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書云
【摘要】在當前高職生生命教育活動中,必須注重學生受挫后的心理引導與援助。本文對此進行了初步的分析,并總結(jié)受挫學生在心理上獨特的情感特征,從而提出學生受挫后的心理應對策略。
【關鍵詞】高職生;挫折;心態(tài);抗挫能力
隨著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高職生受到學業(yè)、生活和未來就業(yè)的各種壓力也愈來愈大,從而遭受“挫折”已是在所難的普遍現(xiàn)象。絕大多數(shù)學生受挫后均難以擺脫消極情緒的影響,容易引發(fā)各種行為或心理問題。因此,關注“受挫”學生的心理引導與教育是高職院?,F(xiàn)階段生命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挫折的內(nèi)涵
所謂挫折,廣義上是指一切能引起人們精神緊張,造成疲勞和心理變化的刺激性生活事件。而心理學上是指在人們從事有目的的活動過程中,由于遇到難以克服的障礙或干擾,致使個人愿望不能實現(xiàn)、個人需要不能滿足時所產(chǎn)生的情緒狀態(tài)。本文所指的是心理學上的含義。“受挫”學生也可稱為“挫折”學生,就是指遭受挫折后,通常無法在短期內(nèi)排除或解脫由此所產(chǎn)生的焦慮、苦悶、痛苦甚至悲觀絕望的情緒的學生。這類學生的心理素質(zhì)水平往往很低,耐挫力比較弱,身體、生理等方面的發(fā)育還未成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也沒能正確穩(wěn)定的形成,對得與失、成與敗、是與非等方面的分辨能力還比較缺乏和衡量標準過于主觀等等。另外,人們的愿望和需要是隨著社會生活條件的變化而不斷變化與增長,由于學校生活中同樣充滿著各種矛盾,學生的愿望和需要不可能全部得到實現(xiàn)和滿足,個體隨時隨地都有可能遭遇挫折。
二、受挫學生在心理上獨特的情感特征
(一)情緒焦慮
情緒是一個人由外界事物刺激所引起的心理反映,而挫折引起的反映,對絕大多數(shù)的人來說均表現(xiàn)為焦慮,并伴隨著緊張、苦悶、抑郁等,對不同的個體來說,只是焦慮的深度不等而已。由于中職生正處于發(fā)育成長期,心理機制遠未成熟,情緒體驗波動大,一旦受挫,焦慮呈現(xiàn)就順理成章。但焦慮過多過久,很容易就演變成焦慮癥,至此,心情就會煩悶不寧,緊張無序,注意力很難集中。
(二)意志消沉
有些學生受挫后,沒能客觀地看待自己曾經(jīng)的努力,往往自怨自艾,心神不振,總在后悔,在自怨與后悔中慢慢喪失自尊心和自信心,取而代之的是自卑。例如,某生曾兩次積極參與學生會干部的競選,但均告失敗。第一次落選時,還心存自信與沖勁,而第二次落選后卻自信全無,積極性喪失,在同學們面前覺得自尊受損,臉面無光,從此意志消沉,并否定了自己曾經(jīng)的努力和自身的能力,不再關心集體和他人,學習、生活不再充滿生機與活力。
(三)悲觀失望
這是自制力極差的表現(xiàn),這類學生的內(nèi)心非常困惑,對生活對學習無所適從,陷于受挫后的痛苦之中無法自拔。因為自制力差,沒能找出甚至根本不去尋找受挫的原因,只是埋怨命運的不公,不是嘆息,就是悲傷,整天憂郁不安,沒有生活樂趣,亦沒有追求目標,覺得已經(jīng)失去了生活和人生的意義。如果疏導無力的話,可能會導致自殺等嚴重行為。
(四)攻擊意識
這種群體的學生,常帶著暴躁的性格特征,遇到不順的事情,就會尋找途徑渲泄出去。若遇到挫折,就總想爆發(fā)無名之火,常常把內(nèi)心的失意假借他人或他事表現(xiàn)出來。如:曠課、砸瓶子、打架、破壞公私財物等。另外,這類學生在平時的學習與生活中非常注重自己的權利和利益,而把別人和集體的利益看得很淡,雖然沒有達到唯我獨尊的地步,但或多或少伴有自私的特性。在挫折中,其只考慮到自己的感受,而忽視了該如何去分析主客觀原因和怎樣合理地進行自我調(diào)適。相反,卻采取放任的態(tài)度和不負責任的做法,這是不足取的,若果這些態(tài)度與做法不斷累積起來的話,可能會導致違法或犯罪行為。
三、學生受挫后的心理應對策略
學生承受打擊與失意的心理能力還比較欠缺,而能力的欠缺往往又是由于沒有在受挫后及時進行原因分析,不知道自己受挫的根源在哪里,茫然失措,不善于吸取教訓,從而影響了抗挫能力的鍛煉和提高。因此,作為引導學生成長成才的學校與教師,在這方面具有不可推御的責任,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教師不但要援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
(一)引導學生正確地分析挫折之因
不同個體具有差異性,其受挫的原因也不一致,不過都具有主、客觀兩方面的因素。所以,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分析挫折是由客觀因素造成的還是主觀因素造成的,這是歸因正確與否的關鍵;其次,引導學生針對主、客觀因素作深入的探討。若果是客觀因素造成個體的挫折,就應該在今后的生活中注重避免這種客觀因素的出現(xiàn),或者從自身創(chuàng)造更好的條件來改變事情的性質(zhì)。比如,身材矮小長相不出眾、或家庭經(jīng)濟拮據(jù)等造成很多愿望在現(xiàn)實中無法實現(xiàn),就必須調(diào)整自己的追求目標和加強自身其他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若果主要是主觀因素造成個體的挫折,就要仔細的反省自己,是能力欠缺還是努力不夠,是自己過于自負或自卑還是意志不夠堅強等,找出了原因才能更好的改進與提高。例如,學習成績差、人際關系欠佳等引起的挫折感,往往就是主觀原因造成的,因為,平時不專心聽課、懶散、抑或?qū)W習方法不科學,成績怎么會好呢?對他人缺乏關愛,或有孤芳自賞的個性,那么人際關系又怎能融洽?
(二)輔導學生正確認識挫折
沒有挫折的人生是不存在的,即是說,生活不是一帆風順和十全十美的,人們的需要不可能都獲得滿足,人們或多或少均會遭遇到逆境和失意。教師要教導學生懂得挫折不是失敗,也不是死亡,更不是命運,而是暫時的不成功。實際上,挫折是成功的有益佐料,俗話說得好:不經(jīng)歷風雨,怎么見彩虹?
挫折對人們來說有利也有弊,兩者是辯證的統(tǒng)一體。弊者,使人心理痛苦,情緒低落,甚至會產(chǎn)生各種偏差行為;利者,能引導人的認識能力不斷深化,意志力不斷增強,并轉(zhuǎn)化為成長的新契機。正如卡耐基所說:“沒有那種教育及得上逆境,幸運是偉大的老師,然而不幸更偉大。”我國音樂家冼星海曾經(jīng)也說過:“困難和挫折是有好處的,這是一種鍛煉,這是推動人生繼續(xù)前進的動力?!笨梢?,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戰(zhàn)勝挫折的信念,只有教導學生明白這點,才能更好的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三)教導學生正確對待挫折
1、教導學生時刻保持一種樂觀的心態(tài)。因為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只要心理上沒有失敗,他就沒有真正的失敗。現(xiàn)實中,許多人在挫折中變得沮喪,或怨天尤人,或到處求援,或借酒澆愁,這些做法只能瓦解自己的意志,客觀上幫助挫折打倒了自己。應該讓學生懂得,對于挫折不必害怕,也不必逃避,而應以積極的態(tài)度勇敢地迎難而上,將挫折化為前進的動力。
2、教導學生善于承受挫折。俗話說:“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倍煺劬褪菍W習生活中常見的一種壓力,我們應該讓學生學會忍受生活中不能避免的東西。生活就象和諧的世界,由各種對立因素構成,人們不能只喜歡某一部分,否則生命就是殘缺的或是單一的。只想體驗順境時的快樂是不現(xiàn)實的,只體驗到逆境時的悲傷是不辯證的,成長的過程并不全是陽光燦爛,有時泥濘、潮濕、陰冷也是成長的必然內(nèi)容。
3、教導學生學會調(diào)整心理狀態(tài)。學生遇到挫折時,因缺乏外界的有效幫助和自身能力的欠缺,就容易出現(xiàn)情緒低落、沮喪或焦慮,從而喪失上進的信心。比如,與同學的關系因一時沖動未處理好而引起的自郁自怨;自己犯錯誤之后因缺少全面的認識而否定自我;自己患病后幾天都沒治愈而傷心痛苦等,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很容易就放棄自我。因此,教師要教育學生學會怎樣調(diào)整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使他們能從低落情緒中振作起來。調(diào)整心理狀態(tài)的一般途徑有:一是尋找適當?shù)匿中共涣记榫w的方法。比如,參加一些激烈的運動(打球、跑步等),或向親人、朋友、同學傾訴,或痛快淋漓地哭一場等等;二是轉(zhuǎn)移法,就是轉(zhuǎn)移當前的注意力,換另一種環(huán)境來體驗。例如,看書、唱歌、看電影等;三是補償法,即是說,這方面雖然遭遇挫折打擊,但是可以從另一方面的成功獲得補償,因為每個人都有優(yōu)點和缺點,關鍵是如何把短處轉(zhuǎn)化為長處。
4、加強學生抗挫能力的培養(yǎng)
心理學研究證明,耐挫能力的高低與很多因素有關,其中重要因素之一是:個人的生活經(jīng)歷。沒有或很少體驗過困難與失敗的人,其耐挫能力就較低;相反,常經(jīng)歷各種逆境與困難磨練的人,其耐挫能力就較高。因而,讓學生多體驗艱苦的生活,不失為一種較好的教育方式。比如,開展軍訓活動、進行各種社會調(diào)查、到艱苦貧窮的農(nóng)村去支農(nóng)、假期開展多種義務活動等等,老師只作為指導者,讓學生真正成為生活的主人,獨立地面對一切挑戰(zhàn),獨自去品嘗和承受生活中的甜酸苦辣與風霜雨雪。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成為挫折面前的強者。
(四)發(fā)揮學院心理健康教育機構的職能,為學生解決實際困難
學院一般設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系級心理健康工作站、班級心理委員三級教育工作網(wǎng)絡。他們職能分工明確,目的一致,都是為了學生的心理走向健康。只要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教育、引導、測試、咨詢、宣傳、培訓和指導等職能,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就會趨向良好,從而減少各種“挫折感”。另外,許多學生在遭受挫折的前后都普遍存在著某些實際困難,而自己又無能力解決,由此造成他們受挫前的彷徨與受挫后的痛苦。假若我們教師能夠及時的發(fā)現(xiàn)和采取積極措施幫助他們解決的話,完全可能避免此類學生遭受挫折的打擊。
概而述之,挫折教育并不是教學生如何去回避困難和消極退縮,而是教學生以一種積極的心態(tài)去面對挫折,在挫折中鍛煉成長。教師必須根據(jù)受挫學生的不同心理特點,采取切實可行的有效措施,有的放矢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與引導,使他們盡快擺脫挫折的困擾而成為充滿自信與堅強的青年大學生。
基金項目:201 1年新世紀廣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重點項目《高職院校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理論研究與實踐》(2011JGz092)階段性成果研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