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云鵬
(白求恩醫(yī)務士官學校 基礎部,河北 石家莊 050081)
由于經濟及社會的發(fā)展,國際一體化格局逐步形成,國際行業(yè)交流頻繁。社會的發(fā)展變化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從而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有效地參與社會競爭。我國傳統(tǒng)的大學英語教學處于落后、尷尬的被動局面,教學定位及培養(yǎng)模式無法適應學習者需求的變化和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專門用途英語(以下簡稱ESP)在有些文獻中也被稱為特殊用途英語,它是在某些特定的職業(yè)中使用的英語,或者是與某些學科專業(yè)有關的英語。由于其職業(yè)性和應用性強的特點,ESP越來越成為未來英語教學發(fā)展的主要趨勢。有針對性地加強ESP教學,進行ESP教學改革將成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重點,研究專門用途英語及其教學對于行業(yè)間的國際合作和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義,是滿足各領域發(fā)展的需要,培養(yǎng)參與國際競爭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的根本保證。
專門用途英語是在二戰(zhàn)后隨著各國間的科學、技術、經濟和文化交往的日益頻繁,以及交際過程中對不同功能英語的需求應運而生的。ESP是于20世紀60年代全面形成,最早在歐美國家發(fā)展起來的一門學科,它的發(fā)展經歷了五個階段,基于特殊語言概念而出現的語域分析階段;針對不同專業(yè)領域特殊主題、篇章組織和修辭模式的不同而出現的修辭或篇章分析階段;將語言分析與學習者目的緊密結合起來的目標情景分析階段;以語言運用中思維和解釋過程為研究重點的技能分析階段;以語言學習過程理解為研究對象的以學習者為中心階段。20世紀60年代迄今,國外對ESP的研究已得到了全面發(fā)展,主要涉及語言研究(如詞匯、語篇分析、修辭分析、語域分析、詞頻分析等),技能研究(聽、說、讀、寫、譯),需求分析,課程教學大綱的設計、教材編寫,算機多媒體和語料庫等教學手段的應用、教學評估方式等方面。
目前大多數學者認為ESP教學是ELT的一個分支。Strevens比較了ESP和通用英語的不同,認為特殊用途英語教學的目的[1]是為了滿足特定職業(yè)或領域的應用需求,教學內容中所涉及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與特定領域相關。而通用英語教學不涉及特定的領域,主要是為了滿足日常的一般交際需求。Hutchinson&Waters認為,“與通用語言相比,特殊用途語言的教學和學習以學習者的特定需求為基礎,探討的是語言需求的特殊性。它并不是特殊類型的語言或教學法”[2]。雖然視角不完全相同,但研究者普遍認為專門用途英語教學具有目的性和應用性強的特點。首先,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目的性強,內容特殊。由于專門用途英語是為了滿足特定職業(yè)或特定領域的專業(yè)需求,其內容具有明顯的專業(yè)指向性。語言知識的學習和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與專業(yè)知識的學習結合緊密。其詞匯涵蓋的范圍具有明顯的專業(yè)或領域特征,句法和結構模式特點也與為了在特定情景中更好地交流需要有關。其次,強調對實際語言運用情景中多方面因素的了解及與專業(yè)領域任務相關的實際語言運用。以特定學習者的特定需求為指向,在教學中利用或模擬特定學科所特有的或潛在的方法論和任務,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專門用途英語的教學目的是利用語言進行交流以滿足專業(yè)任務需求。因此,特殊英語教學強調各種功能語體規(guī)律性的掌握,語言知識的學習與語言知識的應用相結合,使學生具備以英語為語言交流媒介在某一學科領域進行交流的能力。ESP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所采取的教學方法是在對某一特定群體的學習者學習英語的目的或需求分析的基礎上制定的,主要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習者在特定學科領域或工作環(huán)境中的英語交際能力。
在我國,專門用途英語被稱為專業(yè)英語,國內的專業(yè)英語教學與國外相比,相關教學實踐起步較晚,研究較少。20世紀80年代初,在國內外語界出現了最早的專業(yè)英語教學實踐,主要為科技英語教學,包括機械、電工等領域的英語學習。但受當時大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影響,學生的外語學習起點較低,所使用的教材缺乏系統(tǒng)性,教學內容以科技詞匯的認知和科技語句句型的分析為主,教學效果較差,而相關的研究幾乎寥寥。隨著國際間交流的增多,以及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地位的確立,越來越多領域的人們需要利用英語作為語言媒介進行交流,專業(yè)英語的需求也越來越廣。在這個大背景下,1999年“專業(yè)英語”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國家教育部組織編寫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本)》中提出大學英語“四年不斷線”原則,要求在大學三、四年級開展結合所學專業(yè)的專業(yè)英語教學。新大綱明確規(guī)定專業(yè)英語是必修課,是大學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學生完成從學習過渡到實際應用的有效途徑。[3]“專業(yè)英語”地位的確立,極大地推動了專門用途英語的研究,我國專門用途英語研究的領域和范圍呈現出廣泛和多元的趨勢。進入二十一世紀,教育部提出深化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以滿足新時期國家和社會對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印發(fā)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教高廳[2007]3號,以下簡稱《課程要求》),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社會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ESP的教學也迎來了新的歷史機遇期。
ESP的教學研究在我國呈現良好的上升發(fā)展態(tài)勢。研究范圍包括對國外專門用途英語理論及最新進展的介紹;對專門用途英語本質、與大學英語關系的探討及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的研究,包括專門用途英語的教學方法、課程設置、教材建設、師資培訓及語料庫建設等方面。隨著ESP研究的深入及語言學、心理學、教育學等理論的發(fā)展,ESP課程設置更趨于合理,選取的教學內容和采用的教學方法、手段也更科學。目前,ESP教學種類涵蓋的范圍廣泛,包括醫(yī)護英語、金融英語、建筑英語、新聞英語、商貿英語、保險業(yè)英語等,劃分更加具體和細致,已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體系。
近十年間,雖然國內ESP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取得很大進展,但仍然較為薄弱。秦秀白教授認為,我國高校的專門用途英語(ESP)教學不論是在實踐上還是在理論上都未進入成熟階段,未解決好專門用途英語(ESP)在高校英語教育中的定位問題;對專門用途英語的性質和教學原則理解不一;對專門用途英語(ESP)的教學方法研究不夠深入,沒有遵循“真實性”原則、“需求分析”原則和“以學生為中心”原則。[4]即ESP研究更多的是宏觀性的理論探討、經驗介紹,而缺乏實證性的、對某一專題的針對性研究。我國高校的ESP教學現狀存在對專門用途英語教學不重視,課時相對不足;教學模式落后,教學手段單一;教材質量不高,系統(tǒng)性不強;教學組織松散、管理混亂等問題。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fā)展,各個國家交流日趨頻繁,交往領域不斷擴大,已經滲透到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等各方面。因此,各個行業(yè)及專業(yè)領域都迫切需要既精通專業(yè)又有較強的外語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社會對外語能力的需要呈現出多元化、專業(yè)化的趨勢,對于外語的需求更傾向于其工具性和應用性特征。學生學習外語也表現出極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ESP教學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更為迫切。鑒于我國目前專門用途英語研究及教學現狀,為了更好地滿足國際交往和社會的需要,應及時轉變教學觀念有效開展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研究,加大ESP教學力度,培養(yǎng)學生在目標情境下的實際應用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在今后的工作崗位應用英語的綜合水平,有效參與國際競爭。
[1]Strevens,P.Special-purpose Language Learning:a perspective[J].Language Teaching&Linguistics,1977,1(3).
[2]Hutchinson,T.,&Waters,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教學大綱[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秦秀白.ESP的性質、范疇和教學原則——兼談在我國高校開展多種類型英語教學的可行性.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79-83.