文的風格和韻味,成為重新創(chuàng)作了。漢英不同的思維方式同樣表現(xiàn)在較短的句群和比較復雜的長句子中。在漢語中,一般把表達看法、判斷或推論的部分,放在句群或句子的最后,加深印象,予以強調(diào);而英語則往往把強調(diào)的部分,即主句或主句的謂語部分,放在句子的開頭。雖然英語中的掉尾句,也有點類似漢語句子的語序排列,把修飾語放在句子的前部,而把較短的主句或主句中的謂語部分放在句子末尾作為強調(diào),不過這是英語中偶爾使用的特殊修辭方法罷了。
舉例: 酒香不怕巷子深。
The cream always comes to the top.
在源語中,句子的意思是說好東西遲早是會被發(fā)現(xiàn)的。但是由于中西方之間的文化差異, 西方人很難領(lǐng)會其意, 即使我們進行大量的解釋。西方國家任何一種酒的香味和中國的酒都無法相提并論。因此,選擇適合西方風俗的俗語能解釋到位。
4 轉(zhuǎn)化處理
準確的認知語境的障礙在于不同認知背景的人對同一事物的表達不一樣。這就要求譯員改變角度,使用符合目的語習慣的表達方式以避免語言晦澀和誤解。
舉例:“中國改革開放取得了重大成果?!蔽覀儾荒苤苯臃g為: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正確的翻譯應(yīng)該為:China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its economic reform and opening-up.
如:“我心里一個沉重的擔子放下了?!?/p>
A tremendous weight in my mind has been laid down.
這個口譯會導致母語是英語的人群的誤解。根據(jù)他們的思維方式,這個口譯的意思是 我心里有個重重的擔子, 現(xiàn)在這個重擔已經(jīng)從我心里移走了。所以, 只有譯員轉(zhuǎn)變思維翻譯語句才能為人理解。
5 補充處理
口譯是不同于直譯的一種翻譯手段。譯者在采用這種手段時會根據(jù)源語和目的語之間不同的表達習慣和方式,為源語文本中的一些文化負載詞語增加解釋,旨在譯出源語說話者感到理所當然而目的語聽眾卻不可理解的特殊文化含意,從而有效地傳達源語文本中的文化信息。解釋性口譯一般分為解釋性增補和解釋性替代。解釋性增補運用于源語詞匯在目的語中出現(xiàn)詞匯空缺的時候,以保留源語中詞匯的形象,而將其深層含意以補充的形式加以解釋性翻譯。這種解釋性的增補可以解釋源語詞匯在源語文化中的特征、背景、聯(lián)想意義、比喻義以及源語說話者省略的部分。
6 解釋處理
有時候,我們會發(fā)現(xiàn)很難找到源語的替代詞或短語, 那么這時我們可以用目的語對源語進行解釋。解釋法是一種最基本的翻譯策略(LiuMiqing, 2006:184)。 了解語言的一些用法,尤其是俗語, 需要大量的語境信息, 而這些信息包含了豐富的語境含義。那么這會花費譯員大量的精力來補充所需要的信息,并且聽者也要花費一番精力來理解說話者的意圖。因此, 有些情況下, 對話語含義進行解釋是有必要的。舉個例子“我們不能葉公好龍?!边@句俗語背后包含了一個很長的故事。譯員是否有必要把這些語境信息傳達給聽者?譯員還是僅僅解釋成我們不能假裝喜歡我們實際上很害怕的東西?很顯然, 沒有相關(guān)的語境信息, 聽者對這句話沒有任何概念。但是如果譯員把這個故事告訴給聽者, 這會花費大量的信息過程而語境效果沒有任何意義。在這種情況下,譯員最好解釋一下語境含義。
此外,在翻譯過程中,譯員應(yīng)該保持源語的風格,否則聽眾無法得到最佳的語境效果,他們也要花費更多的精力來理解原文。
7 自由口譯
如果不可能或沒有必要用直譯法保留原語言習語的表達形式,并且在譯語中也找不到合適的同義習語套用,就得結(jié)合上下文用意譯法把源語的含義表達出來。
口譯不僅僅是個翻譯過程, 還是一個復雜的多語言、多文化之間的交流、在這個雙輪交流、涉及三方的過程中,盡管譯員不是直接的交流者, 他應(yīng)該把自己認定為雙方交流者,接收信息、傳遞信息的一個角色。譯員在實際操作中恰當?shù)剡\用這些口譯策略對于圓滿完成口譯任務(wù)很有幫助。
參考文獻
[1]劉和平.口譯理論與教學[M].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5.
[2]劉宓慶. 口筆譯理論研究[M]. 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6.
[3]梅德明. 高級口譯教程[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0.
[4]王大偉, 魏清光. 漢英翻譯技巧教學與研究[M]. 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5.
[5]熊學亮. 語用學與認知語境[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